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5篇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5篇

  作為一名可信賴的導遊人員,可能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藉助導遊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遊客觀光遊覽。那要怎麼寫好導遊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1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峰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於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飢餓而死。又東漢—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說: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為夷齊隱居採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崖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後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裡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對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天井畫廊,到處充滿著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2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

  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嘉峪關的神氣之處就在於一個“關”字。整個關城分為外城、甕城和內稱三層,結構巧妙,可以說固若金湯了。

  關城外面還在繼續建造新的長城,這些人造景觀多了,讓後人也無從分辨誰真誰假,不知道是福是禍。而一旁的長城博物館值得一看,裡面很多文物和介紹令人耳目一新。

  嘉峪關城保留得非常完好,關城建築非常雄渾。

  嘉峪關市區有兩條較繁華的美食街,一條是振興市場,一條是鏡鐵市場,各色麵食居多。

  嘉峪關旅遊資源以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黑山岩畫等最為著名。嘉峪關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她南依祁連山,北望馬鬃山,長城連線兩山,使嘉峪關雄居東西咽喉要道,成為天下雄關。嘉峪關周圍古蹟眾多,名勝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關城樓、懸壁長城、七一冰川、魏晉墓等馳名中外,加之當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駝絨等土特工藝產品,使嘉峪關又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3

  慶陽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位於西峰市東南的茹何和浦河交匯處,距市區25公里,創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20xx年),和位於涇川縣東十五華里的南石窟同為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建立。是涇川南石窟寺的姊妹窟,絲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 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對碧流,在長12米,高20米的赭紅色石崖之上,開鑿著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龕295個,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龕密集,形如峰房,高二十米,長一百二十米,是隴東地區內容最為豐富的'石窟。

  石窟分上中下三層,其中以奚康生建立的一百六十五號窟為最大,它是以七佛為內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偉精湛,莊嚴肅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彌勒菩薩、騎像菩薩、手持日月的阿修羅都是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成功作品。除此而外,還有240號窟的北周造像,顯示了敦樸厚重的風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號窟。

  窟內的大小雕像面容豐腴,秀目含情,飄然欲動,姿態動人,堪稱盛唐藝術精品,唐代造像在藝術上達到了新的成就。窟內還儲存著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題記150多則,是研究歷史、書法的珍品。題記確切記載了石窟的開鑿年代,為研究歷代社會生活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字資料。這些綿亙千餘年的雕刻藝術,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藝術匠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4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甘肅名勝古蹟導遊詞5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為“詩聖”。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佔地面積24公頃。 杜甫(712—770),安史之亂後於公元759年由甘肅顛沛流離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杜甫草堂。他在這裡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裡寫的。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杜甫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 杜甫草堂總面積為300畝,其間簷廊結構佈局緊湊,位於詩史堂中的銅色杜甫像,恢宏古樸,工部祠堂內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讓人頓生敬慕之情。

  草堂內,小橋、流水、梅園、竹林交錯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蘭可賞,置身其中,讓人可發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築自前至後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