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謂詩的鑑賞

關於張謂詩的鑑賞

  生平簡介

  張謂,生卒年不詳,字正言,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人。天寶二年(743)中進士。後從戎十多年,曾在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下任職。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郎,代宗大曆年間,官至禮部侍郎,後又調任譚州刺史。

  早梅

  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

  迥臨村路傍谿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

  疑是經冬雪未銷。

  張謂詩鑑賞

  我國古代詠梅詩很多。立意不同,表現的情景也各異。

  張謂這首《早梅》詩,立意詠贊早梅的高潔,但作者並沒有發一句議論和讚語,卻將早梅的高潔品格和詩人的讚美之情清晰地刻劃出來。

  “一樹寒梅白玉條”描寫早梅花開的嬌美姿色。

  “一樹”實為滿樹,形容花開之密集而繽紛;“寒梅”指花開之早,還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節,緊扣“早”字;“白玉條”生動地寫出梅花潔白嬌美的姿韻,象一塊塊白玉似的晶瑩醒目。這是對梅花外貌的描寫,有形有神,令人陶醉。

  “迥臨村路傍谿橋”,從生長環境中表現早梅的高潔品格。花草本無知,不會選擇生長環境,但這裡詩人在真實的景物中,融入人的思想意念,彷彿寒梅是有意遠離村路,而到偏僻的傍溪近水的小橋邊,獨自悄悄地開放。這就賦予早梅以不競逐塵世、無譁眾取寵之心的高尚品格。這樣就使詩的意境顯得開闊,進一步突出了早梅的高潔。

  最後兩句,抒發詩人初見橋邊早梅的感受。“不知近水花先發” 是承上兩句對早梅的鋪寫之後的轉折,用驚歎的口吻表達了對近水梅花早開的驚喜之情。

  “疑是經冬雪未銷”寫出“不知”的緣由,用一“疑”字,更為傳神,它將詩人那時的驚喜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似乎詩人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懷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壓枝頭。這就與首句的“白玉條”緊密呼應,喻比出梅花的潔白和凜然不屈的形象和品格,從而含蓄婉轉地把詩意落到實處,使詩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深化,加強了人們對早梅的傾慕之情。

  一首絕句,僅二十八個字,就能將梅花寫得如此之美,除立意新穎之外,還在於詩人從現實生活的觀察中,能捕捉住早梅的顏色(潔白)、地點(偏僻)、季節(早春)、氣質(耐寒)、姿態(俏麗)等特徵,加以藝術的提煉和概括,並藉助象“白玉條”“冬雪壓枝”等生動、形象的比喻,鮮明、傳神地塑造出早梅的品貌和氣質,使人生髮出美不勝嘆的感覺。梅與雪常常在詩人筆下結成不解之緣,如許渾《早梅》詩云:“素豔雪凝樹”,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張謂的詩句則是疑梅為雪,著意點是不同的。對寒梅花發,形色的似玉如雪, 不少詩人也都產生過類似的疑真的錯覺。宋代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是先疑為雪,只因暗香襲來,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謂異曲同工。而張謂此詩,從似玉非雪、近水先發的梅花著筆,寫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時也寫出了詩人探索尋覓的認識過程。並且透過表面,寫出了詩人與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讀者透過轉折交錯、首尾照應的筆法,自可領略到詩中悠然的韻味和不盡的意蘊。

  題長安壁主人

  張謂

  世人結交須黃金,

  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

  終是悠悠行路心。

  張謂詩鑑賞

  這首詩,詩人以精警的語言,揭露了中唐以後世風日下的情形。詩的開始兩句“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表明當時世俗的價值觀就是金錢萬歲,就連友誼也是靠黃金搭建起來的,沒有黃金這塊奠基石,馬上就會垮臺。黃金成為衡量世人結交的砝碼:

  黃金不多,交情不深。兩者形成正比。詩的開頭兩句就揭露出金錢對人情世態的“汙染”。

  詩題中的長安壁主人,是典型的市儈人物。作為大唐帝國京都的長安,是中外交通的樞紐和對外貿易中心,“絲綢之路”的集散地。中唐以來,工商業,尤其是商業特別興盛,在繁榮熱鬧的長安,黃金作為商品流通的手段,在這花花世界裡神通廣大。同時長安又是全國政治中心,隨著朝政的腐,趨炎附勢,鑽營逐利的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在封建社會里,出現“長安壁主人”這類人物是並不奇怪的。

  詩的後兩句:“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形象地勾畫出長安壁主人虛情假意的笑臉和冷酷無情的內心。他的口頭上暫時相許(“然諾”),只不過是表面上的敷衍應酬,根本談不上什麼友誼,他的心,象路人般冷淡。“悠悠”兩字,形容“行路心”,看似平淡,實很傳神,入木三分。

  代北州老翁答

  張謂

  負薪老翁住北州,

  北望鄉關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

  兩人已向黃沙死。

  如今小兒新長成,

  明年聞道又徵兵。

  定知此別必零落,

  不及相隨同死生。

  盡將田宅借鄰伍,

  且復伶俜去鄉土。

  在生本求多子孫,

  及有誰知更辛苦!

  近傳天子尊武臣,

  強兵直欲朝胡塵。

  安邊自合有長策,

  何必流離中國人!

  天寶年間,統治者好大喜功,進行了長時間的黷武戰爭。張謂“二十四受闢,從戎營朔,十載亭障間,稍立功勳。以將軍得罪,流滯薊門”(《唐才子傳》),對黷武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深有體會。《代北州老翁答》作於天寶十二年前(《河嶽英靈集》已提到此詩),是最早揭示這一嚴重社會問題的詩作之一。詩寫作者路遇一位負薪的老人,從交談中得知:老翁原是北方人,為了保全身邊惟一的兒子的性命,躲避兵役,才流離他鄉下力為生的。這個老人的遭遇,引起詩人莫大的哀憐與同情,遂作此詩。

  詩的前十二句記敘老翁悲慘遭遇。共分三層。一層說老翁是北地人氏(泛指),“北望鄉關生客愁”一句表明其人流落他鄉。“客愁”表明是有家難回。又寫老翁自述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都是當兵陣亡的。

  這是“客愁”之外的又一重悲痛。第二層寫老翁的三兒子剛剛成人,又面臨被徵入伍的威脅。“明年聞道又徵兵”句的“明年”、“又”等字面,表明當時徵兵的頻繁,幾乎成為一種災難。雖然還只是聽說,老翁已經深信不疑,因此打定逃亡的主意:“定知此別必零落,不及相隨同死生。”守在鄉土,骨肉分離,是死;逃往他方,流離失所,大不了也是死。與其分離而死,不如死在一處。敘述客觀平淡,更令人悲嘆。

  第三層寫流離他鄉的辛苦。本來薄有田產,因為要逃亡,只好賤讓給同鄉四鄰。人們都說“多子多福”,這個養了三個兒子的老人,福在何處呢?“在生本求多子孫,及有誰知更辛苦!”這句十分忠厚朴實而令人鼻酸的話,它的潛臺詞簡直就是“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杜甫)至此,詩中老翁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最後四句象是詩人寬慰老翁的話。“近傳天子尊武臣,強兵直欲靜胡塵。”聽說戰爭就要結束了。最後詩人大聲疾呼:“安邊自合有長策,何必流離中國人!”這是質樸的吶喊,是為民請命的正義的呼聲。

  就藝術技巧而言,這首詩較杜甫的《兵車行》為平實,它沒有多少場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寫,氣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聲韻上的錯綜變化,它靠的只是質樸動人,真誠感人,而這在當時恰恰能形成一種新鮮的風格。殷璠能夠欣賞它:“謂《代北州老翁答》及《湖中對行酒》。並在物情之外,但眾人未曾說耳。亦何必歷遐遠、探古蹟,然後始為冥搜。”(《河嶽英靈集》)故我們也能夠欣賞。

  湖中對酒作

  張謂

  夜坐不厭湖上月,

  晝行不厭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長滿,

  心中萬事如等閒。

  主人有黍百餘石,

  濁醪數鬥應不惜。

  即今相對不盡歡,

  別後相思復何益。

  茱萸灣頭歸路賒,

  願君且宿黃翁家。

  風光若此人不醉,

  參差孤負東園花。

  題為“湖中對酒”,表現盛唐人豪邁的胸襟,樂觀通達的生活態度。

  詩從湖上風光寫起。從全詩看,這顯然是一個春天,湖上風光到了最美的時節,白天水光瀲灩山色空濛,月夜,素月分輝,明河共影,浮光耀金。詩人抓住晝、夜不同的山光水色,一開始就寫出“總也看不夠”的意思。“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句中運用重複,寫出了即使夜以繼日地遊覽,仍是“相看兩不厭”的'旅遊情趣。“人間萬事細如毛”,凡人俗世紛擾諸多,而面對湖光山色,這煩惱就消去一半。另一半就只能靠借酒澆愁了。一杯下肚,百慮皆空:“眼前一樽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閒。”“又長滿”,是十分愜意的語氣。

  緊接著寫湖上豪飲和主人的好客。“主人有黍百餘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濁醪數鬥應不惜”,主人是富有而又非常謙和慷慨。“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後相思復何益”兩句象是席間主人勸酒的話,說得那樣的懇切、實際、而又動人。它沒有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般的狂放,接近於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樣的深情,但更為平易,更能表現盛唐時代一般人的現實而樂觀的人生態度。

  最後寫飲酒盡興,當夜宿於湖上。酒過數巡,客人探問天色時,多情的主人又殷勤相邀,以“茱萸灣頭歸路賒”為由,勸其當夜投宿湖畔人家。於是客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後相思復何益”,說的是不要辜負相聚共處的時光,此處也指不要辜負大好春光:“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孤負東園花。”全詩以湖上景色作結,首尾呼應。

  這首湖上飲酒詩,並沒有李白詩那樣的沉重複雜的人生感喟,也不大重視景物的細緻描繪。它透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了和平時期諧調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樂趣,儘管放歌縱酒,卻一點兒也不頹廢,反使人感覺精神充實。詩人運用的是近乎口語和散文的語言,風格與內容相適,疏朗自如,洗盡了初唐七古的華麗辭藻。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張謂

  銅柱朱崖道路艱,

  伏波橫海舊登壇。

  越人自貢珊瑚樹,

  漢使何勞獬豸冠。

  疲馬山中愁日晚,

  孤舟江上畏風寒。

  由來此物稱難得,

  多恐君王不忍看。

  張謂詩鑑賞

  這首詩可分兩部分。前四句為第一部分,意思是說,遠方貢物,不該強取。首二句由懷古領起。“銅柱”,漢代馬援征討交趾(泛指今五嶺以南地區)時所立;“朱崖”,又作“珠崖”,今海南島一帶。“銅柱”、“朱崖”,都代指窮荒僻壤、道路阻險而遙遠的南方,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點,這個地方正是當年伏波將軍(馬援)、橫海將軍(韓說)拜將壇、征討東越之地。言外之意,歷史上的兩位戰將,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裡,功彪千載,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為了攫取貢物,取悅皇帝,也到了那裡,孰公孰私、孰尊孰卑,兩相對照,涇渭分明。若說一二句是側面諷諫的話,三四句就是從正面進言。因為漢唐國力強盛、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會心甘情願向朝廷進獻象珊瑚樹那樣的珍貴禮物,又何必勞駕你杜侍御不辭辛勞、萬里迢迢前去親自索要呢?“獬豸冠”,是御史所戴的帽子。據說神羊(獬豸)能辨別是非曲直,故為執法御史所專。如今杜侍御的所作所為不是與此相悖嗎?

  後四句為第二部分,寫杜侍御冒險而奪取貢物,未必能取悅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難”三字。馬,精疲力盡,還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陽下山趕不及路程;船,孤帆無伴,還要衝波鼓浪、冒著春寒艱難行駛。兩句將杜侍御為逢迎,不惜一切代價的為人及其心理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筆法,表面上為粉飾朝廷、為君王開脫,實則寓含更深刻的諷刺。從“多恐”二字裡透露了這一訊息。

  濃德潛對這種委婉的諷刺評論說:“ 亦嚴亦婉,諷侍御兼以諷君。”(《唐詩別裁》卷十三)可謂起到一箭雙鵰的作用。

  此詩緊扣御史的職責和其卑鄙行為,構成戲劇性的矛盾衝突,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諷刺的效果。為此辛文房評價其詩“格度嚴密,語致精深,多擊節之音”(《唐才子傳》卷四)。

  南園家宴

  張謂

  南園春色正相宜,

  大婦同行少婦隨。

  竹裡登樓人不見,

  花間覓路鳥先知。

  櫻桃解結垂簷子,

  楊柳能低入戶枝。

  山簡醉來歌一曲,

  參差笑殺郢中兒。

  張謂詩鑑賞

  這首詩表現的是唐代時期一個封建官宦家庭的春日家宴場景。“南國春色正相宜。”首句寫出時間、地點。“南國”是指自家園林”“春色相宜”是舉行家宴的絕好時機。“大婦同行少婦”,是寫詩人在妻妾陪同下步入南園,天朗氣清,俯仰春光,“大婦”即妻緊靠丈夫,並肩而行在前,“少婦”即妾們則尾隨在後,這一描寫使人感到這是一個和睦的家庭,沒有大家庭常見的明爭暗妒。

  詩的中腹兩聯四句,細寫“南園春色”及家宴前全家遊園的歡樂。頷聯於寫景中巧妙地表現家人的活動。“竹裡登樓”,說明環境幽雅,而“人不見”,則其樂自得。“花間覓路鳥先知”系詩中佳句,一以見園中多有花鳥,幽禽自具靈性,常來花陰,故熟諗曲徑;二以“鳥先知”形容人後知,可見花叢密茂,行徑隱微。人非鳥,何以知“鳥先知”?其實不過是遊園時的主觀推想,饒有興致,極富理趣。蘇東坡享有盛譽的名句—— “春江水暖鴨先知”,顯然受到此詩啟發。

  頸聯則在寫景中巧妙地雙關家庭人事。垂簷櫻桃,入戶楊柳,一派春益盎然,欣欣向榮的圖景。而“結子”雙關生育,這種手法唐詩中常見。“低枝”音諧低姿,意思是馴順不悍。舊時認為是女子難兼的德性。

  因此金聖嘆評述說:“解結子,妙。能低枝,又妙。

  自來妻妾愁其不解結子,乃才解結子,又可恨是不能低枝。今既解結子,又能低枝,此直佛經所稱‘女寶’。..誠有妻妾如此,而丈夫猶不飲酒歌曲,夫豈人情!”(《金聖嘆選批唐詩》)這樣就引出篇末兩句。

  這兩句同時也就點到題面“家宴”,用了兩個典故。《世說新語·任誕》中說:“山季倫(山簡)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A。舉手問葛強,何如幷州兒?’”唐詩人常以此事來形容飲者醉態的放浪瀟灑。由詩中以山簡自譬,可以推測這首詩作為出為潭州刺史期間。此期詩人的仕途不很如意,於是自然轉向家庭中尋求歡樂了。

  又,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詩謂山簡一歌,笑殺郢人,正是意味雅曲難和。

  詩中生動再現了的已經成為歷史的一段生活場景,和其中流露出的永遠不會成為過去的人情味。而且就詩論詩,堪稱一首技巧圓熟,情辭俱佳的作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