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島導遊詞(通用5篇)
西沙群島導遊詞(通用5篇)
作為一名導遊,有必要進行細緻的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優秀的導遊詞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沙群島導遊詞(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沙群島導遊詞1
西沙群島珊瑚礁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高生產力區域型別之一。西沙群島的珊瑚礁魚類有432種,佔本區海洋魚類種數的81。3%。海域海洋底棲生物類的棘軟珊瑚科有6屬6種,水螅珊瑚2屬7種,屬於潮間帶腔腸動物類的鹿角珊瑚科有11種,蜂巢珊瑚科5種,濱珊瑚科3種,杯形珊瑚科3種,木珊瑚科3種,石芝科3種,類尖柳珊瑚科有3種,菌珊瑚科有2種,軟柳珊瑚科有2種,褶葉珊瑚科有1種,梳狀珊瑚科1種,枇杷珊瑚科1種,丁香珊瑚科1種,鐵星珊瑚科1種,奇軟珊瑚科1種,叢柳珊瑚科1種,鞭柳珊瑚科1種等
西沙海域共發現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其中以短尾類種數最多,共25種,隸於5科15屬,主要的蟹類有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種類最多,共6屬11種。蝦類資源約有200多種,主要品種有錦繡龍蝦、密毛龍蝦、中國龍蝦、黑吉對蝦、日本對蝦、近緣新對蝦、大額仿對蝦、鷹爪蝦、磷蝦、糖蝦
西沙群島海域已發現的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僅次於甲殼類動物,列西沙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總數的第二位。在雙殼類中,鳥蛤科有3屬3種,簾蛤科2屬3種,銼蛤科2屬2種。潮間帶軟體動物51科287種。西沙礁盤區域游泳魚類平均生物密度平均密度比外海高;梅鯛類生物密度最高,主要密集於東島、永興島、七連嶼等海區
西沙群島導遊詞2
西沙群島位於海南島東南的臺階式大陸坡上,座落於被海谷強烈割切的孤立臺階上。西沙群島周圍都是槽谷,其中一條規模很大的弓形槽谷圍繞著群島的西、北及東部,強烈割切大陸坡。此谷為沉積物充填而發育成海槽,稱之為西沙北海槽。海槽全長460餘公里,西段呈北東—南西向延伸,水深超過1650米;東段則呈東西向展布,水深超過3000米,並由此注入南海深海平原。西沙群島至中沙群島之間分佈著一條北東向的海槽—西沙東海槽,槽深2500米。海槽的東北端及西南端增深至3000米以下,並與南海深海平原相通。西沙群島的西南邊緣則是一條不明顯的北西向海槽,深1100米,其西北端與西沙北海槽相通,東南端伸入南海深海平原。綜上所述,西沙群島海區實際上是由海槽連成的環形窪地所圍繞的孤立臺階,是由於海谷強烈割切大陸坡而分割出的孤立地塊。
在西沙各海槽周圍,在北面和西面是廣東大陸架、北部灣陸架與海南島東南的臺階式大陸坡(南海西北大陸坡)的急劇轉折區域;在南及西南部則是寬廣的大陸坡臺階,在東南及東面是中沙臺階和南海深海平原。海底地形趨勢是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水深度也隨之從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大。
西沙群島為西南中沙群島最北一群,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風期,主要受東北季風影響,盛行偏北氣流;4月至9月為夏季風期,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盛行偏南氣流。西沙氣候的基本特徵是:高溫高溼,對流旺盛,降水較多,乾溼季分明,風能資源豐富,熱帶氣旋、暴風雨、乾旱等災害性天氣影響頻繁。
西沙群島導遊詞3
西沙群島,位於南海西北部,海南島東南方,分佈在北緯15°47′~17°08′,東經111°10′~112°55′之間,北起北礁,南至先驅灘,東起西渡灘,西止於中建島,以永興島為中心,距三亞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瀾港都是330公里。海岸線長達518公里。西沙群島分佈在5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由40多個島、洲、礁、沙、灘組成。
西沙群島海域遼闊,陸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島為海拔15.9米,低於5米的島嶼20座,佔62.3%;島礁均為海洋型島嶼,除高尖石為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基岩島外,其餘全是以珊瑚、貝屑為主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島礁,珊瑚礁盤大;部分海岸發育有海灘巖,地形平坦,地貌型別較簡單。
沙堤、礫堤主要分佈於永興島、東島、金銀島、珊瑚島、琛航島、中建島、趙述島、甘泉島、北島和中島等,階地為礫島的主體,一般位於島嶼的中部或新老砂堤之間,潟湖主要分佈於琛航島、南島和中建島,多位於沙堤內側,窪地主要分佈於永興島、東島、北島、金銀島、甘泉島和琛航島等,殘丘僅分佈於石島和東島東北部,火山岩臺地僅見於高尖石島。[10]西沙群島環礁主要集中在西沙大陸陡坡的1000米深水臺階上,北面為西沙海槽,水深在2000米以上。多呈長圓形或紡錘形,前者如浪花礁、華光礁等,後者如東島環礁、永樂環礁等。
西沙群島鄰近海域沉積物主要來自遭受破壞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蝕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現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長髮育的碎屑沉積,表層沉積物分為礫砂、中粗砂、中砂和細砂4個等級。[10]島嶼在礁坪上的部位,乎皆在主風向的背風側,即大多位於礁體的西南側,所有島嶼均分佈在礁坪上,但並非所有礁坪上皆有島嶼。
西沙群島導遊詞4
西沙群島象朵朵睡蓮,浮珠般在綠波萬頃的南中國海上。它位於海南島東南約180海里處,與東沙、中沙、南沙群島構成中國最南端的疆土。 西沙群島,從東北向西南伸展,在長250公里,寬約150公里的.海域裡,由45座島、洲、礁、沙灘組成。西沙群島島嶼,東面為宜德群島,由北島、石島和永興島等7個島嶼組成;西面是永樂群島,由金銀、中建、珊瑚8個島嶼組成。
西沙群島地處北迴歸線以南,雨量充沛,島嶼附近海域的水溫年變化小。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西沙群島奇特的景觀。 登上西沙群島的第一大島永興島,就如走進了一座熱帶植物園。那裡熱帶植物叢生,四季繁茂。環島沙堤以內的地區生長著以白避霜花組成的喬木林,越靠島的中心地帶植株越高,越靠近海岸,植株越矮。在島的外圍沙堤上,生長的是海岸桐和草海桐等熱帶喬木和灌木。
海岸桐主要分佈在環島50-100米寬的沙堤上,好象沿島的防風林一樣。它的材質較好,分枝多而低矮,抗風力強。草海桐是珊瑚島上熱帶常綠灌木,分佈廣,面積大,除了潮水可以淹沒的地域外,島嶼其他地方都有生長。除了天然林,島上還有歷代我國軍民種植的椰子樹等,有些地方形成小片椰子林。
西沙群島上棲息著鳥類40多種,常見的有鰹鳥、烏燕鷗、黑枕燕鷗、大鳳頭燕鷗和暗緣鄉眼等。在整個樹林的上層及其上空,海鳥成千上萬終日盤旋飛翔,千鳴萬囀,自成奇觀,素稱"鳥的天堂"。更有趣的是鰹鳥,它會在大海中給漁船導航,白天漁民根據鰹鳥集結和尋食方向,駕船揚帆前去撒網捕魚,傍晚跟隨它們飛回的路線,把漁船從茫茫大海駛往附近的海島停泊。漁民們稱鰹鳥為"導航鳥"。 西沙群島是我國主要熱帶漁場,那裡有珊瑚魚類和大洋性魚類400餘種,是捕撈金槍魚、馬鮫魚、紅魚、鰹魚、飛魚、鯊魚、石斑魚的重要漁場。海產品主要有海龜、海參、珍珠、貝類、鮑魚、漁藻等幾十種。比較名貴的有海龜之王的稜皮龜,海參之王的梅花參,世界最著名的珍珠--南珠、寶貝、麒麟等十幾種。 隨著海、陸、空交通的不斷髮展,人們遊覽南海諸島風光的願望不久將會得到實現。
西沙群島導遊詞5
西沙群島的地質史可從現代追溯到元古代中期,與海南島抱板群原巖時代,即海南島晉寧構造階段沉積物相當。晉寧運動之後西沙基底露出水面,與海南島乃至華南地區相連為陸地,長期遭受地球外力剝蝕;直到新生代,喜馬拉雅構造運動在西沙地區表現為“南海運動”,西沙隆起受北東東、東西向和北東向為主的斷裂切割成斷塊隆起帶。
在晚第三紀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地殼下沉接受海侵,沉積了總厚度近1000米的生物礁相灰巖;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末期,海面明顯發生下降,致使原先沉積的生物礁相灰巖產生白雲岩化作用,前者厚度大於80米,後者厚32米。
在上第三紀晚期,西沙地區產生一組北西向斷裂,並切割了早期的東西向和北東向構造,為高尖石火山岩噴發準備了通道。第四紀以來,地殼間歇性升降運動引起海平面的變化,接受了約260米厚的生物礁相灰巖和生物碎屑灰巖沉積。
約距今3000~4000年前,西沙地區海平面基本穩定在目前的位置,而一些沙洲島以及部分海灘巖則是近1000~2000年才出現的,這些島礁洲灘及其成島作用直至現今仍在受著風海流(包括風暴潮)等自然力的不斷改造而處於繼續變化之中。現有島礁按物質組成區分,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基岩島1座(高尖石),佔總數的3.1%;以珊瑚、貝屑為主組成的珊瑚島31座,佔96.9%,其中生物砂屑灰巖組成的1座,佔3.1%;生物碎屑灰巖組成的4座,佔12.6%;珊瑚碎屑砂礫組成的24座,佔75.0%;珊瑚礫石組成的1座,佔3.1%;海灘巖組成的1座,佔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