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地質公園展覽館導遊詞範文

張家界地質公園展覽館導遊詞範文

  各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我是張家界地質公園展覽館的講解員×××,今天有幸陪同各位參觀張家界地質展覽館。我樂意竭誠為大家服好務!

  我們現在所處位置就是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展覽館廣場。

  目前,全球已經建立了54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有19個。20XX年2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首批地質公園,命名為“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個大型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它以張家界地貌(即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為主,以岩溶地貌景觀為輔,並融合有水體景觀、原始亞熱帶生態景觀和土家族風情人文景觀。

  這裡既可以近距離欣賞到張家界地質公園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又可以欣賞到“水繞四門”的水體景觀。

  以展覽館廣場為中心,我們可以360°環視張家界地貌景觀。像這樣絕佳的觀景位置,是不可多得的。特別是展覽館背後的那一片大峰林,與我們展覽館廣場處於同一個水平面上,相對高度只有300多米的石峰卻顯得非常巍峨和壯觀。

  展覽館廣場四周被三條溪水環繞。金鞭溪、礦洞溪、龍尾溪,在廣場的東部匯成索溪河,也就是武陵源的母親河。金鞭溪、礦洞溪、龍尾溪等三條溪水的出口與索溪河的入口,形成了山環水繞的四個石門,水繞四門因此而得名。

  由此可見,我們張家界地質公園展覽館所處的位置,正是風景宜人的風水寶地。

  現在,我就帶領大家走進張家界地質公園展覽館,從科學的角度揭開張家界地質公園美輪美奐的神秘面紗,瞭解張家界地貌的主要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走進張家界】

  一、張家界地貌的特徵

  1.張家界地貌的界定

  張家界地貌是石英砂岩地貌的一種特殊型別。它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溼潤區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統石英砂岩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輔以深切嶂谷、石牆、天生橋、方山、平臺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世界上唯有張家界石英砂岩地貌最為典型,因此被命名為張家界地貌。

  2.張家界地貌的特點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四大園區組成,每個園區都各具特色。

  ①張家界園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該園區以方山、嶂谷著稱,面積130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處於峰林演化史的幼年期。園區內有金鞭溪、黃石寨、鷂子寨等多個景區,擁有天下第一橋、乾坤柱、金鞭巖等精華地質遺產景觀。

  ②楊家界園區(楊家界自然保護區)

  該園區以峰牆群而著稱,面積34平方公里,處於峰林演化史的青年期。園區內有香芷溪、龍泉峽和百猴谷等景區,擁有一步登天、空中走廊、天波府、龍泉飛瀑等精華地質遺產景觀。

  ③天子山園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

  該園區以石英砂岩峰林著稱,總面積67平方公里,處於峰林演化史的壯年期,素有“峰林之王”的美譽。園區內有石家簷、茶盤塔、老屋場等景區,是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最經典的園區之一;擁有御筆峰、西海石林、神堂灣等精華地質遺產景觀。

  ④索溪峪園區(索溪峪自然保護區)

  該園區多種地貌並存,總面積160平方公里,處於峰林演化史的晚年期。園區內有十里畫廊、水繞四門、寶峰湖、黃龍洞等景區。黃龍洞景區屬於喀斯特地貌,是張家界地質公園內與張家界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並存的另一種地貌。

  二、張家界地貌的成因

  1.濱海沉積

  三億八千萬年前(泥盆紀中期),張家界一帶為古海洋。大量陸源碎屑物流入當時還是濱海環境的張家界域內,經過億萬年的沉積壓實,形成今天張家界地貌的`母巖——石英砂岩。

  2.變海為陸

  約3.5—2.9億年前(泥盆紀晚期)的海西造山運動,使張家界變海為陸。砂岩長期風化,形成紅色鐵質風化殼—俗稱“鐵帽”。

  3.復為古海

  約2.9—2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時期,地殼下降,使張家界再次變成海洋,沉積了石灰岩。這是張家界地質公園岩溶地貌的原巖。

  4.復為陸地

  約2億年前(三疊紀晚期)的印支運動,使張家界抬升為陸地。此前形成的石灰岩出露於地表,張家界地區自此脫離海洋環境。

  5.斷裂變形

  約1.8-0.8億年前(侏羅紀、白堊紀)的燕山運動,使張家界的岩石發生斷裂、變形,內部形成了許多節理和裂隙,為以後風化和流水切割提供了條件。

  6.夷平面形成

  約0.65—0.3億年前(古新世-漸新世),張家界域內地殼相對穩定,隆起的山體經風化剝蝕,削高填平,形成了海拔1200米左右的湘西期夷平面。

  7.剝夷面形成

  約2300萬—260萬年前(新近紀—第四紀初),喜馬拉雅運動使張家界強烈抬升;河流在不斷下切中受堅硬“鐵帽”的阻擋,迫使下切轉為側蝕、拓寬作用,最終在“鐵帽”層頂部形成了海拔800米左右的“武陵源期剝夷面”。

  8.地貌形成

  近260萬年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張家界地殼抬升;尤其是近80萬年來,流水順著節理和裂縫將石英砂岩切割成方山、平臺、峰牆、峰林、殘林等地貌景觀。現在,張家界地區的地殼還在緩慢上升,張家界地貌景觀仍在形成變化之中。

  總之,在兩次滄海桑田變幻的基礎上,經過漫長歲月的風化作用,張家界地貌終於成為絕世奇觀。

  三、夢幻神奇的岩溶地貌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以張家界地貌為主,輔以卡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黃龍洞是園區內岩溶地貌最典型的代表。

  黃龍洞共分四層,2層旱洞,2層水洞。洞內有1庫、2河、3潭、4瀑、13廳、98廊,以及幾十座山峰、上千座白玉池和近萬根石筍,幾乎包含了溶洞學的所有內容,被形象地稱為“地下張家界”。

  四、張家界地質公園遙感影像圖

  從這幅張家界地質公園遙感影像圖,我們可以看到張家界地質公園全貌及其園區分佈。

  五、張家界地質公園短片

  這是一個五分鐘的科教短片,形象而生動地介紹了張家界地貌特點、形成過程及保護現狀。請大家認真觀看。

  六、張家界地質公園的化石

  張家界地質公園分佈著二疊紀、三疊紀石灰岩和白雲質灰巖等地層。二億八千萬年前,魚類、珊瑚、海百合和其他淺海動物在張家界古海一帶大量棲息。經過若干萬年的沉積成陸,張家界地質公園留下了很多竹節蟲、三葉蟲、海百合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多彩,因此被稱為化石博物館。

  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一個芙蓉龍化石。它是張家界境內被發現的,可謂我們張家界地質公園展覽館的鎮館之寶。那邊還有張家界地質公園園區內各類化石的圖片,大家可以去參觀一下。

  在張家界地質公園的體驗區,我們專門開設了一個奇石館,等會兒大家可以免費參觀。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花錢買一些回家,或者送給請朋好友,或者留給自己作為紀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