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對市區風貌之實用性論文

運河對市區風貌之實用性論文

  一、運河的歷史變遷

  地處太湖流域的常州市,城區內水網密佈,港汊縱橫,素有江南水鄉之美稱。據說明代萬曆年前,京杭大運河流經常州舊城南部,後來常州知府穆煒有了大運河南遷的想法,於公元1581年,開始重新修築運河,形成如今大運河環繞城南而老運河仍舊穿城而過的格局。現在的老運河最西邊由運河路途經關河路分開,自西向東途經三堡街、西倉街和西圈門、西直街,至西河沿、西瀛裡與西下塘交匯處新老運河分流,沿途還經過廣濟橋(也叫西倉橋,已移到東坡公園)、鎖橋、文亨橋、篦箕巷、表場、毗陵驛遺址。老運河入西水關後,過弋橋、廣化橋,順著西下塘、東下塘和青果巷,途中還穿過新坊橋、元豐橋、太平橋、水門橋(古名通吳橋,又名永寧橋)、飛虹橋等橋樑,最後緊挨著延陵中路穿過東坡公園向東流向寬闊的大運河。老運河幾經風雨和滄桑,可以說已成為常州城區內唯一能見證常州歷史發展的一條重要文化長廊,是常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張慶中撰寫的刊登在《龍城運河文化》上的文章記錄,在古代,常州東門旁運河上有座“通吳門”(這可能是常州老運河上最早的遺蹟),在常州各城門中地位顯赫,五代十國時,當時的吳國吳王,姓楊名行密,行伍出身,安徽合肥人,打下揚州後自封為吳王,常州歸揚州管轄範圍,吳王修建常州城牆的同時修建了通吳門。因為常州到揚州的交通主要是水路,通吳門意思就是通向國都。在八卦中,水通財,水象徵著財運,水門通吳,就是常州錢財通向揚州。亦有人說通吳門是楊行密之四子楊溥修建的,常州是江南水城,不光要建城門還要建水門,東門原來的水門橋來源於此。常州東門水門橋旁原有一規模很大的碼頭,直到上世紀才停用。據說早在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大文豪蘇東坡乘船途經常州東門水門橋附近靠碼頭系舟時,覺得此處是塊風水寶地,曾揮筆寫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兩首,後人遂建艤舟亭紀念,艤舟亭現儲存在東坡公園內。清乾隆皇帝來常,也是循著東坡的足跡從碼頭登舟或上岸,故碼頭又有“御碼頭”之說。常州東門過去曾是常州城市的文化中心,許多名勝古蹟皆雲集於此。在老運河東段桃園路上有座橋叫太平橋,始建於南齊建元年間(約公元479年)。始建時叫“建元橋”,也叫通波橋。它因位於“太平寺”門前而得名“太平橋”。它表達了當時的中國人企盼太平盛世的心願,可惜多次改建後已失去了原有的風貌。說起太平寺常州曾有一句俗語叫“先有太平寺,後有天寧寺”。太平寺原名建元寺,是奉齊高帝蕭道成的命令而建。蕭道成出生於武進東城裡(即今萬綏),他說過“讓我治理天下十年,可以使黃金與土同價”,他非常體察民情,處處以身作則,可惜他太短命只在位4年。唐乾元年間(758—760年),建元寺規模擴大成為常州之冠,從此盛名遠揚。到北宋初年建元寺又改名太平天國禪寺,並置石經幢兩座于山門兩側(太平寺後毀於戰亂,現有一座石經幢還保留在老運河延陵中路段通吳門旁)。蘇東坡來常州也多次遊歷太平寺,留有《太平寺觀牡丹》等詩篇。宋朝詩人楊萬里《題太平寺詩》有“太平古寺劫灰餘,夕陽惟照一孤塔”的詩句。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南巡時曾御書“太平寺”匾額。太平寺目前還有文筆塔高高地矗立在那裡,它象徵著常州文化的繁榮與興盛[1]。常州老運河曾經經歷了很多次的開挖和擴建,許多遺蹟還散落在各河段。在西門直街鎖橋北側,有一塊約高2米、寬1米、厚0.20米的碑石靜靜地躺在一座石臺附近,據文物專家鑑定是當年常州“石龍嘴”上的“江湖匯秀”碑。石龍嘴本是個半島,在大運河西起入口處衝入運河中,一直以來並未影響水上運輸,而是作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所以立“江湖匯秀”碑紀念。後來在河道擴建時石龍嘴半島被挖除,“江湖匯秀”碑也被鎖橋灣一位老人拖回家中“破四舊”,用砂輪徹底打光當床榻使用。現在,這塊碑石已成為常州老運河旁的一塊無字碑,似乎在向後人訴說著它所見證的輝煌歷史[2]。老運河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它的故事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據說京杭大運河最早是隋煬帝為下揚州而修建的,常州老運河應也始建於此時。

  二、運河對城市風貌形成所起的作用

  常州人生活在太湖和滆湖(西太湖)之濱,該地區常年雨量充沛,周圍從不缺少河流港汊,可謂十足的水鄉澤國。明清時期,人們在這一帶的日常生活特徵,主要依靠發達的水路交通反映出來。貨物運輸、親朋好友交往、參與社會活動都依靠運河。其城市、街巷的形成是依據四通八達的河流分佈逐漸完成的。常州城市的風貌主要憑藉自西向東流經城區的“直線形”開闊通暢的老運河以及縱橫交錯的運河支流,形成江南水鄉“傍水而居、枕河人家”特色。其貿易往來、交通運輸雖然離不開安全可靠的陸路運輸,但由於陸路運輸成本高、時間長,簡便快捷的水路運輸還是最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因此,運河也成了常州城市變化的主要見證,它在城市風貌形成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運河決定了常州老市區沿岸民居構成

  如今的街巷格局,運河也是把許多特定聚居區聯絡在一起的紐帶以三堡街、西倉街和西直街段為例,由西南岸到東北岸圍繞運河分佈的街巷平面格局為:屋—街(三堡街、西倉街)—河—街(西直街)(或屋)—屋(或街);另以東下塘和青果巷段為例,由南岸到北岸圍繞老運河分佈的街巷平面格局為:屋—街(東下塘)—河—屋—街(青果巷)—屋。由於街巷靠運河分佈的特點,民居常表現為三種居住形式:面街背水、面街面水和兩面臨水。面街背水形式是所有建築正面皆對著街面,面向街面的一進式商鋪樓臺一般都採用清水木質排門,二進式中間是天井,而建築背面卻向著河面。如老運河東段青果巷靠河的建築就是典型的面街背水形式。店鋪的後進堂屋居室就挨著運河,生意買賣、居家生活兩相不誤。如晚清《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寶嘉(字伯元)的故居等都屬於面街背水形式。或許這些名人只是為了運河改道以後留下的一方清幽,“近水樓臺先得月”而已。面街面水形式首先是建築正面對著街巷,建築樣式不是一進就是二進、三進,不是單層就是兩層。街巷往往與河流堤岸緊挨在一起,出了屋門過大街就看到河流,視野開闊,放眼望去河岸碼頭林立,過往船隻競相穿梭,小商小販四處吆喝,動靜景觀皆收入眼底。如西直街靠運河段曾是一條繁忙熱鬧的街巷,民居的形式絕大部分是面街面水。兩面臨水形式一般是把建築造在丁字河流或十字交叉河流的拐彎處,建築正面、背面或山面都會臨水,在採光、用水和交通上往往更為方便。此種形式常州城區幾乎蕩然無存。因為沿河地塊緊張且價格又高,在不影響船舶航運的情況下,枕河建屋往往會借取河面上的部分空間,即所謂借河建屋,其房屋外觀造型也有三種樣式:出挑樓、枕河屋和倚橋屋。所謂出挑樓則是利用大型懸臂挑出屋外,外觀造型與吊腳樓相仿,只是挑出部分往往不多,故下面不用柱子支撐,作用類似於陽臺,當挑出河面多時,需用木柱或石柱來支撐,以前延陵中路沿河岸這種樣式最尋常不過,若站在橋上觀望,一排排錯落有致,好似靠岸停泊的浮船,靜靜地依偎在港灣裡,若隔河相望,一座座則互相襯托,屋面競相出挑深遠,外觀造型彼此爭強好勝,個個別有一番新意。所謂枕河屋造型類似於廊橋,一般建造在河面窄、不過船的河上,上面凌空架起大梁,下面打下排樁,蓋好屋頂圍上欄板即成。倚橋屋往往是借橋身的側面來建屋,能節省建築材料,還可以利用橋踏步作為房屋的外樓梯,外觀造型皆依橋的式樣來定奪,充分體現了水鄉民居自由靈活的建築方法[3]412-414。

  (二)運河決定了橋樑的數量、橋樑的各種造型

  在城區中心,水路交通運輸與陸路交通運輸繁忙處,橋樑數量最多;在運河開闊與狹窄變化地段,橋樑造型變化最大。常州運河從西到東不算太長,卻連線著城市每個角落。常州城內原有大小各種石橋幾百座,現在只留下老運河上的三四座了。原來僅從文亨橋開始到東門水門橋,幾乎是十米一小橋,數十米一大橋,可以說“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市”,橋樑種類有石樑平橋、多柱石樑平橋、單孔石拱橋、多孔石拱橋等。沿著老運河由西向東,儲存完整的古石橋有廣濟橋(後來遷移至東坡公園)、文亨橋(上世紀80年代已重建)、新坊橋和飛虹橋。其實途經橋樑遠不止這些,如原來還有建於唐代的元豐橋、南齊的太平橋、宋代的廣化橋、元代的永寧橋(即水門橋)等,可惜早已被今天的混凝土橋樑替代。常州石橋的造型和結構在不同的朝代特徵也不同。宋以前石橋拱圈跨度大,造型往往呈平坦圓弧形,拱圈結構為並置排列。南宋的橋樑拱圈造型呈弓背形,拱圈結構為縱聯分節並列。元代橋樑拱圈造型則呈半圓狀的為多,結構為縱聯分節並列。明清時期,江南這一帶所建石拱橋,拱圈豎向高度高,造型為明顯的弓背形,橋身兩側都有橋鬥[4]5-16。橋樑與河流、民居關係密不可分,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相惜共生的現象,並且深藏在這種看似普通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哲理中,這種現象可能源自於幾千年來江南人用水、惜水、治水以及隨之形成的水文化觀念,在橋樑建造、建築選址、街巷形成方面都有典型的反映[5]74-77。

  (三)運河決定了堤岸、碼頭、河埠頭的形成

  在江南水鄉,最常見最普通不過的是沿河修築的堤岸。常州城區大到河流、小到水巷,都喜歡在兩邊堤岸上修築石駁岸,一則用來保護頻繁使用的河道,二則可以使沿河建築根基牢固,不受水流侵蝕,三則可以防止船舶離靠岸時撞壞河堤,四則用來防止洪澇災害。石駁岸砌築很講究,常用尺寸大小不一的亂石砌築,清水原石混凝土勾縫,到堤岸上沿口時往往又用方整的條石砌築或豎鋪,到了街巷石板路時往往又採用橫鋪,橫鋪石板路旁再鋪凹面石板作雨水溝,其間也空出土坡,栽花種樹美化河堤。水鄉河道除常見的堤岸外,就數碼頭多了。過去的江南水鄉水路運輸是最發達的交通,碼頭就自然成了水路交通必不可少的組成元素。在水鄉碼頭一般有公用和私用之分,常州城區西瀛裡輪船碼頭主要是服務於公用客船,碼頭原先外觀與今天矗立在那裡的重新修建的城牆城門大相徑庭,只有城門門洞還似曾相識。青果巷沿河岸、延陵中路沿河岸一般私用碼頭多,體量小巧,造型多變,故又稱“河埠頭”。河埠頭既是水鄉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聯絡河流與陸地的重要節點,是水鄉人家日常生活使用頻率最高的室外建築空間。人們每天要在此取水、洗菜、浣衣、靠岸、離岸、泊船。江南水鄉這種小巧的河埠頭,非但是水陸聯絡的重要節點,而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實寫照。河埠頭平日裡大多是婦女活動的場所,花巾青衣、曼妙身姿,好一道江南水鄉引人注目的亮麗風景。可謂“家家踏度入水,河埠搗衣聲脆”,江南河埠頭四處洋溢位無限風情[6]172-173。

  (四)運河決定了沿岸道路和街巷的名稱

  對於老常州人來說,許多老地名都意味著難以割捨的戀舊情結,一個看似普通的路名或巷名,有時卻珍藏著許多事過境遷的煙雨滄桑。它或許承載著一段古老的歷史,或許記錄著一段悽婉的故事,或許鐫刻著某個時代的印記,或許蘊含著幾千年的文化。常州市老運河沿岸的路名或巷名,雖然背後並沒有隱藏許多轟轟烈烈的故事,卻也讀來朗朗上口,非常好記。如運河路、西河沿、臥龍灣、西瀛裡、西下塘和東下塘、前北岸和後北岸等,可以說,夠直白、夠簡單,都跟運河有關。

  (五)運河決定了當地廟會(俗稱作節)、集市的規模大小

  小時候的記憶中,東門輪船碼頭(東坡公園旁)及西瀛裡輪船碼頭一直就有輪船往來停靠,運河運輸非常繁忙。東門的廟會、集市尤其熱鬧非凡。每年七月三十,天寧寺和運河下塘三官堂廟會,是東門水門橋一帶的盛大節日。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的`成道之日,乘船來自各地的佛門信徒,會把天寧寺裡裡外外擠得水洩不通,直至上世紀80年代還有如此盛況。而白家橋以東的“三官堂”(道教供奉著天官、地官、水官),到了七月三十之夜,水門橋以東到白家橋一帶開闊的河面上,香船、燈船、民船大大小小綿延數里,好不熱鬧。解放後,三官堂廟會消失,改為每月初三、十三、廿三的“集市”,地點也移至水門橋以北的武青路上,俗稱“三上”,直到2009年才終於停止[7]。在過去的城鄉結合處,如果是幾日一集規模不大,數月一會或一年一會則盛況空前,這是當地的節氣和習俗所致。按照東門輪船碼頭附近1至2平方公里的範圍大小以及鄰近鄉鎮最遠不出20華里的距離,若以水路行程計算也不會超出2至3個時辰,有了運河、舟船和碼頭,附近農民趕集非常方便。趕小集,距離近的船程也就三五里,農民、手藝人上集市快的不過幾十分鐘,當天可以返回。趕大集,時間往往連續數日,一般遠的船程幾十裡的也會來,水路交通相當便捷,把貨物裝滿船艙趕一趟住上幾日還是很值得。

  (六)運河決定了農、工、商、貿各行業按行業的種類分佈

  西門直街鎖橋一帶,是京杭大運河的西起入口,河面開闊,船舶停靠方便,自然就成為常州明清時期商貿集聚的地方,憑藉著運河運輸之便利,南北貿易船隻,往來頻繁,沿岸貨運碼頭,生意興隆,給這裡平添幾分商業氣息,漸漸地這裡就形成以豆行、米行為主的貿易一條街;篦箕巷位於西直街東首,運河北岸,整條街巷以銷售梳篦、宮花為主,據說常州的梳篦生產歷史始於東晉、南北朝時,到了清代進貢給朝廷的梳篦、宮花都從這條巷裡透過水路運送出去,故這裡就稱篦箕巷;還有早年以開設果品店鋪而聞名於世的青果巷(千果巷)也是由於常年果品貿易雲集在這裡而得名,明萬曆九年前,這裡是緊挨老運河的貿易碼頭,全國各地果品貿易船舶皆雲集於此,而沿岸又以開設各類果品店鋪為多,久而久之就稱青果巷(千果巷)了。

  三、保護和修復建議

  常州城區如今儲存下來的運河歷史遺蹟、橋樑、堤岸、碼頭以及沿岸歷史文化街區已越來越少且年久失修。及時保護和修復運河歷史遺蹟,如實還原常州往日城市風貌,其價值不可估量。建議一,在已經調查和考證的史料基礎上,繼續深入挖掘已經消失的運河文化,徹底修復運河各河段遺蹟。修繕沿河各歷史文化街區、重要遺址、名人故居。恢復沿河原有地名、路名、街巷名,對現有沿用的地名、路名與史上有出入的不能以訛傳訛,要依據史籍、地籍,還給歷史一個真面目,可以適當作一些標註和解釋。如青果巷許多巷名、弄名經歷“文革”後出現很多變化,很多弄名是以數字命名的,顯然還要進一步去考證和發掘。建議二,在考慮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時,不能隨意把與運河歷史毫不沾邊的現代商貿娛樂業新增進去,要以社會效益為重。對原有運河歷史景觀的體量、形址、風貌、肌理等不能任意蠶食,要堅持原汁原味,更不能輕易改頭換面。西瀛裡修復城牆城門時,完全沒有考慮歷史文脈的延續,而是全部拆掉重建,上世紀還在使用的輪船碼頭居然消失得無影無蹤。試想,許多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歷史遺蹟免遭破壞,不惜重金,寧願把高樓大廈建在被保護起來的廢墟上,該國家城市的歷史發展軌跡讓人一目瞭然。要知道,人家把那些殘垣斷壁看得可比高樓大廈更有價值。建議三,對於一些有重要紀念意義而損壞又比較嚴重的運河遺址,如果找不到恢復原樣的依據,或修復技術上尚不夠條件,千萬不要隨意拆除,而是要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公佈為文保單位,留給後人去查證和研究,待修復條件完全成熟時,再逐步進行修繕。建議四,在修繕原有歷史遺蹟後,要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與環保。常州城區現有河流水質與周圍綠化經過這幾年治理已有很大改觀,治理的目的並非去征服自然環境,破壞自然環境,而是為了回饋百姓生活,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老運河的保護,不能涸澤而漁,而是要不斷養護和修繕。建議五,新出臺的城市規劃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方案要向社會公示,要徵求民意。常州前後北岸最初的規劃方案與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大相徑庭,留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許多發達國家,尋常百姓參與城市規劃已成為法律制度。未經公眾參與並取得公眾支援的規劃,主管部門不得輕易審批,公眾有反對之聲,就必須虛心聽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