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效能感的作用及培養的論文
試析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效能感的作用及培養的論文
論文關健詞:新課程 教師職業 倦怠教學 效能感培養
論文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這一帶有探索性質的工作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師教學效能感對心理壓力和職業倦怠具有調節作用。開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供積極正面的反債,引導教師對新課程實施中的成功與失致進行積極婦洱,是新課程改革中培養教蜂教學效能感的主要途徑。
一、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心理壓力
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關注教師的切身感受,去理解並及時解決他們的困惑與壓力,是改革中一項重要工作。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面臨教師角色和行為的變化,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的變化,作為一線教師必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在學科教學中具體怎樣操作,沒有現成的模式;教師要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尋找教學資源,注意新型師生的培養,這些帶有探索性質的工作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此外實施新課程所帶來的教學過程的開放性、複雜性,使教師對課堂的可控性降低,經常處於應激狀態;以及對課改評價的擔憂,由變化產生的不確定感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壓力。劉河燕對四川課程改革實驗區教師的調查中,61%的教師感到實施新課程過程中壓力很大,sos%的教師認為實際操作難度很大,70.3%的教師在工作中常常緊張、焦慮,38%的教師表現出抑鬱症狀。工作中的挫折會使教師自尊心受到傷害,情緒低落,身心疲憊,如果得不到緩解,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改革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和障礙,我們要充分理解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承受的心理壓力,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緩解。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使教師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教學效能感對心理壓力和職業倦怠的調節作用
教學效能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自己完成工作,實現教學目標的能力的自我判斷和信念,也是教師面對教學活動時的勝任感、自信、自尊方面的感受。教學效能感直接影響教師為自己確立的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所付出的努力,並影響教師面對困難的堅持性。效能感強的教師在面對挫折、失敗、痛苦的經驗時,會表現出更大的努力和毅力。心理學研究認為效能感高的人思考問題時將注意力和集中於情境的要求上,情緒飽滿,在行動的過程中會更加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更有可能獲得好的結果,起到強化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效能感低的人在思考問題時,會過多考慮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往往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使其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結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工作的壓力容易使教師出現情緒衰竭、人格解體等職業倦怠狀況,教師教學效能感影響教師對活動的選擇、對教學行為成敗的歸因及對情緒的調控。高教學效能感可以改變教師在職業期望、工作負荷、考試壓力、角色職責方面的壓力,減少情緒衰竭、人格解體的消極影響;教師教學效能感低,會使倦怠程度加重。因為低教學效能感的教師在面對改革中的挫折時,容易將失敗歸因於自己能力差,教學任務太難,學生素質差,從而引起內心焦慮、沮喪;而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善於正確歸因,相信努力和堅持的價值,更能夠有效應對職業壓力。徐富明、申繼亮的研究表明:教師的職業壓力應對策略多數與教學效能感有顯著關,教師教學效能感高的教師面對職業壓力時更可能採取較為積極和理智的應對策略,如主動進行心理自我調節,積極評價自我的表現;而教師的教學效能感越低,則越可能在應對職業壓力時採取被動應的方式,如宣洩情緒,忍耐。所以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可以使中小學教師更有效地應對職業壓力。
三、在新課程實施中提高教師教學效能感的途徑
(一)開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在新課程改革中每個教師都有一個透過學習提高專業素質的過程。開展校本教研是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即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式。首先學校應為教師創造觀察學習的機會,因為觀察示範榜樣的行為以獲得替代性經驗是教學效能感提高的重要途徑。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現場觀摩,或觀看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影片,教師在觀摩的過程中會獲得啟發,積累經驗,提高教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其次以課題帶動科研,以教師實踐中的問題為研究物件,在專家的引領下開展教師行動研究,邀請專家學者到學校講學,舉辦講座、辦培訓班,集中培訓與專題學習相結合,圍繞新課程教學方式、教學評價、課程資源的開發等熱點問題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研究教學情景中的實際問題,在實踐中反思,撰寫反思日記、教育隨筆,定期召開典型案例分析教學研討會、教師教學反思座談會。還可以利用網路資源進行學習,相互交流經驗,促使教師聯絡身邊的教育教學現象在理論指導下進行思考,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碰撞,在自我反思中實現教育實踐智慧潛能的開發。透過經驗分享、理論知識的更新,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實踐中的問題,不斷改進教學行為,提高專業素質。
(二)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供積極正面的反饋。
教師個體成敗的經驗是影響教學效能感形成和變化的主要因素。成功的體驗是獲得教學效能感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也是對個體已經形成的教學效能感進行驗證的基本途徑。多次經歷成功的人對自己行為有效性的評價必然會高,易於形成穩定的`自信心。學校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和評價,對教學改革效果進行及時的反饋,並與教師的工作績效掛鉤。要鼓勵和幫助教師大膽進行各種新的教學策略、教學技術、教學方法的嘗試,進行教學改革,允許失敗,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髮現教師課程改革的新成果並給予積極扶持,對成功的經驗進行推廣。真誠的鼓勵和讚揚使教師產生j偷悅的情緒體驗,行為受到積極的強化,變壓力為動力,激發工作熱情,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學效能感。
(三)引導教師對新課程實施中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積極歸因。
歸因是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產生原因的推論,制約著人的成就動機水平和自信心的形成。消極的歸因式會使教師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缺乏能力,產生消極自責的情緒。因此應指導教師進行正確的歸因,全面客觀地看待新課改中自己的成功與失敗,保護其自尊心,消除對教學改革失敗的恐懼,防止產生心理障礙。可以採用團體訓練的方法幫助教師認識到應將教學改革中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強,自己付出的努力得到回報,自己採取的教學策略是有效的,增強自信,而將教學中的失敗歸因於自己努力不夠以及教學策略不當,促使教師付出更大的努力,既從教的角度尋找原因,也用從學生學的角度找原因,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每一個微小進步中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增強教學效能感,使教師堅信:透過學習和探索,自己一定能形成新課程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質,面對困難要堅持不懈,一定能夠卓有成效地逐步實現新課改的目標。
此外,課程改革與社會各界和家長的支援分不開,全社會應該充分理解新課程改革的艱鉅性,尊重和關懷教師,肯定他們的付出,積極支援教師的工作,達成共識,為教學改革創造寬鬆和諧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