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柔道隊業餘訓練的運動負荷科學安排的探討論文

對柔道隊業餘訓練的運動負荷科學安排的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是探討柔道隊業餘訓練的運動負荷安排,方法是針對學校運動隊業餘訓練的現狀,利用晨脈、運動心率、肌肉用力感等生理機能指標和一些教學觀察對訓練後機體反映進行評價,發現運動員出現較大疲勞時晨脈會高出正常值4次/分以上,肌肉用力感差值在女4.2Kg和男4.8Kg以上,運動心率相差值大於20%。結論:學校柔道隊的訓練負荷的安排要以運動員的機能測試指標結合教學觀察的結果為依據。

  關鍵詞:運動隊;訓練負荷;運動機能;監控

  1. 前言

  中小學運動隊的學生大都是沒有經歷過運動類專業訓練,而只是在運動方面略有特長。為了備戰市級運動會和挑選運動苗子,學校運動隊的學生要在較短訓練時間內達到一定的訓練水平,訓練負荷的科學安排至關重要。運用簡易的運動機能評價和疲勞恢復判斷等方法是訓練負荷科學安排的前提和依據。

  2. 研究物件

  深圳小學柔道男女隊員各10人,身體健康,平均年齡男12.7±1.2歲,女13.1±1.2歲,平均身高男1.63±0.08米,女1.62±0.05米。研究時間從2008年3月至10月。

  3.研究內容和方法

  3.1 訓練負荷安排原則

  訓練計劃的安排是圍繞訓練目標和比賽任務而制定的,而訓練目標是建立在運動員的現實狀態上,因此對運動員現實狀態進行診斷是制定訓練計劃的前提,而對運動機能進行評定是對具體的訓練負荷效應的檢驗和反饋,這就是訓練負荷安排的總原則。運動訓練會引起人體內部產生深刻的生理生化變化,正是這些內部的深刻變化才引起人體機能上的改變,而機能上的改變才能引起訓練水平和成績的變化(1)。根據上述原則首先對運動員的訓練水平和機能現狀進行測試和了解,發現學生運動員的運動機能水平普遍很低,對訓練負荷的反應也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在安排訓練計劃和實施訓練時充分考慮運動員的具體水平和個體差異。運動訓練主要是兩個提高,一個是運動技能的提高,另一個就是最重要的運動機能的提高。所以在備戰深圳市運動會的賽前8個月中,根據柔道隊員的現狀,訓練負荷的總體安排是前二個月時間衝擊運動量,旨在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機能,同時修正和提高運動技能,隨後兩個月衝擊強度,強度訓練是訓練的'關鍵,是提高運動成績的靈魂,此後減量誘導訓練1個半月,剩餘1個半月時間為賽前訓練。賽前訓練一共七週,前四周為大負荷應激強化訓練,後三週為減量誘導調整訓練。

  3.2對訓練負荷進行監控的某些運動機能指標和疲勞指標

  運動訓練最難掌握的就是訓練負荷的具體安排,訓練負荷的安排是否合理和恰如其分,運動員對負荷刺激的反應是不夠還是過度,光憑經驗是難以判斷的。所以從機能測試和教學觀察是訓練負荷安排的前提和依據的原則,根據柔道運動專案特點,其運動會使精血、津液耗損較大,肌肉、肌腱有勞損,臟腑及神志有損及(2),因此選擇晨脈、運動心率、肌肉用力感、教學觀察、個體主觀疲勞感等簡易的方法和手段去測試和判斷運動員的機能和疲勞狀態。

  3.2.1 晨脈和運動心率

  晨脈表,橫軸是每月的日期,1號到31號,縱軸是心率(次/分)和個體主觀疲勞感(級)。

  個體主觀疲勞感分為四級:一級為無疲勞感;二級為輕度疲勞;三級為中度疲勞;四級為重個體主觀疲勞感分為四級:一級為無疲勞感;二級為輕度疲勞;三級為中度疲勞;四級為重度疲勞。運動員每天早晨醒來時,便測試記錄晨脈,記錄時須保持靜臥狀態,在填寫晨脈表時同時將個體主觀疲勞感記上。

  記錄運動心率是在訓練課中,一組訓練內容結束後的即刻脈搏和休息二分鐘後的恢復脈搏,透過兩次脈搏之間的差值來判斷訓練負荷是否適宜。

  3.2.2 肌肉用力感

  用握力計測試用力感,先讓受試者優勢手手臂伸直放在大腿外側,以最大用力握一次,然後讓被試體驗2次其本人最大用力1/2的用力感覺,再根據此感覺複製2次,記錄其體驗時與複製時的誤差值。肌肉用力感的測試主要放在大負荷訓練後或次日晨。

  3.2.3 教學觀察

  教學觀察主要是觀察和詢問運動員的一些表徵,如眼神、情緒、睡眠、食慾等,從這些表徵能反應運動員的疲勞恢復狀態。

  3.3 對訓練負荷進行監控的一些結果

  對連續8個月的運動機能測試指標晨脈、運動心率相差率、肌肉用力感等進行統計分析,並結合教學觀察,結果發現其一定規律性的東西,如下表:

  上表中機能正常與機能下降時的晨脈值、運動心率恢復值、肌肉用力感的差異經多重檢驗均達到顯著差異,P<0.05。

  當晨脈值比正常值高出4次/分左右,運動員自填個體主觀疲勞往往在中度疲勞以上,這與有關文獻報告相似(1)。在一組訓練負荷結束時的即刻心率與恢復2分鐘後心率相差在20%以內時,其肌肉用力感的差值往往會大於4kg,此時可判斷運動員機體機能下降(3),認為是機體對訓練負荷的不適應。

  眼神是人精氣神的直接表徵之一,注意觀察運動員的眼神對判斷其疲勞恢復狀態是有一定的作用。疲勞時運動員目光無神,眼瞼微合,對反應遲緩。此時情緒較低,對完成訓練負荷帶有勉強性,動作完成質量低,常常出錯,肌肉用力感誤差大,判斷失誤多。

  運動員主觀疲勞在重度時,詢問其睡眠和食慾時,往往都會較差,探其晨脈,一般會超過其正常值4次以上。

  透過晨脈、運動心率恢復狀態、肌肉用力感以及眼神等判斷機體機能狀態,依此對下一步的訓練負荷進行調整,同時對引起機能下降和疲勞難以恢復的訓練負荷進行反思。在訓練負荷的安排中,只要運動員有出現晨脈超出正常值4次/分以上,同時肌肉用力感誤差在女4.2Kg男4.8Kg以上,運動心率恢復差小於20%,教學觀察疲勞感明顯,此時把訓練負荷下調15%左右,調整期一般是3至5天,反之訓練負荷完成後運動員測試出來的機能恢復快,正常,教學觀察無明顯疲勞,說明運動員對訓練負荷適應,就要考慮訓練負荷的增加,增加的原則是先增加運動量,待運動員適應一段時期後,再增加運動強度,增加訓練負荷時加大對運動員的機能測試和教學觀察,這樣及時把運動員的訓練水平提上去,並且做到科學而不受傷。

  在本次市運會前的賽前訓練中運用一些簡易的運動機能判斷方法和教學觀察,對訓練負荷的安排和監控起了很大的幫助,運動員的運動機能水平提高較快,短時期內運動員的訓練負荷增加的幅度較大,並且都沒有受傷,在2008年深圳市的運動會中,每個運動員都實現了原定的訓練目標和比賽成績,都獲得了獎牌。

  透過機能測試和教學觀察,使得訓練負荷的安排儘可能地科學性,可以避免因訓練負荷太小機體達不到應有刺激而達不到訓練目的,也可以防止因負荷過大造成機體疲勞難以恢復而影響訓練計劃的進一步實施。

  4.結論

  1. 訓練負荷的安排原則是首先了解運動機能和訓練水平的現實狀態,學校運動隊隊員訓練水平相差較大,個體差異明顯,對其現狀進行診斷是確立訓練目標的前提。

  2. 訓練過程中負荷的安排要以運動員的運動機能測試和教學觀察為依據,合理地對機體進行負荷刺激或調整。

  3. 晨脈、運動心率、肌肉用力感在機能正常時與下降時其指標值有顯著差異,眼神、睡眠、食慾等現象觀察也是判斷運動機能的有效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1. 佘軍標,趙新,卞紅光等.一些生理生化指標與主觀疲勞感相結合在游泳訓練中的監控作用.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00,23(2)189-190

  2. 張世民,虞亞民,馬健等.運動性疲勞的中醫分型與診斷研究. 體育科學(J),1998,18(6):59-63.

  3. 謝紅光,李協群等,持續大負荷狀態和機能下降時運動員某些感受性變化的研究.體育科學(J) 1999年,19(6)50-54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