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東就業市場論高職教育與就業對策論文

由廣東就業市場論高職教育與就業對策論文

  論文摘要:以廣東高職教育的就業市場為例,深刻地分析高職教育的就業市場特性,並進一步闡述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學生教育管理應把握的內容、教學改革的方法、推薦就業的途徑與對策。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就業定位;教學改革;就業教育就業渠道

  目前,人們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仍有許多模糊的認識,辦學單位定位不準確,用人單位的認同有偏差,致使一方面學校盲目地進行教育教學,另一方面社會對高職畢業生又持排斥態度,構成了一對矛盾。我們根據在廣東進行的就業市場考察結果闡述了高職教育與學生就業的對策,供高職院校進行借鑑。

  一、廣東高職教育就業市場特性

  1、廣東職業教育就業市場最大

  廣東目前仍屬中國最發達地區,到處都顯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生產企業遍佈城鄉,鱗次櫛比。每天都有大量求職者湧向廣東,但廣東的用工仍然處處告急,勞動力缺口極大。各個企業都在採取各種手段挖掘勞動力資源,引發勞動力爭奪大戰,尤其是生產一線人員短缺嚴重。另外,廣東用人市場有其不規範的地方,表現為過度的加班、勞動強度過大、待遇與勞動效益不相符、不注意員工自身發展、農民出身與學生出身的工人混用,有些企業人才不能人盡其用,甚至有不法企業採取各種手段迫使員工離職從而達到企業始終是低收入員工的目的。但由於廣東企業最多,提供的用人崗位量大,去除一些用工不正常的企業,廣東提供的用人崗位仍然是最多的地區,即使每個企業用五六個高職生,但加起來的用人總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因而廣東仍不失為全國最大的職業教育就業市場,加上政府又在不斷地完善勞動力保障措施,勞動力安全感在逐漸加強,同時廣東企業大部分都管職工的吃住,職工生活無後顧之憂,因而廣東仍是求職者寶地。職業教育院校必須繼續重視廣東就業市場開拓與就業網點建立,並將其作為學生就業的重要基地。尤其在一些學校紛紛將學生就業目標轉向“長三角”時更應該如此。

  2、廣東地區產業特色明顯

  廣東各個地區儘管都在全面地發展自己的經濟,但各個地區都有一項或二項龍頭產業。佛山市地區以陶瓷、線纜和大小家電為龍頭產業,東莞以製造業(尤其是機電製造業)為龍頭產業,惠州以電子產業為龍頭產業,深圳以貿易業和資訊科技為龍頭產業,中山市地區以聲像音訊為龍頭產業,珠海以教育和數碼技術為龍頭產業。廣州由於是省會城市,各種行業都在大規模發展,特色不明顯。職業教育學校應根據廣東不同的地區產業特色和學生的專業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學生就業,應用電子技術和機電一體化專業應以佛山市的順德地區為主,電子資訊科技專業應以惠州市地區為主,通訊技術專業和計算機技術類專業應以深圳為主,模具、數控、機械製造類專業應以東莞市地區為主,聲像技術類專業應以中山市地區為主,生物工程類、商貿類專業應以深圳市為主,化工建材類專業應以佛山市為主。

  3、廣東企業資本源具有區域分劃性

  廣東產業主要以引進外資為主,本地資本佔有率其實很低。深圳外來資本主要來自香港,廣州外來資本主要來自歐美,珠海外來資本主要來自澳門,惠州外來資本主要來自日本與韓國,東莞外來資本主要來自臺灣,佛山市產業資本主要以鄉鎮資本和民營資本為主。不同的'資本源代表著不同地域文化與企業文化,我們在推薦學生就業之前,必須要對學生進行相應地域文化和企業文化教育,促使學生儘快適應企業文化,融入企業隊伍之中,增強其適應能力,儘快轉變角色,提高工作效率。

  4、廣東就業包容性強

  廣東是我國最早改革開放的地方,工貿業起步早、發展快,勞動力資源一直供不應求,成為求職者的首選之地,吸引著大量的全國各地的求職者前往就業,外來人口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形成了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包容的格局。在廣東根本找不到排外思想。在就業單位,外來人員與當地人員擁有同樣的發展機會。

  二、高職教育的定位

  高職生屬大專生,層次介於本科生與中專生之間。中專生通常在生產線上從事操作生產,本科生通常從事基礎性的設計工作和基本的管理工作,而高職生就應該定位在基層技術員、工藝員和現場管理員、產品檢測員、裝置和產品維護維修員、排程員、統計員、跟單員、重要裝置操作員、文員、業務員、銷售員等崗位。

  從廣東企業招聘員工的簡章上可看到企業到處都在招聘這類崗位人員,尤其是QA(QulityAssessment質量評價)、QC(QulityContral質量控制)、QE(qulityEngineer品保工程師)等品質管理人員,招聘條件都基本上是大專學歷以上。這說明企業對高職大專生實際上是有一定的需求量的。這些崗位人員是企業技術、質量標準、管理要求具體組織者與實施者,是決定企業效益、產品質量的重要力量,是基層技術與管理的核心。我們的高職教育必須瞄準這些崗位進行培養,認真研究這些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準確定位。並且定位目標只可下移,不可高抬。

  三、高職教育與就業的對策

  1、企業對畢業生能力要求與教學改革途徑

  在廣東考查時,我們走訪了許多企業“老總”和高層管理人員,並與他們進行了廣泛的企業用工交流。這些企業家在談到對畢業生能力的具體要求時,他們的話如出一轍: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和素質,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基本技能,能馬上勝任本職工作(但不需要學得很深、很細),既要懂業務又要懂現場管理,具有一定的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現場工作和管理經驗。達到企業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我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住如下幾個方面:抓好文化知識與人文素質教育和專業基本應用能力教育,抓好學生的基本技能教育,抓好學生的生產實踐教育,對學生進行產品品質管理教育。為此,我們必須進行大規模的、徹底的教學改革,在保證基礎文化、素質教育課時足夠的前提下,進行大規模的課程整合,大幅度縮減專業基礎課知識教學量和部分專業能力課程知識教學量,抓住幾個關鍵性的職業能力課程知識,並逐步建立關鍵性職業能力課程知識的“訂單式”教育教學方式;加大基本技能訓練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比重,同時將其納入“訂單式”教育教學範疇;加大生產實習教學工作,並努力保證其按計劃進行實施,並逐漸將生產實習工廠向產、教、研相結合的實訓教學基地轉化;增設產品品質管理課程和數理統計初步課程:將三年制高職課程提前至兩年內完成,第三年以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設計、社會實踐為主。

  2、企業用人標準與學生教育方式

  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闡述自己的用人觀點時稱:我們用人一是看品德,二是看是否踏實,三是看是否能吃苦耐勞,四才是看其專業能力。許多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說:大專生與中專生相比,我們更喜歡用中專生,因為許多大專生高不成、低不就,不能給自己準確定位,能力與願望不相稱,而中專生卻能明確自己是做什麼事的;男生與女生相比,我們更喜歡用女生,原因是男生不易管理,不穩定。因此,由企業用人標準可知,搞好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就業工作的根本。 許多事實表明,決定學生能否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不是他的學習成績,關鍵是看他的品質和作風。因而,我們必須從新生入學起就要抓好學生素質的養成,抓好品德教育,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讓學生養成踏實、樸素、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在學生就業前要進行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工作目的等教育,要讓學生懂得為企業工作就是為自己工作的道理,要讓學生懂得必須從簡單工作做起、必須從基層做起的意義,要切實消除學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要讓學生調整好心態進入工作崗位。這種教育工作必須經常地、長期地進行。就業指導課程必須在第四個學期前完成。在教學計劃當中還應多設定一些比如參觀實習、生產實習、企業勞動鍛鍊等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工作艱辛、企業的執行機制、與人和諧相處的意義,讓學生在實踐中真真切切地受到教育。學校在注重課程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的勞動觀念育、毅力與挫折教育、團隊意識教育等情商教育。同時,學校更應該加強學生的創新教育。創新與踏實也並不矛盾,踏實是一種負責的態度,創新是一種追求的精神境界,創新並不是朝三暮四,創新的目標需要踏實的態度來實現。企業需要踏實的工作態度,企業更需要創新的工作精神。

  3、學生推薦就業渠道與就業對策

  從實際情況看,學生推薦就業渠道無外乎有三種:直接到企業尋求就業崗位或參加人才招聘會就業,透過中介機構就業,進入人力資源代理機構就業。這三種渠道都可以採用,並且可以同步進行。在就業的起步階段,應主要依靠中介機構。因為中介機構對當地的企業用人情況很清楚,他們對用人資訊都能瞭如指掌並且能夠做到跟蹤服務。這是其它幾種方式無法比擬的。當就業工作有了經驗,建立了一定的企業網路後,就應該直接與企業接觸,進入更直接的合作,並逐步向“訂單式”教育和產、教、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方向發展。待條件成熟,學校就應該在當地建立就業服務機構,代替當地中介機構。為了擴大與企業的接觸面,找到更多的工作崗位,在就業的起步階段和成熟階段都可以參加人才招聘會。人力資源代理是一種新型的用工方式,員工由人力資源代理機構管理,派入企業工作。員工與企業的勞動關係、薪資報酬全部由人力資源代理機構洽談、代辦,員工工資報酬、食宿由人力資源代理機構發放與安排。這種方式解決了企業用人不均衡及季節性用工等矛盾。但這種方式適用於操作型人員的就業,不太適合技術與管理人才就業。因為技術與管理人才工作要出成效,必須要熟悉企業的文化,並要積累一定的經驗。

  4.高職教育困境與學生就業戰略

  隨著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許多中等職業教育紛紛升格為高等職業教育,且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致使每年大量高職畢業生湧向社會。但各個企業對高職(大專)畢業生的需求卻是有限的,按人才層次使用,一個企業真正用上二十個高職(大專)畢業生就算了不起了。在目前高職(大專)層次崗位供遠低於求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應採取以下就業戰略:一是廣聯單位、細化就業單位量的戰略,即學校應廣泛與用人單位聯絡。“珠三角”、“長三角,、閡東南都派人去聯絡,每個單位都推薦幾個學生去就業,但每個單位每年推薦的人數不能太多,以五六個為宜。因為高職(大專)生工作一段時間後都應轉到基層管理崗位或基層技術崗位,但每個單位基層技術崗位和基層管理崗位量是有限的,推薦的人太多就有較多的人將會長期停留在生產操作線上,沒有發展空間,並會造成本校畢業生同時競爭一些崗位的現象,有礙學校的就業工作。就業工作必須考慮學生的發展空間。二是傾斜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戰略。近五六年來,由於高校擴招,本科畢業生也大量湧入社會,搶佔許多本屬高職(大專)生的崗位,尤其是大中型企業中的這些崗位,致使這些大中型企業中的高職(大專)生幾乎沒有發展空間,長期停留在生產操作崗位上。因而高職(大專)生應避免這種無謂的競爭,轉頭主動切入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去就業,因為高職(大專)生在這些小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屬佼佼者,發展空間廣闊,潛力巨大。學生在這樣的單位中大有作為。三是播下“火種”戰略。學校應認真分析畢業生的個性、特長和素質狀況,有目的地挑選一些畢業生,採取一切措施進入一些企業的關鍵性崗位,比如人力資源部、生產總監和技術總監手下文員崗、技術部、品質管理部、產品維修部等崗位,播下就業的“火種”。這些“火種”將會從中發揮作用,企業需要人時必定不會忘記母校,這樣有利於學校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營造學生就業的良性迴圈。四是人才分層推薦戰略。學校應認真做好畢業生情況的統計工作,將畢業生按照其素質、成績、能力、特長進行分類、推薦,讓學生各得其所,各自找到其適合的崗位。五是“訂單式”教育與產、教、研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基地戰略。“訂單式”教育與產、教、研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對於一些每年都需要較大量的高職(大專)生的企業可以採用“訂單式”教育方式組成專門的教學班,按照該企業用人的知識、能力要求與用人標準進行專門化的教學,畢業時合格的畢業生全部去該單位就業。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將“訂單式”教育進一步深化,讓學生進入企業在實踐當中進行相應的教學,參與企業的生產、科研與管理,在學生的就業單位建立產、教、研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基地,老師在企業根據生產工藝、生產產品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提前獲取生產與管理經驗,提高職業意識和與各級員工交往的能力,真正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上崗之間的“零距離”教學目標。

  四、結束語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形成與發展壯大完全符合社會的需要。高職院校應堅定這個信念,但又不能盲目發展。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注重用人單位需要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切實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思想,加強就業的對策研究,實現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間的“零距離”對接,那麼高職教育就一定能夠得到快速、健康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