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中小學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動向論文
當代美國中小學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動向論文
內容提要:美國二十餘年有關中小學小班化教育改革專案,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同時也受到來自不同層面的質疑,引發了諸如小班化成本、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質量與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論爭,對於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批評,美國政府與學校等組織機構積極地應對調整,並努力從政策層面著手新的改革研究,推動小班化教育改革,以充分發揮小班應有的效能。
關鍵詞:美國;小班化;政策研究
一、中小學小班化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結論
相關研究證明,中小學實施小班制教學可以讓老師在每一個學生身花更多的時間上,進而改善他們的學習成果,目前,美國已有二十五個州推動降低班級學生人數的政策或正擬訂相關計劃。其中以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田納西州的“師生比例改進計劃”(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與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學部門於 1996年推出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學生成就保證計劃 (SAGE)最著名。在美國聯邦教育部發表的一份名為《縮小班級規模:我們知道些什麼?》(Reducing Class Size: What Do We Know?)的研究報告中,分析、歸納了美國二十餘年有關中小學班級規模之研究,並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研究顯示低年級階段班級規模較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當班級學生人數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時,對學生的學習有顯著正面的影響。
第二,倘若學生人數由每班超過二十人大幅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對地,學生的成績由五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對於社會經濟地位低及少數族裔的學生來說影響更大。
第三,學生、老師及父母均指出班級規模縮小對於課堂教學活動的品質有正面的影響。研究顯示,此項措施不但確保每一個孩子獲得更多的關注,而且亦可改善課堂管理。提高學生成績,並在關鍵性的低年級階段幫孩子打下堅實的基礎。
研究者還發現、小班化的個別教學主要具有三個優勢:(1)課堂問題行為的減少使有效教學時間相應增加; (2)由於學生的減少,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獨特學習風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3)小班化教育使教師從繁重的紀律管理、作業批改和對學生個別需求瞭解不夠的沮喪中解脫出來,教學士氣提高。
二、小班化教育政策的論爭
1.改革的成本計算與政策的制定
減少班級人數,勢必增加班級,教師人數相對增加。師資的培養與進修,都必須增大教育經費的投入。減少班級人數也要增建教室。場地的取得與興建教室都需要龐大的教育經費,也有許多困難必須解決。小班化涉及龐大費用,對其他需要投放資源的教育專案,產生此消彼長的影響。批評者認為,各學區在改造薄弱學校的時候過分地依賴小班化,但是減小班額並非總是合適的,特別是當高素質教師緊缺的時候,學校需要的是一項能夠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掌握的政策。由於政策不靈活,對班級人數規定了上限,致使許多學區為了達到州的標準,造成不必要的資金浪費。
2.改革導致教師質量下降與教師分配不均
由於各州的小班化教育專案都是波及全州的改革,所以在短時間內需要增加大批的教師。同時為了實施小班化教育專案就必須把原先較大的班級分成小班,結果導致迅速出現大量的額外教師職位。但是沒有足夠的`持有完全教師資格證書的預備教師,於是各州不得不頒佈“臨時性教師替代計劃”,頒發“替代性教師證書”,或稱為應急教師,這些教師只是具有了學士學位和參加了州里的職業技能測試,但並沒有經過完全的教育專業訓練或者缺乏充分的教學實踐經驗,中小學的不合格教師的數量就相應在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小班教學的效果。合格教師的極度匱乏,對那些本來就缺乏合格教師和來不及聘任合格教師的學校來說影響更大。由於小班化教育的實施,各學區急需大批的合格教師,因此在貧困學校工作的合格教師乘機去條件好的學校謀職,使教師隊伍本來就薄弱的貧困地區和農村以及偏遠學校的師資力量更加薄弱。合格教師分配不均加劇了教育的不公平。
3.小班教師低效的教學策略
Hallinan & Soresen指出小班教學與成就不是問題的核心,問題在於教師採用的方法。如果在小班教學中,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大班教學法,則班級大小對於學習並無顯著影響,小班教學就失去意義。一些小班教學發現教師缺乏有關不同教學策略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的課程中都依靠相同的教學模式,因此不論在縮小班級規模之前或之後,教師大部分都直接給予學生課程介紹及教學指導,而不是提供相互討論、驗證或其他活動。一些在小班教學的教師認為他們並沒有改變在大班採用的傳統教學策略。要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必須採取許多措施,包括個別化教學、學生的直接經驗、異質性分組、同伴互動、課程變革等。因此,學校必須提供教師若干幫助,諸如工作研討、專家指導、在職進修、課程發展及教學方法的創新等。小班教學如果只是降低教師的工作負擔,它將是一項代價很高的計劃,甚至毫無成效可言。
三、當代美國小班化教育政策的改革走向
1.政府對小班化教育經費的使用進行評價
政府投入數百億美元的經費推行小班化教育政策,若能進行評價與研究,以瞭解小班政策的執行成效,對政策制定者、政策執行者及社會大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資訊。由於縮小班級規模需要投入大量的經費,以支撐增班後所需的龐大硬體建設費用及增聘教師的人事費用。這些鉅額經費的投入與其所得到的成效是否相符,及對其他教育支出形成排擠作用等問題,必須科學地分析與評價。此外,小班所需投入的鉅額經費也對其他教育方案產生排擠作用,因為班級規模縮得愈小,需要的教師將會愈多,使得需要的經費因而增加。因此,為了讓民眾進一步支援小班化教育政策,必須客觀地呈
現教育成果或經費使用的效率,也有利於政府繼續推行該政策作為參考。目前,美國各州政府加大力度透過評價與研究來檢驗縮小班級規模的成效及其經費效率,將結果反饋到政策的制定部門。
2.政府繼續支援小班化教育改革政策
落實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府支援,主要圍繞如何提高小班內學生學習成績展開,以最大限度克服小班化教育改革過程中面臨的實際障礙為開端。由於一些研究結論與團體的爭論,一定程度上導致小班化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的信心受挫。相關研究認為,首先要在提高小班化教育改革計程車氣,恢復他們實踐的信心方面提供幫助。這些支援除了必要的教學場地與經過培訓的高質量合格教師,還要尋求學校所在社群的理解與承認,止他們認識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將為學生與社群的現在和未來帶來好處。由於吸取了改革中已經產生的教訓.因此下一步的小班化教育改革在推進的速度方面,特別重視按比例適度的要求,以克服由於僵硬的政策制定與實施等方面引發的問題,同時建立參與改革的各方,包括父母、學校教職員工與其他股東在內的更加廣泛的聯盟,以傳播擴大小班化教育改革給學生學習帶來的變化,並讓他們一起要求所在州、地區、當地學校落實小班化教育政策。研究還提出要邀請地方議員與學校董事會成員到小班中進行參觀考察,同時舉辦常規的會議向家長、社群領導人和政策制定者傳達小班教學取得的積極成果。
3.提高小班教師課堂教學的專業水平
為何班級規模縮小對教師教學方式影響不大,一些研究指出可能的影響因素是教師缺乏有關教學策略的能力,還有可能是小班使得教師認為在甚少改變教學策略的情況下,只靠教學時間與內容的重新分配,就能提升學生成績,使得教師只有較少的誘因去改變教學策略。有學者認為,不論班級大小,教師仍要負擔相同份量的數學及語文課程,仍要投入相同的時間在每一項主要的課程內容,由於課程內容及課程進度未變,教師在教導課程內容時仍需投入相同的班級教學時間,因此教師不會因為班級規模大小而轉變教學策略。面對小班教師並不一定會轉變其教學理念及教學策略的問題,必須透過有效的教師專業訓練,提升教師小班教學的信念與能力,以發揮小班教學的優勢。
因此,未來小班化教育政策改革的核心在於教師的專業發展。目前,相關研究認為首先要對實施小班化教育的結構進行系統評價,確定什麼樣的教學對小班教學起關鍵作用?要明確提供充足的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的目的在於最佳化目前小班教學已經取得的成績;進一步調整小班教學的行為,要求在小班教學的教師必須掌握比大班教師更加深厚的知識與技能;將相關教師的評價與教學聯絡起來,讓評價指導教學計劃,對學生學習需求與標準負責;加強教師團隊與教學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學的效果;修正大學對教師師資培訓的策略,使之與小班化教育改革相銜接,讓高水平的指導教師幫助所在學區或學校的教師,一起推進教學的進步。創造固定的為教師與管理者接受專業發展的機會的機制,讓他們走出去,開拓視野,便於以後更好地服務小班教學。
4.讓更多的公眾知曉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積極效果
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目的在於讓每一個學郝動取得高標準的學習成績,它的好處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並獲得廣大公眾的支援,成為美同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未來政策走向。政策制定者、學校教育者與管理者必須團結起來,積極宣傳,傳播小班化教育的好處。研究提出了具體的策略,譬如建立互動性的網址,形成交流性網路,讓學校教育實踐者與大學的專家研究人員一起分享小班化教育改革資訊,製作含有成功的小班化教育實踐的個案、政策與研究資料等的系列光碟,出版小班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與研究方面的小冊子。研究還建議可以舉行系列地方會議,共同為促進小班化教育改革出謀劃策,還可以透過一些途徑,讓家長們及時瞭解小班教育成果等。
5.繼續開展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相關研究
美國在推進小班化教育的同時,也認識到小班化教育改革在實施幾十年後沒有為美國的教育帶來期望中的質量的提高,美國之外的一些國家在大班教育上卻取得了一些成績。美國的政策制定者、教育家、甚至家長對小班的熾熱的信念開始動搖了。這不能不讓美國的教育者重新反思。因此,未來的小班化教育改革的研究還將主要進行下面的工作:班級的結構與規模究竟應該多大比較合適?教師質量與班級的規模之間有什麼關係?新教師的培訓與小班化教育發展的進一步深入;小班教學的課堂管理的相關研究,進一步確定有效的課堂管理的特徵與策略;小班同伴之間的互動關係,小班內學習小組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教師參與小班教學的動機、角色與工資水平問題;小班學生非學術方面如自我導向與訓練等方面的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