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和課程實施困難論文

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和課程實施困難論文

  論文摘要:高中新課程改變了我國基礎教育單一課程結構的傳統,建立起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結構形式的課程體系。必修課具有確定性和基礎性的特點,選修課具有豐富性和拓展性的特徵,因此這種課程結構是科學合理的。它對於實現新課程理念,對於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產生了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和課程實施的困難,而解決這一問題對於促進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課程結構 必修課 選修課 合理性 實施困難

  基礎教育新課程在課程結構上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實行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設定模式。課程結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不同性質的課程。必修課是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過程和任務,選修課則依據學生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選擇的課程,選定之後成為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任務。這種課程結構形式改變了我國基礎教育單一課程結構的傳統,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和資源,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賦予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以思想政治科目為例,四門必修課模組分別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化》《生活與哲學》,六門選修課模組分別為《科學社會主義常識》《經濟學常識》《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科學思維常識》《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公民道德和倫理常識》。這種課程結構涵蓋了社會科學各方面的知識,而且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內容既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絡,使學生既學習掌握基礎性知識,又學習掌握拓展性知識。例如,學生學習必修課《經濟生活》的基礎知識,進而選修《經濟學常識》,就能夠從現實經濟生活入手,拓展認識現在和歷史上的經濟生活、經濟學現象、經濟學家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國家和政治領袖的經濟政策,進而融會貫通地理解掌握內涵豐富的經濟學知識和理論,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生活,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這種課程結構表現出課程設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種既有合理性又適合學生髮展要求的課程設定無疑地應該按照新課程設計的思路和理念加以貫徹落實。

  但是,在新課程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基於新課程理念的新的課程結構及其各門課程模組沒有按照原始的設計進行實施,而是發生了課程實施的變異。新課程的實施準備不足是一個主要原困。第一是認識不足。新課程實施條件下,學校和教師對必修課和選修課在促進學生髮展中的作用認識不夠,擔心打破原有的教學程式,增加選修課就是增加了教學管理的困難,因此缺少克服新課程實施中諸多困難的思想準備。第二是學校教師資源的匱乏。由於傳統師範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的影響,各中學的教師知識構成先天不足,難以承擔新課程中新增必修課和更多選修課的教學任務,尤其是無法滿足基於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的選修課選擇和學習的需要。第三是課程改革配套管理不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呈現出理念新、課程新、結構合理科學的特點,為此應根據新理念的要求,實行課程改革的配套管理,加強教師培訓,尤其是依據課程需要增加教師資源。第四是沒有把選修課程的權利交給學生,而是由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依據選修課程的性質和作用以及現有教師的資源情況代替學生選課。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實現學生髮展的前提和基礎是知識的習得。為實現學生髮展中的知識目標,重建了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並以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形式呈現出豐富的學習內容和資源。而教材內容的選擇又以“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原則,因此新課程體系中各個選修模組的知識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根據新課程的課程理念和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完成必修模組和學生選擇的選修模組的教學任務是保證學生髮展的基本條件。

  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是新課程課程結構設計的初衷。新課程要求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觀的教育。生命價值觀要求教育者尊重學生的生命,關懷學生的生命,理解學生的生命,提升學生的生命。尊重學生的生命,體現在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特性,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生動的個性追求、豐富的興趣愛好。新課程的課程結構、豐富的選修課內容和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廣闊學習發展的平臺,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進行學習,這無疑是在保證學生科學發展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契機。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地球村”的形成使世界範圍內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而經濟競爭的關鍵因素在人才,人才競爭的基礎在教育。因此,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教育改革是適應和參與世界範圍內競爭的客觀要求。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的動因也正在此。正是基於這一目的,才精心設計了新的課程結構,安排了選修課程,以反映時代特徵的各個選修課程模組涵蓋的大量知識來培養學生。再以語文課為例,學生在學習必修課的基礎上,可以在選修課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模組中進行選擇和學習。這種課程結構不僅著眼於學生求知需要,更有利於學生素質發展和情感培養。因此,當聚焦於基礎教育各學習領域中各科目各學習模組的設計、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時,不難想象,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學習模組時,當學生獲得符合自己發展趨向的系統知識時,高中階段學生的素質將會達到的境界。這恰恰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的內在要求。   因此,必須認真落實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切實解決課程結構中選修課的落實問題。

  首先要把選擇課程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發展的設計來選擇課程。學生可以根據現有課程結構提供的多種學習模組,根據課程管理的要求進行自主擇課。在完成必修課的基礎上,經過選修課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有助於自己發展的豐富的模組知識。這種學習從情境上看是積極主動的學習,從效果上看,是具有傾向性的積澱性的學習,因此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開設選修課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學校應該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積極創造選修課的條件,學校領導要動員教師努力開設選修課,提供課程資源,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

  其次是加強課程實施的配套管理。建立必修課和選修課的課程結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建設中的新舉措,該舉措的推出是經過科學論證和深思熟慮的結果。因此既然設定了選修課,就應該按照新課程的理念,根據學生的選課情況配備和儲備相應的任課教師,使學生可以自由地選課,從而避免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為學生選課(指定選修課)的尷尬局面,保證學生選修課程權利的實現,同時保證課程改革的科學性和嚴肅性。但是按照現有的教師資源,確實難以滿足學生選修課程的需要,因此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調配、補充和培養各學習領域、各科目和各課程模組需要的教師。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癥結所在是我國教育投資和財政收入分配的矛盾。我國基礎教育實行的財政管理體制是“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也就是地方政府是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而經濟實力相對最弱的縣政府卻承擔著重要的教育投資責任,造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基礎教育的投資比例嚴重失調,這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我國的財政收入的分配原則是國家拿大頭,地方拿小頭,而縣鄉只拿20%。這樣的財政政策導致地方政府普遍缺錢。地方政府的財政普遍緊張,而教育的責任又在地方政府,所以教育投資必然受到影響。這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投資不足的重要原因。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恐怕難以一蹴而就。

  再次,改革、調整和完善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提高師範院校的培養質量,保證師範生學習研究跨學科、跨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畢業後能夠勝任兩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現有的師範院校培養的學生只有一個專業方向,只能承擔一門學科的教學任務,而且專業劃分非常狹窄,基本是線性的專業劃分,缺少豐富的、綜合的、拓展性的專業知識。僅就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而言,調整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和標準,培養具有多方面素養的教師很有必要。這樣可以提高師範院校培養人才的效率,提高師範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勝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可以節約成本。假如一位教師能夠承擔兩門課的教學任務,可以減輕國家因為課程需要而增加學校教師編制所帶來的財政壓力。在這方面,德國的經驗值得借鑑。“德國中小學要求每個教師必須具備執教兩門學科的能力……每個教師每週必須執教24至28課時,完全中學教師每週工作量為24小時。實科中學教師每週的教學工作量介於兩者之間。”當然,師範院校的課程調整也是技術性很強的問題,但是德國中學教師的培養經驗具有啟迪意義,或許也是我們的選擇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織,《學校課程方案的形成與學生選課的指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2]陳永明主編,《國際師範教育改革比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3]鍾啟泉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