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的隱形知識屬性與案例設計經濟論文

管理會計的隱形知識屬性與案例設計經濟論文

  1.管理會計的隱形知識屬性

  作為企業管理資訊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管理會計站在財務戰略角度支援決策分析、推動業績發展,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性。在當前商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盈利空間縮小,亟待提高會計人員在複雜環境中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在不可預見的情況發生時,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傳統教學方法一味強調系統性,實際上是在眾多的理論內容面前匆匆而過。其實,理論教學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培養學生決策能力才是最終目標。

  管理會計中的知識有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另一類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通常指那些可以用形式化、標準化的語言文字或影象所傳遞表現的知識,其闡釋和傳授可以透過系統性的理論講述實現,比如一些概念、制度和技術方法。隱形知識是指高度個人化的、主觀的、基於長期經驗積累的知識,不能用語言解釋,只能被演示證明其存在。企業進行管理決策、規劃、評價活動前需要會計人員從紛繁複雜的資料、資料中收集、整理與分析活動相關的資料,採用適當的會計方法,利用財務數定量地實現目標。這一過程中選擇資料和會計方法的準確程度決定著管理活動有效性,而這些職業判斷能力源於隱形知識積累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直覺和洞察力。

  管理會計理論教學由教師課堂講述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方式完成,透過揣摩教師講述思路,學生可以實現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但是教師的講述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轉化效率,許多考試分數優秀的學生在畢業實習時面對相應的實踐問題卻無從下手,究其原因是缺乏對隱性知識的理解,不能把握會計方法的本質。因此教師必須反思並改進教學方法,解決理論講述不能清晰地傳遞隱形知識的問題,以滿足學生和企業對會計教學的期許。

  2.案例教學法在隱形知識傳遞中的作用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獲取隱性知識最重要的方法是透過觀察、模仿、互動、親身實踐等活動領會。20世紀20年代,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代表的許多著名高等學府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積極進取精神的目的出發推出的案例教學,透過對一個含有問題的具體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獲取隱形知識。

  教師選擇的`案例內容可以是一個具體、真實的事件,也可以是一個包含問題和難題的故事,能夠有效地說明教材所闡述的理論或觀點,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前首先認真研讀案例文字,瞭解案例的基本事實、分析主要問題,形成觀點;再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資訊、交換看法、達成初步的共識,為課堂討論做準備。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案例分析,教師提供與案例相關的理論框架,各小組根據成員的主要觀點整理發言提綱,推選一人發言,進行交流,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與點評。

  案例資料來源於實際的工商管理情景,透過課堂討論,為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擬決策過程、形成多種觀點提供了可能,吸引學生感知管理會計實踐活動的興趣。課堂討論中教師不斷向學員施加壓力,使其察覺自身知識的薄弱環節,透過互動、溝通,不斷思考、歸納、領悟,形成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

  3.管理會計案例設計原則

  3.1 選擇典型案例,培養專業勝任能力。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AECC)認為專業勝任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辨認目標、問題和機會的能力;二是辨別、彙總、計量、總結、證實、分析並解釋那些對處理目標、問題和機會有用的財務與非財務資料的能力;三是應用資料、做出判斷、估計風險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管理會計是會計與管理交叉後形成的學科,其預測、決策、計劃、控制等實踐活動資訊量駁雜,諸如在複雜環境下確認計量財務資料這樣的專業能力只能在案例教學中透過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和自身實踐才能獲得鍛鍊。由於課時有限,教師必須選擇、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例項,圍繞教學目標編寫案例資料,以便於在討論時引導學生運用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分析案例,將案例教學過程轉變為深化熟悉管理會計知識體系的過程。

  3.2 控制案例分析討論的難易程度。由於學生是首次涉足管理會計學科領域,應以掌握基本理論方法為主,使用過難的案例資料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案例設計應採取先易後難,以專題型案例為主、綜合型案例為輔的方式,逐步培養學生對案例分析討論的興趣,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更高層次提高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具有實用性。不論是隻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專題案例還是涉及企業經營管理各方面的綜合案例,其案例資料都應當完整、清晰,問題設計切合實際經營狀況,學生可以在對案例資料的分析、討論、總結過程中實現隱性知識的傳遞和共享,為其步入管理會計崗位奠定良好基礎。

  4.管理會計案例具體設計思路

  管理會計課程體系包括決策與規劃會計、控制與評價會計、成本管理等五個部分。筆者在多年教學中形成一系列能有效傳遞隱形知識的案例設計思路,在重點章節理論教學結束時討論專題案例,將該章抽象理論具體化、實踐化;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利用綜合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加強對管理會計系統的整體理解。

  4.1 專題案例設計思路。

  4.1.1 成本管理部分。根據會計準則,變動成本法僅限於企業內部管理時運用,對外報告必須採用完全成本法。教師在設計成本管理部分的案例資料時,

  除了要求學生根據顯性知識分析兩種方法下利潤差異的原因以外,還要進一步思考資料提到的生產經理的哪些行為是由變動成本法引起的,後續還可能採用哪些改善行為?企業決定採用及時生產法進一步降低成本時,成本管理方法的改變對企業行為存在哪些影響?這些問題都在突出考查現行成本管理方法的優點和侷限性,教師在課堂討論時,引導學生體會成本管理方法構成特點,為學生在以後實踐工作中自主設計會計方法做出示範。

  4.1.2 預算管理部分。管理會計中預算以理論知識為主,內容枯燥,案例教學的重點應該集中在預算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上。設定問題時,要求根據案例資料選擇預算具體編制方法、制定成本費用標準、分析差異成因。 學生可以分角色討論,製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習興趣,為隱性知識傳遞奠定基礎。

  4.1.3 責任會計部分。涉及責任會計的隱形知識主要是各類責任中心從財務角度和非財務角度對其繼續經營狀況的評估問題,包括某部門或者生產線屬於哪種責任中心、績效評估標準、對責任中心管理者的評估方式等。設計問題時,不僅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計算出財務指標,還需要對問題做出情景分析,例如扮演部門經理的學生需要回答在無法提高利潤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投資回報率和剩餘所得、扮演會計師角色的學生則要說明為什麼要選擇剩餘所得反映了企業的專案投資情況而不是會計利潤,迫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逆向工程"。

  4.2 綜合案例。理論講述方式容易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是零散的、空洞的,很難將其融為一體。綜合案例能夠涉及管理會計學科的多個理論部分,問題設計複雜,促使學生主動將隱性知識整理到自己的知識結構。適合整理為綜合案例的考核點包括成本核算、經營決策、成本管理、績效評價等內容。案例設計可以從將當期費用分配到產品成本入手,檢查學生對成本核算程式的熟悉程度,重點放在如何選擇成本動因上,要求學生說明對企業現有間接製造費用分攤政策、成本計算方法贊同或反對的原因及改進意見。教師還可以加入諸如特殊訂貨、虧損產品停產、有限資源利用等經營決策資料,學生承擔案例中的決策人責任,以自己核算的產品成本為基礎做出決策。透過篩選資訊,識別問題,提出目標和決策標準,找出各種可行性方案,自主地觀察、分析、判斷、取捨財務資料,學生才能體會、掌握其中的隱形知識,從而能夠解決相同或相似的現象和問題。

  除此之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案例設計時還要引導學生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學習學科前沿知識。比如提出"當企業管理層希望採用價值鏈分析重新解構企業的發展和經營流程,或對採取平衡計分卡評估部門績效時,會計人員工作重心如何變化?"之類的問題,為學生在小組討論和課堂討論提供議題。透過討論,促使學生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活動,鍛鍊對隱形知識的把控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