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蘊含的科技思想論文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蘊含的科技思想論文
一、科技異化加速了勞動異化
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集中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在這部著作裡,他深刻系統地剖析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統治下工人非人化的、異化的勞動。對異化勞動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我們便可以看到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統治下科技在加速勞動異化中的催化作用。
(一)科技異化加速了“物的異化”
按照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手稿》中的邏輯順序,異化首先表現在勞動產品的異化,即工人生產的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產品本應該是勞動者(工人)勞動的現實化、物件化,是勞動者本質力量的展示,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勞動的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物件化表現為物件的喪失和被物件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52 這種狀態下,工人生產的勞動產品越多,他越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物件,他創造出來反對自己的力量就越強大,他失去的就越多,歸他所有的就越少,他自己就越渺小。
然而,工人對於勞動產品的創造並非憑空捏造,也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從自然界得到的,“它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然界為工人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場所和全部的物質生產資料,是工人得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因此,沒有自然界就沒有工人,就沒有工人的創造,對自然界的認識越充分,人在其中的活動就越自由,供他選擇的生活資料就越豐富。
這樣,工人的勞動能力越強,他的外部世界(自然界)就越廣,他能佔有的生活資料就越多。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越是想佔有,就越是失去,因為他的勞動產品是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他在自然界中生產的勞動產品越多,歸他所有的生活資料就越少。最後,異化的勞動產品僅僅給工人提供確保其肉體不至死亡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並且這些生活資料的獲得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須首先成為工人。
然而,勞動產品的增加除了透過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科學技術運用大機器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近代工業社會里,科技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透過科技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越充分,他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強大,就越佔有自然界,越能從自然界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因此,科技高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勞動產品的快速增加,而勞動產品的快速增加則意味著工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加速喪失,意味著統治他的物質力量的急劇強大。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產品的異化本質上是“物”的異化,按照他的邏輯,科技越發展越會加速“物”的異化,“物”的異化的加速必然導致工人所受傷害的增加。科技只是勞動的手段,勞動的異化導致了科技的異化,反言之,科技的異化又加速了勞動的異化,加速了勞動產品的生產,從而加速了“物”的異化,以致連工人都“變成了機器”,變成了“物”。
(二)科技異化使工人“自我異化”的處境更加惡化
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的異化只是異化勞動的一個方面,是生產活動的結果。異化勞動還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之中,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一種不屬於工人的外化的活動。
馬克思將異化和外化並列使用,在分析勞動外化的表現中,總結勞動本身的異化。他對異化的表現進行了精闢的論述,指出“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正是因為勞動本身不是自主的、是不屬於工人的,因此即使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發揮的結果,這種勞動對於工人來說也是痛苦的勞動,是本質力量被剝奪的勞動。然而,這種勞動又是工人不得不從事的勞動,因為一旦停止這種活動,工人將面臨餓死的危險。工人在他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中不是滿足自己而是服務別人,不是自主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勞動,甚至連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因此,生產活動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喪失。他只有在停止勞動,滿足自己的吃、喝、生殖、居住、裝飾等作為動物的本能需要的時候才會感到自己是人。
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工人的自我異化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自我異化,這種生產本身的異化除了工人勞動的外化以外,也與生產活動本身分不開。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分工越來越精細化,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把越來越多的勞動者聚集到生產車間,工人在流水線上晝夜不停地從事著簡單、機械的工作。這種單一的、機械的、長期的生產活動進一步惡化了工人的處境,他的作為人的東西日益機械化,成為機器的附庸。
資本主義科技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分工的精細化、生產的機械化,而機械化的最終結果卻是勞動的簡單化,人的思維的單一化,因為生產過程中勞動內容逐步喪失,工人的腦力勞動被不斷弱化。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一切透過科技改進的機器大生產都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零部件,都把工人的智力貶低為科技的附庸。科技的東西被不斷放大,人的東西則不斷萎縮,科技的專制已經越過了生產的界線,入侵了工人的生活,甚至為了保證工人不絕種,他的妻兒老小都被拋擲到了“資本的扎個納特車輪”下。科技的異化使得工人自我異化的處境更加惡化,不僅工人失去了自我,就連他的妻兒老小都成了機器的附庸,都受折磨於資本的統治。
(三)科技異化進一步剝奪了工人的“類生活”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他認為人是類存在物,不管是肉體生存的需要,還是觀念世界的豐富,都必須從自然界那裡得到滿足,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他對類生活進行了規定,認為“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這是生產生命的生活……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他將動物的“種”和人的“類”進行了區分,認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同動物區別開來的最直接的原因。動物同自己的生命活動直接同一,它的生產是片面的,只生產自己或其後代直接需要的東西,是種本能的、無意識的生產,是在肉體需要支配下的生產活動,生產的產品僅僅是為了滿足肉體生存的需要。人則不同,人之所以是“類存在物”,是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生產是全面的,這種生產絕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作為動物的生存的本能需要,更重要的是超脫這種需要的影響對整個自然界進行生產。“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種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尺度應用於物件;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
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在人對自然界的能動地改造當中體現出來的,自然界是人的物件世界,是人的內在尺度的外在表現,是人的“類本質”的確證。然而,異化勞動從工人那兒奪走了他的“無機身體”,他的生產物件,他的“類生活”,正是因為人能夠有意識地進行生產活動,他的本該是人優於動物的“類本質”卻淪為了維持其肉體存在的手段,成為了同他相對立的東西。
“類本質”的異化表明,工人原本自由的有意識的生產活動淪為其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正是因為人能夠“按照任何一種尺度進行生產”,人的這種能力反而成了其遭受壓迫的原因。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越充分,自然界對於人就越普遍,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就越強大。
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科技越發展,工人被迫按照科技的尺度進行的生產就越普遍。科技的應用越普遍,工人越是失去自己的“類生活”,因為科技提高了人們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擴大了人的無機身體,而工人的無機身體越廣闊,他就越失去自己的“類生活”。因此,資本主義科技異化不斷地提供著工人被迫生產的尺度,開拓著工人的無機身體,又進一步剝奪著工人的“類生活”。
(四)科技增殖了“非工人”的私有財產異化勞動理論第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人同人相異化。按照馬克思的推論,如果勞動產品與工人相異化,工人生產的勞動產品不屬於他,那屬於誰呢?不是神靈,也不是自然界,只能是人,是工人之外的他人。這個人是勞動產品的所有者,是工人生產活動的享受者,是與工人相異的統治者,是不勞而獲、站在勞動之外的非工人即資本家。
工人生產的勞動產品即物件化的勞動對於他自己來說是一種敵對的、異己的、不依賴於他的力量,對於非工人來說卻是他的私有財產,是他享受服務、奴役工人的依據。人同人關係的異化就在於工人的勞動不僅生產出了勞動產品,也生產出了同他對立的、統治他的非工人。作為私有財產的主人,為了獲得更多的私有財產,享受更好的服務,非工人必然會絞盡腦汁地從工人那裡榨取更多的勞動產品,甚至透過卑劣的手段從他同樣作為非工人的同伴那裡掠奪更多的私有財產。
在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組織工人進行生產並不是為了養活更多的工人,而是為了僱傭更多的工人為他不需勞動就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服務。要保證這種生活不被破壞,資本家只有在不斷增加自己所有的私有財產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此,如何增殖自己的私有財產成了資本家最為關心的事情。除了僱傭更多的工人,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外,他們還對生產活動的機器裝置進行了技術化的改造,因為科技一旦投入生產就能夠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更多的勞動產品,也正是因為科技能夠最大幅度地產出勞動產品,為資本家儘快積累私有財產,它才能夠在資本主義誕生不到一百年的時期內被世界所接受,從而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揚棄異化勞動將推進科技人性化
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又是勞動外化的實現,工資和私有財產是同一的,都是異化勞動的必然後果。然而,自從亞當·斯密將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視為勞動之後,“財富的這種外在的、無思想的物件性就被揚棄了。”這種國民經濟學表面上承認人,實際上卻是對人的徹底的否定,因為私有財產與人的緊張關係被完全歸咎於人自身的本質。因此,揚棄異化勞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揚棄私有財產,揚棄異化勞動同揚棄私有財產說的是一回事。正如科技異化加速了勞動異化一樣,隨著異化勞動(私有財產)的揚棄,科學也必將得到人性化的發展,關於這一點馬克思在闡述共產主義思想的同時也給予了說明。
(一)揚棄異化勞動需要科技是人的、由人併為人創造的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私有財產運動的結果必然是把有產和無產對立的矛盾歸結為勞動和資本對立的矛盾,而這種矛盾的解決只能透過揚棄私有財產才能實現。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但它的存在形式卻是“本身”應被消滅的資本。
最初的共產主義不過是私有財產關係的普遍化和完成,是粗陋的、無思想的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的卑鄙性的一種表現形式。這種最初的共產主義無限放大了物的統治力量,無視人的存在,甚至“它想把不能被所有人作為私有財產的一切都消滅;它想用強制的方法把才能等等拋棄。”這種形式下的私有財產把對物質的直接佔有視為一切,把人的才能等能夠表現人的內在本質的東西視為多餘,這樣,工人這個規定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變本加厲地被推廣到一切人身上。這種最初的共產主義絕對不是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而是私有財產追逐自身積累的本質力量的徹底釋放,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無情剝奪,甚至是私有財產的一種倒退。
那麼真正的共產主義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馬克思認為“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透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義和完成了的人道主義,是人向自身的合乎人性的復歸,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才能真正佔有人的本質、人的生命、物件性的人和人的作品,才能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全面地佔有自己的本質。對人的本質的佔有是一種感性的佔有,是人透過自己的器官、情感等物件性的、現實的佔有。
科技同人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物件性的關係,一旦束縛人的枷鎖(異化勞動)被開啟,科技也必將真正成為人的、由人併為人創造出來的東西。科技本身就是為了滿足人的感性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為了看得更廣闊更細微人類發明瞭望遠鏡、顯微鏡等觀測儀器,為了走得更快更遠人類發明了飛機、汽車等各種交通工具,為了記得更多更清楚人類發明了電腦等智慧機器等等。科技的發展無不證明它是在不斷延伸強化豐富人的感性器官,一旦揚棄了異化勞動,人真正佔有了自己的感性器官,人也就真正佔有了科學,科學也才能夠真正為人所用。
這樣一來,揚棄異化勞動後的共產主義同樣需要科技為人、由人發展。這種共產主義是人對人的本質和對自然界的真正佔有,而科技越是為人發展人的本質力量就越能夠得以豐富,科技越是由人發展人就越能夠在確證自己本質力量的同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
(二)揚棄異化勞動必然要推進科技社會化
在揚棄私有財產的前提下,人生產人,佔有人的本質是透過他的物件性的活動實現的,他生產的體現他個性的物件是“他自己為別人的存在,同時是這個別人的存在,而且也是別人為他的存在”,他的存在不僅透過它所生產的物件、也透過別人、別人也透過他而相互存在。人的存在是透過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他只有置身於由許多個別人組成的社會里,他的存在才有意義。因此,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同樣,自然界也應該是與社會密切相關的自然界,它只有融入人類社會,打上人類活動的烙印,成為人化的自然界,才對人有意義,才是人類得以存在的“無機身體”。
科學也如此,它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本身就應該是被社會化了的。站在認識論的角度,從科學研究的主體來看,從事科研活動的人並非離群索居的人,而是社會的人,他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不得不透過社會才能得到滿足,他進行科學研究所需的材料也只有到社會中才能找到,甚至他表述自己思想的語言也是社會的語言。從科學研究的客體來看,它的研究物件不外是人化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它的研究物件只有在社會中才能找到。它的研究成果也不外是關於人的或自然的東西,這些東西只有進入到人類社會被人們認可才有意義,只有對人而言,才稱得上是研究成果。因此,科學家本就知道自己是社會的人、是社會存在物,他所做出的科學研究也是為社會做出的,他的體現自身個性的研究成果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認可。
揚棄異化勞動之後,人的類本質必將得到徹底的解放,個體的特殊本質也將得以復歸,社會對個體而言將不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普遍的、感性的存在物。這種狀態下不管是社會的發展還是個人的發展都要求科技能夠站在人的立場上,由人創造、為人服務,既能體現個人的特殊本質,又能夠滿足社會的普遍的類本質的需要。這就必然要求科技不斷地社會化、普遍化,因為只有科技普遍地被人們所接受,它才能夠得到持續的發展,才能不斷地改善人們的生活,充實人的現實需要,壯大人的本質力量。同樣,科技只有不斷地社會化,它才能像魚兒之於江河一樣,從不斷豐富的感性的現實社會里找到其理論的現實基礎,以完成更加完美的突破。
(三)揚棄異化勞動將實現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有機統一
在馬克思看來,人同私有財產的關係被直接的、片面的'理解為享受,被理解為佔有、擁有,以致一個物件只有被我們使用時,它才是我們的,人的本應豐富多樣的肉體的、精神的感覺被單純的異化的感覺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共產主義之所以要揚棄異化勞動、揚棄私有財產就是要徹底解放人的感覺器官,就是要徹底地釋放不同的器官所規定的人的豐富又全面的本質力量,這種力量的確證,只有在物件化的世界(主要指打上了人類烙印的人化的自然界)那裡才能實現。不得不承認,在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物件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書”,儘管由於私有財產的存在,人同這些物件性的存在的關係僅僅是從外在的有用性理解的關係,是以異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但不容置疑的是,自然科學已經被越來越頻繁地應用於現代工業,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大量的勞動產品正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是人的社會本質和自然本質充分結合的產物。人不僅是社會人,也是自然人,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對自然界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自然科學同現代工業的結合,延伸了作為人的無機身體的自然界,正是在對自然界的物件性的改造中,人的需要不斷豐富,人的生活日益精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然科學既是人的科學的基礎,也是人的生活的基礎,是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
馬克思認為“自然科學往後將包括關於人的科學,正像關於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這就意味著科技發展的最終結果將是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有機統一。一方面自然科學的直接物件與其說是自然物,倒不如說是人本身,感性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是另一個感性存在的人,人的感性只有對人來說才是感性,只有透過別人才能得到確證;另一方面,關於人的科學的直接物件是自然界,人認識的第一個物件是從自然界那裡獲得的,人的感性器官只有在自然界裡才能得到更好的進化,人的本質力量也只有在改造自然的物件性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充分展現,才能得到豐富,甚至就連人的思維的表達要素語言也是感性的自然界。
因此,揚棄私有財產之後,工業的關於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性的展現將不再以異己形式呈現出來,人的感覺也將從片面的單純的擁有的感覺得到全面的發展,人將從總體上全面地佔有自身、佔有自己的類本質。自然科學透過工業從實踐上對人的現實生活的改造將不再是異化的形式,自然界將成為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同樣,因為私有財產的揚棄,因為自然界已成真正的人的自然界,人的解放後的自然本質將在對自然界的改造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關於人的科學必將實現與自然科學的真正的有機統一。
三、馬克思科技思想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理論向我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同他的勞動產品、他自身(生產活動)、他的“類本質”、非工人之間的異化關係。他認為外化勞動、異化勞動在產生私有財產之後,私有財產也成了外化勞動的原因,成了工人喪失自身的根源。因此,他倡導積極揚棄私有財產的共產主義,認為只有揚棄異化勞動、揚棄私有財產,人的本質力量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復歸。他的勞動異化理論雖然沒有提到科技,卻處處顯露著科技加速勞動異化的痕跡,他倡導的共產主義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也是對科技異化的揚棄,是人對自身本質的真正佔有,也是對科技人性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異化勞動理論背後閃現的科技思想對於當代科技的發展仍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科技發展必須以人為本
不管是對異化勞動的闡述還是對共產主義藍圖的描繪,馬克思都時刻把人聚焦於他的研究視野當中,異化勞動是人的異化的勞動,共產主義是人的佔有自己全部本質的共產主義,人才是一切理論的核心,沒有人一切將成為空談。科技的發展也是如此,科技必須是人的科技,科技發展必須是為人的發展,科技只有尊重人、服務人、以人為本才能持續存在。
科技必須是人的科技。正像馬克思追問工人勞動的最終歸屬時發問的“如果我自己的活動不屬於我,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一種被迫的活動,那麼它到底屬於誰呢?”答案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因為他們從來不單獨是勞動的主人,勞動的主人只能是人,是非工人。同樣,科技作為勞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他的主人也只能是人,至於科技是人化的,還是異化的? 其根本區別就在於它的主人是普遍的人、總體的人、整個工人還是個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非工人。當代社會,科學技術要想得到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走進人類生活,被大多數人所掌握,也就是說科技必須是屬人的,是屬於社會,屬於人類的,是社會的物件化的人。科技的人性發展是伴隨著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展現而不斷完善的。
同時,科技不僅是人的科技,還應該是為人的科技,科技發展的唯一宗旨應該是造福人類,改善人的生活,豐富人的本質。當代社會盡管還存在私有財產,資本主義社會依然存在,但工人的自我意識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增強。不得不承認,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人們正逐漸從繁重的勞動當中解脫出來,尤其是隨著以生物工程、電子計算機等為特徵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產品日益進入千家萬戶,人與人的聯絡也日益頻繁,整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小。如果說馬克思所處時代的工業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的話,當代工業將不僅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現,還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極大豐富。因為當代社會私有財產在它的不斷地運動過程中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揚棄自身,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在當代,科技只有從它的為人的唯一宗旨出發,才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才能被人們所接受,才能為人的解放做好準備。
(二)科技發展必須尊重自然
人的本質力量只有在物件化的世界即人化的自然界裡才能得到確證,人的勞動的直接物件就是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離開自然界人類什麼都創造不了。科技是人改造自然的一種革命性的力量,是勞動的一種高階表現形式。“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而人類改造自然的主要方式就是科技,透過科技人類不斷地認識自然,能動地改造自然,把天然的尚未打上人類烙印的自在的自然變為具有人的本質特性的人化的自然,變為人的本質的物件化的世界。
透過科技尤其是自然科學,人類逐漸認識自然界自發執行的客觀規律,並能夠按照規律來能動地改造自然,創造出自然界自發執行所無法生成的東西,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然而,每個人、每一代人的認識的有限性,以及自然規律執行的複雜性,使得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並不全面,儘管自然科學透過工業從實踐上創造的物質財富已經超過了以往所有社會生產的總和,但看似完全征服自然的工業社會卻出現了諸如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糧食短缺等一系列威脅人類生存的危機,特別是在當代社會,隨著大量的物質財富的生產,科技的這種無視自然、奴役自然的負面效應也不斷顯露出來,科技的這個“一心想把浮士德的靈魂弄到手的梅菲斯特”正不斷地誘惑著人類,企圖把人類拖入死亡的深淵。
當代社會科技負面效應的不斷顯現,嚴重地警告著人類,如果科學一味地無視自然,不顧自然界執行的客觀規律,自然界將會回報人類以最為嚴酷的懲罰。同樣,科技要想持續發展,要想實現科技人性化,就必須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不斷豐富和發展人的自然本質。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前提下發展的科技,才是人的真正的自然本質,只有在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發展的科技,才能真正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真正帶領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人的解放即人從總體上全面地佔有自己的本質力量就是要擺脫必然性的奴役而獲得真正的自由。這種必然性包括關於自然的必然性和關於社會的必然性,相應地,這種自由也包括從自然力中獲得的自由和從社會關係中獲得的自由。科學之所已能夠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革命性力量,是因為它的自然科學和關於人的科學正是對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主要依據。總之,科技應該是一股為人類的解放而做出積極準備的革命性的力量,科技的發展應該是符合人的社會本質和自然本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