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變革與發展論文
淺談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的變革與發展論文
“視覺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1913年提出。“視覺文化”是指以影象符號為構成元素、以視覺可以感知的樣式為外在表現形態的文化,視覺文化以影像為中心,改變了人們千百年來接受資訊以文字為核心的文化形態。如今,在高科技的支撐下,視覺文化使人們在接受資訊時又迴歸到了人類童年時代最常用的認知方式,視覺文化是最貼近自然、最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綜合文化。
一、融媒體時代給新聞攝影記者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國內媒體發展已進入全新的階段,無論是傳統主流媒體還是市場化運作的地方媒體,以及大型網路新聞網站平臺,大都進入“融媒體”階段。無論是網站還是報紙雜誌,要想在新聞競爭和企業化運作上獲得先機,無不是充分利用利用微博、微信、網站,結合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充分發揮這些媒體的共同點和互補性,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集團。
新聞攝影在這種現狀下,日趨成為媒體爭奪受眾群體的利器。好的新聞攝影作品無疑會在視覺上吸引受眾。如今,隨著中國新聞媒體進入融媒體時代,一批在市場上逐步做大做強的新聞媒體逐步脫穎而出,對傳統媒體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這些市場化的融媒體靈活多樣的管理機制,為新聞攝影記者的流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由此給新聞攝影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是全能型攝影記者。曾有一段時間,一些媒體要求攝影記者用攝像裝置,同時完成報紙所需的圖片報道和網站播放的影片新聞,乃至報紙的文字報道。這就使得全能型攝影記者既不同於傳統報紙的攝影記者,又不同於傳統電視攝像記者,也不屬於以前手拿DV攝像機的網路影片記者。新聞單位要求記者採回的新聞素材既能為網站、微博、微信供稿,又可供電視使用,同時還能滿足報紙擷取單幅瞬間新聞照片之用,有時還要求記者撰寫稿件。
這些新媒體、新機制,促使一批年富力強、思維敏捷、反應迅速的攝影記者脫穎而出。客觀上為正在轉型的融媒體降低了採訪成本,還為轉化充分發揮攝影記者的'勞動效率探索了一條有效途徑。但經過近幾年的實踐,許多新聞媒體逐步認識到,要求記者過多地完成多重採訪任務,這些任務看似有著相似性,似乎可以都順帶完成,但事實上卻有著很大的差別。例如,新聞攝影和電視攝像,在拍攝角度和畫面取捨上,就有著很大的差別。實踐表明,影片截圖往往是聊勝於無的無奈選擇,要想得到好的效果,還需要優秀的新聞攝影記者。
在融媒體讀圖時代,報紙、微博、微信以及網站的編輯更加註重新聞圖片、版面、標題、色彩、結構等是否具備引人注意的視覺要素,對新聞攝影的要求實際上是提高了。優秀的新聞圖片與報道內容和版面有效結合起來,才能綜合體現新聞事件板塊的整體性,這其中能夠吸引讀者閱讀該新聞的視覺黃金幾秒鐘的新聞攝影作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今,許多媒體都深刻地認識到了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性和不可替代性。許多新聞媒體又重新定位了攝影記者,強調了新聞攝影的專業性,使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獲得了新的事業機遇。
二、手機攝影、自媒體群眾性攝影對新聞攝影記者的衝擊
在過去,制約攝影記者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媒體版面所能提供給攝影記者的空間。在融媒體時代,新聞攝影記者發稿平臺多了,發稿渠道多了,但在傳統媒體時代就存在的一個老問題依然在一些媒體存在,大多數傳統報紙中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攝影記者往往和版面編輯在選擇圖片的認識上存在差異,同時在溝通上也存在著問題,由於專業不同,思維方法存在著較大差異,攝影記者可能更偏重圖片的視覺效果,版面編輯可能偏重圖片的新聞價值和版面整體效果。為了統一媒體版面的視覺效果,許多報紙設立了圖片總監或圖片編輯,便於協調版面和管理圖片。他們負責新聞媒體的整體視覺效果,肩負著版面設計、組織新聞、策劃新聞等職能,統籌新聞圖片與新聞的關係,使新聞傳播達到最佳效果。
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進步,數碼科技在給攝影記者帶來便利的同時,又給攝影記者帶來了新的挑戰。1999年,日本京瓷公司釋出了首款拍照手機;2004年,索尼愛立信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百萬畫素的拍照手機。手機攝影、數碼攝影的大眾化普及,給編輯部視覺總監或者圖片編輯帶來了新的稿件來源。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微博、微信、手機報等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透過手機攝影把原創的圖片透過自媒體在網上分享,快速擴散傳播。很多新聞事件發生時,最早在現場的往往是普通市民,當記者趕到現場時,拍攝新聞圖片時可能早已失去了最佳拍攝時機,其新聞價值也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普通人的攝影作品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專業攝影記者在突發新聞事件爆發時不在場的缺憾,增強新聞攝影的現場感和實效性。
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爆炸案震驚世界,該事件的現場新聞照片最早刊登在了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的頭版上,拍攝該照片的人並不是專業新聞攝影記者,而是一位普通乘客。手機拍攝的新聞照片第一次出現在了傳統媒體的頭版,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突發新聞事件中,圖片的時效性、現場感、真實性是評判照片優劣的重要標準。在遇到一些新聞事件時,在現場的普通人可以隨時拿出手機把轉瞬即逝的畫面記錄下來。手機拍照簡單智慧,攝影師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構圖與抓拍上。手機新聞攝影的發展為普通人提供了做新聞記者的機會。在一些新聞事件中,有時手持顯眼的單反相機的攝影記者,會破壞現場的本來氣氛,使被拍攝物件發現有人在拍攝,而故意做出一些動作。相較於職業新聞記者來說,手機不引人注意,更隱蔽,拍攝出的攝影作品會更接近真實。在一些負面批評新聞報道中,單反相機的體積大,拍照目的性強,攝影記者很難取得想要的畫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手機攝影記者”的隊伍中,手機拍攝的畫面質量不斷提升,普通人的手機攝影作品被媒體採用也不再稀奇。這難免給攝影記者帶來衝擊。
三、攝影記者應對新挑戰的策略
數碼相機和手機攝影的全民攝影時代的到來,為新聞攝影的競爭帶來了革命。在充斥著視覺文化的融媒體新媒體時代,各類媒體毫不吝惜網頁、版面,濃墨重彩地以大量大幅圖片,或跨頁圖片衝擊讀者的視覺神經,吸引讀者。各種新媒體的發展為新聞攝影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相應地提高了新聞攝影的地位。
在當今數碼網路時代,銀鹽攝影時代新聞攝影的技術壁壘早已不存在,普通人都可以進行新聞攝影,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更高層面上以全新的視角把握新聞事件。在新聞競爭中,新的媒體也對新聞攝影記者提出了新要求,這主要體現在要求新聞攝影記者要掌握多種新聞技能,能夠在更深層面拓展新聞的深度。
在面對重大新聞發生事件時,媒體更加需要圖文並重的深度報道,以及大篇幅圖片報道來全面詮釋新聞事件,增加讀者對新聞的理解和視覺感知。這些深度攝影報道,透過大量的新聞圖片來講述新聞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度攝影報道一般由若干幅有相互聯絡的新聞圖片組成,透過記錄新聞事件、講述新聞故事、展現社會現象,來表達新聞的主題。與單幅照片相比,深度攝影報道閱讀上更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內容更豐富,敘事能力更強。
融媒體的發展還促進了新聞攝影記者的職業化程序,這也培養出了一批專門拍攝社會新聞、教育新聞、法制新聞、經濟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等新聞領域的專業攝影記者,他們對採訪行業有著更深的瞭解,採訪更專業更有深度,能夠很好地發揮職業新聞攝影記者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