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叢枝病發病防治管理的論文

泡桐叢枝病發病防治管理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泡桐叢枝病;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論文摘要總結了循化地區泡桐叢枝病的發病規律和發病症狀,結合本地實際發生情況及應用防治技術措施,進行了綜合客觀的論述,並提出了叢枝病具體治理措施。

  泡桐為玄參科泡桐屬的落葉木。泡桐材質優良,速生豐產,在循化地區分佈較廣泛,是城鄉綠化、美化環境的優良樹種之一。近幾年來,由於受叢枝病危害,葉片早落,致使植株發育不良,重者則成片枯死,導致其觀賞性降低,在城鄉綠化和造景中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據調查,該病發生率一般在8%~25%,且有日趨蔓延趨勢。為此,我們對泡桐叢枝病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進行了調查,現總結如下。

  1發病規律

  泡桐叢枝病病原為類菌質體,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為0.20~0.82μm。在泡桐韌皮部篩管細胞中透過篩板移動,能擴及整個植樹,一是帶病的種根育苗;二是藉助昆蟲取食傳播。傳播昆蟲有沙棗木蝨、小板網蝽等。病原菌侵入寄主後長期有潛育現象,一般可達2~18個月,另外,病原菌在寄主體內有季節性運動,總的趨勢是秋季隨樹液流動到韌皮部向根部迴流,累積在根部越冬,翌年初春,隨樹液流動回升。據觀察,實生苗發病低,平茬苗、留根苗發病率較高,平茬苗比對照(不平茬苗)在圃內發病率高3倍,3年後發病率可達20%以上。

  2發病症狀

  泡桐叢枝病是全株傳染病害,在枝、幹、花、根部均可表現出病狀,常見的有以下2種類型。

  2.1叢枝型

  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發,抽生很多小枝,節間變短,葉序紊亂,病葉黃化,小而薄,有明脈狀和皺葉狀,冬季小枝不脫落,呈掃帚狀,發病當年或1~2年小枝枯死,會引起整株枯死。

  2.2花變枝葉型

  花瓣變成小葉狀,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萌繼續抽生形成叢枝,花萼明顯變薄,色淡無毛,花托分裂,花蕾變形,有越季開花現象。

  3綜合防治措施

  3.1預防措施

  泡桐叢枝病是一種侵染性病害,可以透過控制病原傳播、減少病原數量和增強樹體抗性等途徑進行預防。

  3.1.1選育抗病品種或品系造林。從保護區選擇無病母樹採種和採根,建立無病蟲害苗圃和林地,最好用種子繁育,在播種前可用50℃溫水處理種子10~15min,能明顯降低感病株率,也不影響苗木的正常生長。如採用根條育苗,需嚴格消毒處理,即將根條晾曬1~2d後,放入500~1000IU的四環素水溶液中浸泡6~10h,發病率可降至1/1000以下。

  3.1.2培育優質壯苗。加強泡桐樹的'土、肥、水綜合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改善樹體營養狀況,增強樹體抗病能力。

  3.1.3適當增施磷肥,少施鉀肥。據試驗結果,土壤中含磷量越高,叢枝病發病越輕;鉀含量越高,發病越重。而且發病輕重與磷、鉀比值反相關,比值在0.5以上很少發病。對二年生以上的泡桐,每年施磷肥0.10~0.25kg/株,適當調節磷鉀比值,可有效地減輕叢枝病的發生。

  3.1.4預防刺吸式害蟲。於6~7月份進行葉面噴灑吡蟲啉或呋喃丹藥劑,防治沙棗木蝨、小板網蝽若蟲,以減少傳病媒介,控制病害蔓延。

  3.1.5清除侵染源。加強苗木管理,苗木生長季節不要損壞樹根和枝條,對於初發病枝條應及早修剪,改善立地條件,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發病重的樹木砍伐,剪下的叢枝要集中銷燬以減少病源。

  3.2治理措施

  3.2.1春季環剝。春季樹液流動前將病枝基部切斷韌皮部,阻止病原菌向樹液上下流動擴散,環剝部位應儘量距發病部位低點,根據發病部位、發病程度、著重角度、生長勢等確定。環剝寬度和環剝枝的直徑相當,粗大枝的剝口要適當寬些。環剝最佳時間為“春分”。

  3.2.2秋季修除病枝。在10月下旬剪取病源枝最佳,不宜在生長季節進行修枝,以免引起傷流和病原體在樹體內擴散。據試驗,4月、7月、8月、9月分別修除病枝,病害複發率在100%、80%、50%、20%。

  3.2.3注藥法。採用25萬單位的鹽酸四環素和土黴素藥液,於5~7月份用注射器向病株髓心注藥液,苗高0.5~1.0m,注入10~20mL,苗高1.5~2.0m,注入40~60mL。對一至八年生的樹木,應用吸根法,即扒開樹枝對應的側根,選2~3cm粗的根剪斷,浸入藥液中,封土埋好,經1~2d即可,2~3次為宜,也可以直接對病株葉面每隔3d噴200U的藥液,連續5~6次,治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田國忠.北京市區泡桐叢枝病發生特點研究[J].植物保護,1996(6):3-6.

  [2]馮志敏.外源激素和抗生素對患叢枝病泡桐形態和蛋白質變化影響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