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主體性分析論文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主體性分析論文
1、對主體性理論的認識
人的認識來源於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既能呈現人的主體性。主體性是由人的知、情、意等要素構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主體從其內在的標準出發對世界以及對自身進行改造,人的主體地位才得以確立。一個人的思想形成的過程,是知、情、意、行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任何現實的人作為主體不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實現其價值的生存需要。在做好新形勢下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運用心理學知識研究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推廣運用心理學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則和心理方法,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同樣的教師、同樣的教學內容,在基礎較一致的條件下,由於學生主觀努力不一樣,因而學習效果也不同。教師要透過提高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從而提高高中語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主體性的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缺乏教學民主,教師和學生是主導和主體的關係,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器,而是自主學習的探索者。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又能使高中生的本性、其尊嚴、和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發揮,從而促進高中學生的和諧而全面的發展。
2.1注重情感溝通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充分理解學生主體的不同需要,瞭解和承認學生主體的差異,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利用客體的價值,給予不同學生以不同的學習方法,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使得每一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情感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高中語文教學要研究高中生的情感及其規律,激發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情感,抑制和轉化消極性情感。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克服“師道尊嚴”和“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教師作為組織者和指導者應對學生親切、平等,能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學生交朋友。學生能夠結合教師的主導意圖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學習活動的自主性是高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標誌,學生主體地位確立後就能自我探索。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助於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高中生由於自己思想原因及外部種種因素的影響,可能出現情緒的多次反覆,阻礙情感的培養,所以教師要注意把情感溝通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
2.2重視意志的培養
意志是指人們克服困難的能力和毅力,是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覺努力的心理過程。意志與行動緊密聯絡。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展開教學的特殊環境,充分利用語文教學課堂這一教學前沿陣地對學生進行主體意識培養,能夠讓他們開始主動了解世界、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和指導者。通常情況下,學生積極或消極的學習心態、主動或被動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學習的效果,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展意識,調動學生追求成功、成才的積極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用語文教材中先進人物的事蹟鼓舞受教育者,發揮他們的人格魅力,激起進一步鍛鍊的信心和積極性。
2需要是人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類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動力源。人的活動的目的和歸宿最終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願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願望而進行的行動。要善於透過學生的外部行為來把握他們的內部需要和動機。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的主觀原因,凡是有關行為產生的原因都可以成為動機。心理學揭示了動機是人的認識的內在動力,動機調動、激發著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學生的需要和動機是透過他們的行為表露出來的,行為是滿足需要的活動和途徑。透過準確把握學生的需要和動機,以相應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良好、健康的興趣。培養和激發學生良好的興趣,是陶冶高尚情操、調動積極性的有效方法,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是心理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把社會的要求變為學生內在的興趣,把高中生已經形成的、潛在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
3、結語
當今世界正處於一個瞬資訊急劇膨脹的時代,學會學習與學習知識同等重要。語文教師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結合改革開放形勢下高中學生的實際,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激發學生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方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孫玉梅.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J].新課程(教師),2009/0.5
[2]方啟仁.對新課程語文教學個性培養的體會[J].中學語文,2009/15.
[3]楊美傑.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J].考試周刊,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