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美術教育中審美體驗探討論文
教育心理學視角下美術教育中審美體驗探討論文
[摘要]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關係到學生未來的發展,對於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塑造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美術教育的作用就是為了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對事物的判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本文分析了美術教育中審美體驗對我國當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為我國審美教育提供發展方向和可行途徑。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美術教育審美體驗
一、引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越來越被重視,而在各個階段的學生當中,因心理發展以及青春叛逆期的因素,以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最不穩定。因此,本文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對我國社會中小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對映。雖然我國關於素質教育的研究並不在少數,但是卻偏向於理論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小學生這個階段,學生處於叛逆期,一板一眼的說教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牴觸心理,從而造成審美疲勞,降低學生心理素質,給心理教育帶來阻力。因此,重塑學生心理審美和價值觀的方式就要透過美術教育來實現。
二、教育心理學以及審美體驗概念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項分支學科,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適合當代教育發展的一種科學產物,是能夠有效幫助學校情景中教與學的基本心理學規律的科學。教育心理學主要是以學生學習為目的,多角度分析學生心理發展歷程以及心理變化規律。這種分析學生心理的過程,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人生觀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則是透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來制約一些對學生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護學生的成長環境。教育心理學的活動過程就是透過對個體的心理以及觀念的變化進行記錄,從而分析出能夠幫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因素。
美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方式之一,同時審美教育也是美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在現代美術教育當中,審美教育是讓學生能夠在精神愉悅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以情感教育為主的教育方式。並且這種教育方式,對現代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美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美術教育與心理學的結合
心理教育活動在當下的教育體系中的開展主要分為“教”和“學”兩個部分,這兩個不同的部分對學生教育產生的心理規律也有所不同。在現代的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當中,明確指出:在學校的教育體系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心理發展將學生學習分為認知性學習和技能類學習兩種不同的模式。其中認知性學習又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學習和理解學習兩種,而這兩種學習狀況下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區別。根據《教育心理學》中對機械學習的理解,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對事物進行機械性記憶,第二種是具有目的性的機械學習,如學生在啟蒙階段背誦唐詩、乘法口訣等。
舉個例子: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美術繪畫的專業知識,其中就有關於不同的繪畫體系具有不同特性的知識點。學生在對這些不同種類的繪畫的特性進行記憶的過程中,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往往要比死記硬背更加輕鬆。雖然這兩種方式都是對這些知識點進行記憶,但是其內涵和性質卻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其記憶會相對深刻,持久保持,但是後者的記憶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這兩種記憶的結果,也可能會導致學生最終學習效果的不同。前者因為學習效果良好,因此在學習上更加具有主動性,樂於學習;而後者因學習效果不佳,會處於一種被動式的學習當中,最終可能會厭惡學習。當這種學習被運用到美術教育當中的時候,可以使用在對繪畫的種類的認知上。比如教師對學生講述油畫、中國畫、版畫等的區別,這種認知性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如果教師只是將教材上的知識點機械地灌輸給學生,學生也是機械地學習,這將失去學習中國畫的意義。因為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即使學生可以繪畫出中國畫,也僅僅是學到了繪畫技巧,並沒有領會到中國畫的神韻。
如果教師採用理解學習的認知方法,對學生學習中國畫的過程進行引導,將中國畫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由工具到作品一一進行講解和展現,將有效加深學生對中國畫和中國畫所要表現的中國氣節和精神的理解。對中國畫的講解可以從中國繪畫中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開始,國畫是以毛筆線條的技法繪畫而成,也可以是透過書法篆刻等技術結合,從而創新出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藝術形式。教師在對這些中國畫原始符號進行教導以及演示的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畫的含義,同時利用美術教育能將具體事物形象化的特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如此便能真正落實美術教育在我國現代中小學生心理教育發展中發揮作用。
四、審美情感體驗活動的心理學條件
審美活動其實就是在對某一事物進行判定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變化的規律,這種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在進行審美活動時,人們往往會受到來自外界或內在的各種客觀或主觀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同樣也和這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閱歷有很大的關係,並且這種影響效果會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環境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發生改變。
人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進行著審美,審美物件可以是一片風景、一盤菜餚、一位美女等,當這些物件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時,人們在心理上和思維上都會下意識地進行審美活動,雖然這種審美層次較淺,但同樣也是在檢驗著人們的審美水平。因此,審美活動的內涵會因心理條件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審美過程是人們對於事物真、善、美的一種心理活動,但是這種活動因每個人的個體素質而產生差異。如果個人對文化藝術的認知積累不夠,就會造成所謂的“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現象。在美術教育當中,美術作品往往是曲高和寡,學生如果缺乏審美認知以及專業知識,就很難正確解讀美術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在涵義。因此,當代教學當中,美術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提供相應的審美教育,同時也對學生的知識庫進行填充,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五、美術教育下心理教育動機以及反應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透過外來因素的推動,將美術教育與教育心理學進行結合,就是為了能夠透過心理教育體現出當下美術教育體系的活性,為學生學習美術教育注入動機,並且這種動機必須具有啟用性、指向性和強化性。在當代的教育當中,所謂的學習動機,往往就是指透過學習能夠達到的某種目的或需求,而在我國,美術一直都被當作人們生活中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類似於小說、畫展、音樂、舞蹈等等,都是透過審美動機而推動人們的行為。學生透過美術藝術能夠更加深刻地進行自然、社會、歷史以及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高度,同時,學生在進行審美活動時,身心會獲得一定的愉悅,從而增加學生對審美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審美的主觀意識,為我國藝術教育的擴充套件奠定基礎。
審美體驗有正向和負向兩種,但是由於人們審美認知的缺乏,也時常出現把假、惡、醜當作是真、善、美的.現象,出現這類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因為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產生了錯誤的審美觀點。教師作為學生審美觀點的引導者,應該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增加正確的審美體驗。而審美體驗又包括了悲劇的體驗,沒有“悲”,從何體現“美”?因此,這種體驗在人們的審美體驗當中具有重要意義。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摧毀給人看,同樣也是屬於藝術作品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法。將人們痛苦的情感當作一種審美現象去進行審美體驗,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美術教育當中,人們透過對美術的審美欣賞,獲取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愉悅,人們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變化的過程,即是審美體驗。學生作為受教育的物件,正處於發育階段,心理發育上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審美過程中往往會受到個人環境、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從而產生錯誤的觀念以及認知,情節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悲觀厭世等消極觀念的出現。而這就需要教師在審美過程中,對其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用教育心理學中的理論,對學生產生的審美活動因勢利導,比如說在學生進行社會考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美術展覽、分析美術作品或觀看影視作品後寫出相應的觀後感,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交流活動等。
六、結語
在心理教育的基礎上,對我國當下美術教育體系中的審美體驗進行研究,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教育心理學與美術教育進行結合,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辨識社會中的事物,豐富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課餘生活,使得我國學生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運用美術教育的形象性以及感染力,有效地調節學生的學習心理,塑造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觀以及心理發展歷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現代美術教育肩負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