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

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論文

  摘要: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兒童成長並走向社會的基礎和起點。留守家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特殊的影響。透過對前人關於家庭結構、功能、氣氛、教養方式等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的回顧,筆者發現對留守兒童的相關研究在對學前兒童的研究、縱向研究及研究的實應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侷限,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具有引導意義。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留守兒童的概念主要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的兒童。當前我國勞動人口的流動方向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因此留守兒童主要也分佈於農村區域。對於絕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家庭來說,家中的孩子幾乎是他們全部的希望和寄託。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部分,也是研究的重點:楊國才等人在2012年統計相關文獻時發現,關於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獻佔總量的59.27%。多數研究認為,與普通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處於較低水平,主要表現在同伴交往與親社會行為方面,其焦慮、抑鬱和孤獨感水平較高。但同時也有不同觀點,認為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在總體心理健康水平上並無明顯差異,或僅在認知、情緒的維度上存在差異。

  2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個體成長的重要環境,是兒童成長並走向社會的起始點。布朗芬倫娜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兒童的心理與行為的發展是其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家庭不僅是兒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平臺,更是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具有關鍵影響的社會生態系統。家庭因素主要將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部因素即家庭生活的外在背景,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單位、所在地、家庭結構等方面。內部因素則指家庭的心理環境,包括家庭功能、氣氛和環境、教養方式等。

  2.1家庭結構

  對父母外出影響的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外出導致兒童的內、外在心理健康狀況均發生惡化,且透過配對的實驗處理組發現,若父母不外出,則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將會有所改善。儘管父母不同的外出情況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的差異並不明顯,但其帶來的不同監護型別卻會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留守兒童長期生活的家庭結構及由此形成的監護型別主要分為單親看護、隔代看護、同輩或自我看護及叔輩看護幾種。不同監護型別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差異顯著。自我監護的留守兒童由於較少感受到來自長輩的支援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於其他監護型別,且主要表現在過敏和衝動傾向上;同輩監護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常處於“無人求助”的狀態,常體驗到較強烈的學習焦慮;兒童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很大部分來源於母親,因而母親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孤獨和恐怖感較少;隔代看護的兒童可能由於老人在教育時常採用恐嚇等方式,存在明顯的焦慮與恐怖感;叔輩看護的兒童體驗到的焦慮水平較低,但在過敏傾向上得分較高。與父母看護的普通兒童相比,隔代、母親看護的留守兒童的焦慮、抑鬱水平和孤獨傾向較強。但王永娟等人的研究結論認為普通兒童的孤獨感體驗比留守兒童高,並由此得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家庭中父母監護、關愛和社會支援等密切相關,而並非完全是由於他們與父母的溝通問題所致的結論。

  2.2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是指家長教育、撫養孩子的方法型別,是其理念、行為及對兒童情感表達的綜合,具有相對穩定性。家庭系統中看護人的教養方式對各種監護型別的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著影響,但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不同看護方式的影響不同。通常情況下,父母親的溫暖理解對心理發展具有正向影響,而他們的拒絕則產生負向作用。具體而言,在隔代和父輩監護的兒童中,支援溫暖的教養方式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在留守家庭中常見的隔代監護較多地採取溺愛型的教養方式,容易導致兒童產生較多不良人格品質和不良行為習慣。與溺愛型完全相對的嚴厲拒絕的.方式對兒童的影響也為負性。父親干涉在單親監護中具有消極作用,而父親懲罰、母親偏愛對父輩和單親監護的兒童具有積極作用。在同輩或自我看護中,家庭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如其他留守型別的兒童那麼顯著,但母親拒絕和父親溫暖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2.3家庭功能

  父母對兒童的關心程度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原因,而兒童與父母的親密程度對留守兒童的影響程度約為對普通家庭兒童影響的兩倍。過往研究常從家庭親密度、適應性和溝通三個方面對家庭功能進行描述。留守兒童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上的得分低於一般兒童。親子相聚的間隔時間越長,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不周、監護不力,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程度下降,而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又可以共同反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且其中家庭親密度的解釋力更大。無論什麼型別家庭中的留守兒童,其孤獨感和社交焦慮都是相伴而生的。透過兒童的孤獨感,能夠預測其社交焦慮的存在,反之亦然。

  2.4家庭氣氛

  現有研究比較一致地認為不良的家庭環境和氛圍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產生負面作用,易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提高。調查發現留守兒童家庭的矛盾性明顯高於常模,而高水平衝突家庭中的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悲傷、憤怒、焦慮和害怕。父母親外出後,家庭內部的教育和撫養環境發生了改變,兒童所獲得的父母關愛減少、家庭氣氛變得冷清,而冷清的家庭氣氛可正向預測留守兒童的孤獨感。

  2.5其他因素

  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抑鬱水平負相關,對經濟狀況的自評為中等以下的兒童,其抑鬱心理的檢出率最高。大量研究發現留守家庭中監護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兒童的身心健康狀態越好,恐怖感越輕,總焦慮水平越低。父親的文化程度與兒童的學習和人際焦慮、孤獨、過敏和恐怖傾向、身體症狀以及總焦慮傾向得分之間呈負相關,而母親的文化程度與身體症狀、恐怖和總焦慮傾向的得分之間負向相關。

  3目前研究存在的侷限

  3.1研究內容和深度受限

  目前對學齡前階段的留守幼兒的研究較少,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時機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親子分離時兒童的年齡越小,語言及認知功能發展尚不完善,在未來的成長中,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受到的影響越大,出現問題的風險也更大。留守兒童的家庭功能因其親子分離的狀態而受到較大影響,但相關的研究尚不夠系統和深入。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留守兒童已經不僅出現於經濟落後地區,而研究區域仍主要集中在農村及邊遠地區,較少涉及城鎮留守兒童。

  3.2研究方法單一,縱向研究較少

  現有的研究方法多采用量表或問卷,訪談法和其他的方式較少,間接限制了研究物件及範圍。如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閱讀及理解表達能力有限,在研究中就不能很充分地反映出留守後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此外,評估因果關係的唯一方法是進行事件前後的縱向研究,而現有的研究多為一次性或橫斷比較研究,甚少有長期縱向研究,難以準確反映家庭因素對留守兒童的長期影響,以及其影響隨時間推移將產生怎樣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3.3研究角度單一,應用研究少

  留守兒童正處於不斷增長的心理健康問題風險之中,迫切需要更好的預防措施和更有效的管理戰略。現有研究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態的特徵、現狀、影響因素等的描述性研究成果較多,但對應如何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研究較少,未來的研究應更具實際應用性,或嘗試考慮從其他角度加以研究,以期能為問題的解決提出實際可操作的建議和貢獻。

  參考文獻:

  [1]薛靜,徐繼承.徐州市農村地區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2:375-377.

  [4]袁宋雲,陳鋒菊.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與心理適應的關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6.2:231-235.

  [5]王井雲.家庭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實證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10.7:125-128.

  [6]凌輝,張建人,易豔.分離年齡和留守時間對留守兒童行為和情緒問題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2.5:674-678.

  [7]袁博成,金春玉.農村不同型別留守兒童的孤獨感與社交焦慮[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4.10:1564-1566.

  [8]範興華,方曉義.家庭氣氛對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的影響:外向性與自尊的中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4.4:680-683+687.

  [9]唐有財,符平.親子分離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基於親子分離具體化的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1.5:41-49.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