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心理學的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挑戰論文
社群心理學的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挑戰論文
【摘要】社群心理學的產生,為心理學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和內容。社群心理學注重人在群體中的心理研究,以預防群體性心理疾病為主要物件,是一種新型的創造性的心理研究方法。社群心理學的發展對教育心理學提出了挑戰,也為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社群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挑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教育心理學快速發展,在心理學研究的各個分支中一枝獨秀,成為相對獨立的一個領域。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心理學學科,教育心理學需要為其他心理學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教育心理學正在逐漸向更加包容的方向發展。即便如此,教育心理學由於明顯的傾向性和理論界限,其不足之處也隨著它的發展逐漸顯露。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更換研究角度,研究物件複雜多樣的社群心理學因此而開始發展。
一、社群心理學概述
(一)社群心理學的產生
二戰之後,美國退役士兵中出現了很多精神病患者,而戰爭帶來的大眾失業狂潮和社會犯罪的增多,也造成了美國社會中精神病患者的增加。大規模病患的出現折射出了醫院心理治療模式(往往侷限於患者個體層面的心理衝突,無法形成共性研究,無力抵抗群體性的精神障礙)的無力,同時,由於當時美國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療費用昂貴且醫療資源不足,更多的潛在精神病患者開始尋求一種易得且有效的社群心理服務模式。同時,人們對於心理健康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開始強調心理疾病的預防。在這種背景下,社群心理學應運而生。
(二)社群心理學的目標和理念
社群心理學服務的重點是在社群成員罹患精神疾病之前的預防,而不是精神疾病出現之後的治療,它強調的是透過群體性服務,大幅地降低精神疾病的致病率,而不是提高治癒率。
社群心理學的目標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初級預防(問題剛萌芽時採取的預防措施)、次級預防(問題出現之後但嚴重之前採取的措施)和三級預防(治療已經出現的嚴重問題)。由於三級預防已經與臨床心理學的治療非常接近,研究內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因此社群心理學家的工作重點一般為初級預防和次級預防。
(三)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1974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社群”的定義為:“社群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區域範圍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相互往來,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範,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福利事業。每個成員均經由家庭、近鄰、社群而融入更多的社群。”
結合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社群心理學將傳統心理學單一的研究物件發展為群體概念,是在群體的概念上研究社會與環境對行為的影響。社群心理學家將個體與社群之間的關係作為研究重點,廣泛地分析個體在社群中的朋友圈、工作環境、鄰里關係等因素,對社會與環境對個人行為的影響做綜合分析。
(四)社群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社群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有很多共同點,屬於一種交叉學科,因此社群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種。
1.參與觀測法
即研究者切身實地地參與到社群的生活中去,同社會成員一同工作和生活,透過近距離的接觸、交流和觀察,進行學術研究的方法。採用這種研究方法的優點是可以直接接觸事實,並且通過錄音、錄影等手段,收集的資料生動、真實,與觸及物件的對應性更強。但是,參與觀測法的.觀察目標範圍很小,只能針對一個社會群體,很難推廣到其他的社會群體中去,而且觀察資料的方式很被動,往往會忽略掉很多被觀察者的關鍵行為。
2.直接訪談法
直接訪談法可以分為個人訪談法和分組訪談法。研究者單獨約談具有典型研究意義的社群成員,透過與他們的直接交流,探討需要研究的問題,這種方法稱為個人訪談法,是一種小樣本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者約談一部分社群成員進行的團體研究方法,我們稱之為分組訪談法。直接訪談法透過直接的交流增加對觀測物件的瞭解,有利於挖掘受訪者真正的內心想法,缺點是受訪者選擇的失誤可能導致整個研究的結論出現誤差。
3.檔案法
檔案法是根據研究目的,對相關內容的知識載體進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檔案法涉及的資料包括個人作品、檔案記錄、報刊文章、電視報道、統計資料等。利用檔案法進行研究,可以避免人與人交流造成的相互影響,可以直接追溯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甚至可以進行跨文化比較。但是檔案法也有明顯的缺點,它做的是相關性研究,因此因果判斷的能力比較差。另外,在結合過去的案例進行分析時,往往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會出現檔案留存不足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定量觀測法、隨機組實驗法等。社群心理學研究沒有固定的、標準的方法,只要切合研究實際,任何研究方法都可以拿來使用。
二、社群心理學的作用
社群心理學研究內容廣泛,其發展呈現出多樣化趨勢。目前社群心理學主要作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防社會問題,提高社會勝任力
社群心理學的主要作用在於預防,可以第一時間解決社群居民的心理問題,比如少年兒童的社會融入問題、青年的叛逆行為問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家庭問題。透過這些方面的研究和預防,社群心理學可以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同時幫助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提高社群的社會勝任力。
(二)構建群體社群,鼓勵公民參與
社群心理學家傾向於建立一種社群系統,即居民廣泛參與其中,自覺形成集體觀念,透過參與群體活動的方式,增進對集體和社會的認同感,同時能夠以這種積極向上的社群生活影響更多的居民,進而推動社群甚至社會變革。
(三)尊重多樣性,鼓勵個性發展
透過對同一社群中不同型別的居民的研究,社群心理學家越來越傾向於向社會傳遞一種人和文化的多樣性原理,進而提高社會的容納力,尊重人和文化的多樣性,鼓勵個性的發展。
三、社群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的社群心理學才剛起步,人們對社群心理學瞭解不多,因此我國的社群心理學研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不少人將“社群”的概念理解為一種行政色彩的居民組織,其性質類似於“居委會”。這種心理使得我國的社群心理學研究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既要狹義地研究管理組織“社群”內的居民心理健康和社會問題,又要研究廣義上的社會“社群”問題。
目前,我國的社群心理學者傾向於狹義研究,將研究方向定位於三點:社群內青少年的發展問題、社群內老年人的研究以及社群內家庭模式和家庭問題的研究。
四、社群心理學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挑戰
社群心理學作為一種新型的群體化的心理學研究,它的產生和發展除了豐富教育心理學的內涵,促進同教育心理學之間的交互發展之外,對當代的教育心理學發展也提出了相應的挑戰。
(一)對教育心理學方法論的挑戰
教育心理學雖然有著眾多的領域和分支,但是由於教育的本質是注重個體的發展,因此它的研究必然侷限於教育情境之中,只針對有情感、有體驗的人類個體。但是社群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為教育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更多元、更廣闊的視角,它將更多的研究投入到人與社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
隨著社群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教育學者對教育心理學研究進行了徹底的反思,改進了過去狹隘的研究物件,形成了一種個體與環境互動作用的新的方法論要求。
(二)對教育心理學研究內容的挑戰
教育心理學研究過程中,專家學者們對於研究內容的界定通常是傳統意義上的,即什麼是教育心理學的內容,而不是什麼不是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但是社群心理學卻恰恰相反。
由於社群成員和環境的複雜性、多變性,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物件和研究內容廣泛而開放,因此,學者們更多區分的是什麼不是社群心理學的內容,而不是什麼是社群心理學的內容。
這種界定方式是對心理學研究的一種創新和發展,它為教育心理學的創新和主動改變自己的研究物件,創造性地發現新的研究內容提出了挑戰,也提供了經驗。
(三)對教育心理學研究目標的挑戰
雖然社群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目標都是透過人與環境作用的研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個體價值,但是社群心理學的研究更注重的是人在團體中獲得的精神慰藉,相比較教育心理學的知識獲取傾向,社群心理學的研究目標更加深遠。社群心理學重視在行為研究的過程中,透過社會知識的獲取,使人的精神更加突出社會性,能夠促進人對社會的價值認同,進而在此基礎上透過個體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社群心理學的這種研究目標在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但是又高於目前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層次,因此它很好地打開了教育心理學學者的視角,為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禮娟,宋明玲.社群心理學的發展對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挑戰[J].學理論,2012(35):67-68.
[2]楊莉萍,D.D.珀金斯.中國大陸社群心理學發展的現狀、困難與機遇[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0(02):48-56.
[3]楊莉萍.社群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