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山西省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研究為主題的論文

以山西省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調查研究為主題的論文

  在現代社會中,體育越來越呈現出它的多種功能和多種屬性、體育也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1].體育運動進入人們的生活造就了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近些年,有眾多學者對體育生活方式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體育生活方式理解為: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個人或群體依據一定的客觀條件,把體育作為生活的需要和內容,並有規律、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及行為特徵[3].因此,現階段對山西省居民體育生活方式進行調查研究,瞭解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特徵及差異,為建立合理、積極向上的體育生活方式提供參考。

  1 研究物件與方法

  1.1 研究物件

  本研究中以山西省 11 個行政區域的社群居民為調查物件(18 歲以上),其中男性 679 人,女性 799 人;年齡 25歲以下 301 人(20.4%)、26-35 歲 548 人(37.1%)、36-45歲 287 人(19.4%)、46-55 歲 170 人(11.5%)、56-65 歲133 人(9%)和 66 歲以上(2.6%)。

  1.2 研究方法

  結合山西省城鎮體系規劃,地理位置及經濟發展水平將山西省劃分為四個區,分別是晉中(太原市、晉中市、呂梁市、陽泉市)、晉北(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晉南(運城市、臨汾市)、晉東南(晉城市、長治市);根據研究目的和文獻資料,遵循問卷設計要求編制問卷,結構主要為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行為主體(價值觀、需求、動機)、行為特徵(行為方式、手段、消費等)和行為效益(自我健康評價、滿意度)[3].

  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每個市級地區抽取 1-2 個社群,針對居民較易出現的時間、場所進行現場調查。共發放問卷 1800 份,收回 1478 份,回收率 82.1%.問卷的效度採用專家判斷法,3 位專家認為該問卷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檢驗採用內部一致檢驗方法 P<0.05.採用 SPSS19.0 軟體進行資料整理,按照區域進行對比分析並進行卡方(P)檢驗,探討在統計學意義上各個區域居民體育生活方式是否存在差異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區域體育行為動機的對比分析

  體育生活方式的行為主體就是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個體體育價值觀念、主導思想、主觀能動性都對體育行為具有導向作用[3].在調研中,對體育促進健康價值觀認識態度持“非常認可”和“比較認可”佔 35.8%和 27.7%,86.9%的居民對體育持有正確的認識態度,說明絕大多數山西省社群居民認識到參與體育鍛煉的價值。

  對於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動機的調查(表 1),“強身健體”這一目的佔有人數最多,尤以晉南地區表現明顯,佔 63.1%,“豐富業餘生活”也高於其他 3 個區域(49.1%),以緩解壓力和康復保健為動機,晉中地區人數最多,佔 30.1%和29.1%.從參與體育活動動機的整體分佈來看,4 個區域存在差異,晉中、晉南地區在消遣娛樂、緩解壓力、交友、康復保健佔有比例更為均勻,從側面反映出這兩個區域的社群居民參與體育的需求不僅侷限在健康健身、娛樂消遣方面,將需求範圍延伸到社交、調節心理,康復保健等層次上面,體現了體育多重屬性功能。

  2.2 不同區域體育行為特徵的比較

  2.2.1 參與體育專案的特徵分析 從表 2 可以看出,居民參加體育專案排在前 3 名的主要是跑步和散步(41.9%)、健身操(18.2)、體育舞蹈(9.2%),這與四個區域分別排名的結果趨於一致,說明山西省社群居民參與體育運動專案沒有區域差異性。從專案的選擇可以看出,這 3 類運動專案對體育場地、設施要求並不高,不同程度反映出居民選擇體育運動專案的低成本。

  2.2.2 每週鍛鍊頻率、時間、強度 關於頻率的調查中(表3),44.6%的人可以做到“每週鍛鍊(含)3 次以上”,晉北人數比例高於其他地區,該區域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持續性,堅持性最好;晉東南地區不穩定體育鍛煉群體所佔人數比例都高於其他地區,不同程度反映出晉東南地區居民間斷性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是最多的;以太原市為中心的晉中地區不參加體育鍛煉的比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差異明顯。每次鍛鍊時間 30min 以上,每次鍛鍊強度達到中等強度以上,是判定體育人口的另外兩個標準。對鍛鍊時間的調查(表 4),達到 30min 以上的佔總調查人數的 37.6%,鍛鍊時間<30min>晉南>晉北>晉東南。本次調查中,強度和頻率的統計情況要明顯好於鍛鍊時間,“強度”選項沒有具體的數值體現,受試者不理解什麼是中等強度,這可能會對受試者在判斷時產生一定的影響;鍛鍊頻率也較為集中出現在“每週 3 次以上”(44.6%),比山西省體育局公佈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占全省總人數的 30%”[4]高 14.6%,反映出部分受試者的資料可能不真實,“圖省事或選選項好的”是不是成了選擇的依據,這些都是主觀的推斷,但衡量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效果應是從時間、頻率和強度整體入手,這也是我國判定體育人口的常用標準,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對 3 個指標的研究只看到了資料表明反映出的情況,存在著片面性,應更深入探討三個指標相互影響後的結果,以此來評價體育鍛煉的效果,這也是在後續研究中著重要解決的問題。

  2.2.3 體育活動參與形式與專業體育指導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組織方式比例為,單位組織35.5%,同事或朋友 27.3%,個人 18.2%(表 5)。從各個區域分層來看,晉中地區主要透過單位組織參加體育活動,超出晉北地區 14.3%;晉中地區居民多以單位開展群眾體育活動而參與;透過同事或朋友參加體育活動主要是晉東南和晉南地區,明顯高於其他兩個區域;反而,晉北地區在“家人”和“個人”組織中要優於其他區域。對“體育鍛煉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的調查(表 5),4 個區域表現出沒有差異性,76.5%的居民在體育活動中沒有專業人員進行指導,說明在體育指導這一方面是山西省各個區域都存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2.2.4 居民體育活動的場所 體育場所是開展體育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在對山西省居民的調查中,發現體育場所排在前 3 位的是公園廣場>社群鍛鍊場所>單位場地,3個選項佔據了總數的 68.1%,並且還具備共性--無償使用,對於消費型健身俱樂部,在調查中僅僅佔有 16.1%,晉北、晉中要好於其他兩個區域。以太原市為中心的晉中地區在公園廣場活動場所的比例低於其他 3 個地區,但在社群鍛鍊場所比例又高於其他 3 個,側面反映出晉中地區居民體育活動場所以社群為基點展開。利用單位場地開展體育活動最多的是晉南地區,超出晉北地區 10.8%.

  2.2.5 體育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 從月收入(表 7)的統計情況來看,晉中、晉北、晉東南、晉南存在差異,高收入以上(36.6%)、中高收入(27.2)、中等收入(23.7%)分佈在晉中、晉南、晉北地區,晉中地區在中高收入群體中佔有絕對優勢。體育消費水平以年為單位進行統計(表 8),集中在 101-400 元和 401-700 元兩個區域,共佔總數的55.6%,晉北、晉南地區在“100-400 元”明顯超出其他兩個區域,說明體育消費水平較低;晉中地區在中高體育消費水平中都明顯超出北部、南部和東南部,這與居民每月收入表現出的特徵相一致,說明以太原市為中心的晉中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要高於其他地區。山西省居民體育消費結構以購買體育運動服裝鞋帽和體育器材表現尤為突出,為 46.4%和 44.7%,主要都為實物消費,服裝鞋帽作為主要消費的晉北地區超出晉中地區20%,體育器材方面的消費晉南地區高於其他區域;除此之外的各項消費結構調查,晉中地區的佔有率都要高於其他地區,這與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統計結果趨於一致。

  2.3 體育行為效益的比較分析

  行為效益對於行為主體能否持續自覺地參與體育行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3].對行為效益的評價主要從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後自我健康評價和體育生活滿意度兩個方面去分析。據表 9,居民自我健康評價持“比較滿意”和“滿意”的比例居多,分別是 32.5%和 32.2%;從區域層次來看,晉北地區自我評價較高,晉中地區評價較低。在對體育生活滿意度的統計中,不難發現,與自我健康評價總體趨勢一致,持“滿意”以上態度的比例佔到 71.6%,說明居民對體育生活的滿意度較高。

  3 居民體育生活方式差異的分析與討論

  3.1 居民收入水平

  本研究中,透過表 7 可以發現,山西省居民收入呈“兩頭小,中間高”特徵,2001-3000 元/月佔 18.8%,3001-4000元/月佔 20.0%,1501-2000 元/月佔 19.1%.居民收入水平是保證居民進行體育消費的保障,收入水平的高低會不同程度地限制體育消費水平。晉中地區居民收入水平較好,居民收入水平中高收入佔到半數以上,從體育消費 6 個水平統計來看,各個階段的消費水平在同一個水平中要好於其他區域,可以說明,調查中居民體育消費水平的差異受到收入水平的直接影響。

  鍛鍊時間、頻率和強度是體育鍛煉行為表現的主要特徵,也是居民體育鍛煉效果的直接表現。從結果來看,3 個判定標準,晉北地區要好於其他 3 個區域,運動後自我評價也是最好的,但晉北地區中低收入在調查物件中佔到65.3%,說明收入高低並不能直接決定居民體育鍛煉的效果,收入高低更多的是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相反,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中高收入的群體可能會迫於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中斷體育鍛煉,忽視自我健康,這恰恰與“收入較高的晉中地區在不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和運動後自我評價低”的統計結果趨於一致。

  3.2 居民文化水平

  居民體育參與程度與其文化水平有一定關係,可以影響居民的體育價值觀念、動機、體育鍛煉行為。對樣本的調查中(表 10),居民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大專、本科、高中以下,中高學歷晉中、晉南地區較多。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對受到體育教育、終身體育思想的影響也就相對提高,對體育本質屬性的認識往往會更加深入、更為透徹,往往體現在參與體育活動動機不單單是健身、娛樂功能,更能認識到體育的保健、社交、心理除錯等功能。晉中、晉南地區在參與體育活動動機的調查中,對於體育的延伸功能比其他兩個區域分佈更為均勻,可以側面反映出居民體育參與動機的差異性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文化水平越高對體育認識的價值觀影響也就越大。體育鍛煉行為也會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晉東南地區體現出“鍛鍊頻率不定期,鍛鍊時間不足 30min、鍛鍊強度小”佔比例最大,這與晉東南地區中低文化水平(72.5%)佔有率最高表現出一致性,這部分人群是體育人口發展的重要物件,他們並不是不參與體育活動,只是由於文化知識水平有限,對於體育活動的認識有一定的侷限性,雖然也參與體育鍛煉,但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對於這部分人群,應該加強體育宣傳教育,普及體育知識。

  4 結論與建議

  (1)在區域分層下,山西省居民在體育參與動機、每週體育鍛煉時間、頻率、強度、活動場所、消費水平等方面表現出地域差異性。從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行為特徵來看,晉北地區在鍛鍊時間、頻率好於其他區域,晉中地區鍛鍊強度優於其他區域;以太原為中心的晉中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結構要高於其他區域。從行為主體來看,晉南地區健身、休閒娛樂作為參與動機的情況要明顯超出其他區域,晉中、晉南地區體育的延伸功能體現分佈要好於其他區域;從行為效益的評價,不同區域均表現出較高的認可程度。

  (2)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特徵主要表現在:體育動機以健身、娛樂為主;鍛鍊時間、頻率和強度的所佔人數的比例均沒有超過半數;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以單位組織,與朋友或同事為主,以公園場地、社群和單位場所為主要體育活動場所,體育專案的選擇集中在跑步散步、健身操和體育舞蹈,中低體育消費水平居多,以實物性消費為主,不同層面體現出山西省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低成本性。

  (3)基於對山西省不同區域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調研基礎,為更好的開展社會體育活動,應普及體育健康知識,採用多種途徑宣傳體育與健康的促進關係;繼續發揮體育健身、娛樂的基礎功能,同時加強居民對體育功能的延伸利用,如社交、心理調節、保健等功能,充分發揮體育功能利益最大化;樹立終身體育觀念,延長體育運動壽命,保證參與體育鍛煉的質量與數量;充分利用物力資源、學會享受體育生活帶來的樂趣,提高生活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苗大培。論體育生活方式[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3):6~8.

  [2] 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7.

  [3] 李文川,肖煥禹。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範疇結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3):34~36.

  [4] 山西省體育局。山西省體育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Z]. 2012.

  [5] 杜熙茹。社會轉型期女性體育生活方式的休閒特徵與發展趨勢[J].體育學刊,2010,17(3):33~35.

  [6] 江崇明。2007 年城鄉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現狀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3):10~19.

  [7] 徐元玉。城鄉社群居民參與傳統體育專案鍛鍊的社會調查與推進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2):110~112.

  [8] 張克忠。和諧社會視域下武漢市社群居民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特徵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2,31(6):737~739.

  [9] 張美玲。豫北地區農民體育生活方式現狀調查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75~7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