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學的發展過程的論文
聲學的發展過程的論文
聲學又是當前物理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聲學日益密切地同聲多種領域的現代科學技術緊密聯絡,形成眾多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從最早形成的建築聲學、電聲學直到目前仍在“定型”的“分子—量子聲學”、“等離子體聲學”和“地聲學”等等,目前已超過20個,並且還有新的分支在不斷產生。其中不僅涉及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幾乎所有主要的基礎自然科學,還在相當程度上涉及若干人文科學。這種廣泛性在物理學的其它學科中,甚至在整個自然科學中也是不多見的。
在發展初期,聲學原是為聽覺服務的。理論上,聲學研究聲的產生、傳播和接收;應用上,聲學研究如何獲得悅耳的音響效果,如何避免妨礙健康和影響工作的噪聲,如何提高樂器和電聲儀器的音質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聲波的很多特性和作用,有的對聽覺有影響,有的雖然對聽覺並無影響,但對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卻很重要,例如,利用聲的傳播特性來研究媒質的微觀結構,利用聲的作用來促進化學反應等等。因此,在近代聲學中,一方面為聽覺服務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開展了許多有關物理、化學、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聲的概念不再侷限在聽覺範圍以內,聲振動和聲波有更廣泛的含義,幾乎就是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同義詞了。
自然界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到複雜的生命運動,從工程技術到醫學、生物學,從衣食住行到語言、音樂、藝術,都是現代聲學研究和應用的領域。
聲學的分支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從頻率上看,最早被人認識的自然是人耳能聽到的`“可聽聲”,即頻率在20Hz~20000Hz的聲波,它們涉及語言、音樂、房間音質、噪聲等,分別對應於語言聲學、音樂聲學、房間聲學以及噪聲控制;另外還涉及人的聽覺和生物發聲,對應有生理聲學、心理聲學和生物聲學;還有人耳聽不到的聲音,一是頻率高於可聽聲上限的,即頻率超過20000Hz的聲音,有“超聲學”,頻率超過500MHz的超聲稱為“特超聲”,其對應的波長約為10-8m量級,已可與分子大小相比擬,因而對應的“特超聲學”也稱為“微波聲學”或“分子聲學”。
超聲的頻率還可以高1014Hz。二是頻率低於可聽聲下限的,即是頻率低於20Hz的聲音,對應有“次聲學”,隨著次聲頻率的繼續下降,次聲波將從一般聲波變為“聲重力波”,這時必須考慮重力場的作用;頻率繼續下降以至變為“內重力波”,這時的波將完全由重力支配。次聲的頻率還可以低至10-4Hz。需要說明的是,從聲波的特性和作用來看,所謂20Hz和20000Hz並不是明確的分界線。例如頻率較高的可聽聲波,已具有超聲波的某些特性和作用,因此在超聲技術的研究領域內,也常包括高頻可聽聲波的特性和作用的研究。
從振幅上看,有振幅足夠小的一般聲學,也可稱為“線性(化)聲學”,有大振幅的“非線性聲學”。
從傳聲的媒質上看,有以空氣為媒質的“空氣聲學”;還有“大氣聲學”,它與空氣聲學不同的是,它主要研究大範圍內開闊大氣中的聲現象;有以海水和地殼為媒質的“水聲學”和“地聲學”;在物質第四態的等離子體中,同樣存在聲現象,為此,一門尚未成型的新分支“等離子體聲學”正應運而生。
從聲與其它運動形式的關係來看,還有“電聲學”等等。
聲學的分支雖然很多,但它們都是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這是它們的共性。只不過是與不同的領域相結合,研究不同的頻率、不同的強度、不同的媒質,適用於不同的範圍,這就是它們的特殊性。
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 最主要的: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聲音是由(振動)產生
聲音具有能量。
超聲波速度測定器就是根據多普勒效應原理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