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評優課教學設計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評優課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評優課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根據全球風帶的分佈,能初步分析說明洋流的形成及分佈規律,理解其形成因素;

  2.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以及在圖上觀察、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全球風帶的分佈,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模式圖;

  2.根據導學案中給出的學法指導,分析、歸納出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地理思維;

  2.培養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理念和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難點:利用“全球風帶與洋流分佈圖”,分析世界洋流分佈規律。

  【教學方法】

  運用探究式導學案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讀圖、繪圖能力訓練貫穿始終。

  【教學過程】

  匯入:觀看世界洋流模擬演示動畫,引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的學習。

  【活動一】洋流分佈規律的基本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聯絡地轉偏向力推斷風海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之間的關係,學生在導學案上畫圖練習。

  2.假設地球表面全是海洋的理想狀況下,聯絡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推斷全球洋流理想模式,並在導學案上畫圖,理解風海流的.形成與分佈。

  3.在2的基礎上加入陸地,觀察保留下來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環流,對南半球中高緯度洋流分佈特徵形成初步認識。

  在實際海陸分佈圖中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佈,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難透過模擬演示實驗加以引導,引出補償流的形成,使學生理解海陸分佈是洋流形成和分佈的又一重要因素。學生在導學案上繪製洋流分佈。

  4.教師展示洋流分佈圖,學生對照修改、完善,並觀察洋流分佈圖,概括歸納洋流分佈規律,學生口頭表述,教師引導、糾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組織語言、描述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能力。

  5.觀察洋流分佈圖,區別寒流和暖流。引導學生比較大洋東、西岸的洋流在流向和水溫變化方面的差異,學會寒、暖流的判斷方法。

  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髮現南北半球西風漂流性質的差異,嘗試探究原因。

  6.列表小結洋流分佈規律,及時鞏固學習成果。到此完成本節課最低層次教學要求。

  7.繼續觀察世界洋流分佈圖,發現上述規律沒有包含的海區。

  探究洋流的特殊分佈區——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的形成與分佈。聯絡南亞季風環流圖,教師引導講解,學生觀察總結出北印度洋“夏順冬逆”的洋流規律。並補充填寫洋流分佈規律表格。此內容為本節難點知識,屬較高層次的要求。

  8.結合地圖引導學生認識主要的洋流,瞭解各洋流的名稱。

  到此,比較完整的歸納出了基本覆蓋世界大洋的洋流分佈規律(北冰洋除外,兩極地區由於人類活動少,在中學階段不做討論)。根據對課標要求的進一步解讀,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知識的運用和綜合分析能力,設計教材中沒有明確要求的探究活動,將課堂學習向縱深方向推進。

  【活動二】洋流分佈規律的拓展探究

  1.關注洋流的個性差異

  仔細觀察世界洋流分佈圖,比較下列洋流勢力的強弱,嘗試分析其影響因素。

  ①“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暖流”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引導學生觀察海陸分佈和陸地輪廓,中美地峽對赤道暖流的阻擋作用強於馬來群島,南美大陸輪廓將南赤道暖流分為兩支,其中一支導向北半球,增強了墨西哥灣流的勢力。歐洲西部的陸地輪廓將北大西洋暖流導向高緯度,而阿拉斯加地區的陸地輪廓阻擋了北太平洋暖流的北上。

  ②“秘魯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與“本格拉寒流”

  南美大陸南段緯度較高,對西風漂流阻擋較多,導向低緯度增加了秘魯寒流的勢力,使其強於西澳大利亞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2.表層洋流與大洋深處洋流的合作

  運用示意圖說明垂直補償流的形成,展示上升流分佈圖,讓學生觀察總結分佈規律,嘗試分析成因。

  在中低緯度大陸西岸(大洋東岸)信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離岸風的影響下形成離岸流,除水平方向的海水補償外,還有明顯的垂直上升海水補償,深處海水溫度較低,上升的海水為冷海水,表現出寒流的性質。

  【課堂小結】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見下頁)

  【能力訓練】見“導學案”練習題。

  【本節小結思維導圖設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