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鑿井教學設計
堯帝鑿井教學設計
傳說堯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帝王,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活。下面由小編精心整理的堯帝鑿井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篇一:堯帝鑿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認識橫線上的13個生字和田字格中的7個生字。
2.做到準確認讀、理解字形、字義、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帝堯的美好品質。
4.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得到啟示。學會留心觀察生活,思考問題。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堯帝相關資料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得到啟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揭題。
1、學習了《炎帝的傳說》你瞭解到什麼?
2、今天我們又要學習另外一位帝王的傳說《堯帝鑿井》課件投示課題,簡單介紹堯帝。
3、指導審讀課題:讀了這個題目,你相知道什麼?(讓生說出如:堯帝為什麼要鑿井?的一些問題)
教師追問後提出預習要求。
二、教師出示預習提綱,讓學生初讀課文。
(幻燈投影)預習提綱:
1、默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字音。給二類生字標上音節。
2、用 “__”畫出堯帝著急的句子,並設定出自己的問題寫在空白處。
3、堯帝鑿井,鑿出水來嗎?(在這裡設定自己的問題。)
三、教師巡視完後,讓生集體朗讀課文。
1、朗讀課文糾正錯音。
2、指名生讀出堯帝著急的句子,並丟擲自己的`句子讓同學回答。
(教師掌控或追問。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堯帝結合問題認真觀察周圍事物進行思考分析,為百姓找水源的美好品質。)
3、繼續指名學生向同學拋問題。(著重學習第四、五自然段,說說:挖井取水的方法好不好,說說自己的看法。)
投影填充題:他叫來一些百姓,讓他們 螞蟻洞 挖土,挖到 的時候,土 是溼漉漉的了。又挖了一會兒, 挖出水來了。
用“已經”、“果然”練習說話。
四、總結討論:
1、你認為堯帝是個怎樣的人?找相關句子品讀。
課後延伸:
你還知道有關動物給人類幫助與啟示的其他事例嗎?回去找一找資料與同伴說一說。
教後小結:
板書設計:
(天下大旱)↖→ 堯帝 鑿井 → (取水)
↙ ↖
(著急)
連走路都在想辦法 動腦發現水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認讀生字出示詞語卡片,“開火車”遊戲讓學生認讀。
2、回憶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說說自己知道動物給人類幫助與啟示的其他事例。板書:動物 給人類啟示
二、書寫指導,學會生字
1、認讀生字,然後用這些字組詞,並說
2、書寫指導:仔細觀察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邊書寫邊說出筆順,分組書寫,每組選舉代表進行比賽。
3、同組同學討論如何更好記住這些字,派代表小組交流討論互相說說自己的方法。
三、詞語積累、運用
1、認識詞語花籃中的詞
2、讓學生從課文中選擇喜歡的新詞填在詞語花籃中。
3、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詞語說說句子。
四、總結拓展
1、.朗讀全文,說說堯從螞蟻那裡得到怎樣的啟發?
五、課外延伸:
同學們蒐集更好的傳說故事,比一比哪些同學故事好?舉辦“故事會”。
板書設計:
動物 給人類啟示
↓ ↓
如: 螞蟻 鑿井取水
篇二:堯帝鑿井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匯入揭題
1、學習了《炎帝的傳說》你瞭解到什麼?
2、今天我們又要學習另外一位帝王的傳說《堯帝鑿井》讀題,並簡單介紹堯帝。
二、初讀課文
1、 畫出生字新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2、 練讀生字,反覆練讀,糾正錯音,瞭解字義
3、 指導學習詞語,鞏固生字。如:古代、沒有等
三、再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並標出課文一共分為幾個自然段。
重點理解:
1、 讀第二自然段,說說堯帝為什麼事著急,理解堯帝非常著急,連走路都在想辦法,引導學生了解當時國家遇旱災的嚴重情況及堯帝為百姓擔憂的焦急心情。
2、 讀第三自然段,討論:堯帝在路上發現什麼?這時,他在想什麼?(理解:螞蟻不也需要水嗎?這麼旱的天,它還能活下來,那麼它們的洞下一定有水源了,引導學生體會:堯帝結合問題認真觀察周圍事物進行思考分析,為百姓找水源。)
3、 讀第四、五自然段,說說:挖井取水的方法好不好,說說自己的看法
四、總結討論:
1、 你認為堯帝是個怎樣的人?從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和同學說一說
2、 課文的“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
課後延伸:
你還知道有關動物給人類幫助與啟示的其他事例嗎?回去找一找資料與同伴說一說。
教後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匯入
1、 認讀生字
2、 回憶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3、 說說自己知道動物給人類幫助與啟示的其他事例
二、 書寫指導,學會生字
1、 認讀生字,然後用這些字組詞,並說話
2、 書寫指導:仔細觀察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邊書寫邊說出筆順
3、 同學討論文如何更好記住這些字,小組交流討論互相說說自己的方法
4、 學生裝獨立書寫
三、 詞語積累、運用
1、 認識詞語花籃中的詞
2、 讓學生從課文中選擇喜歡的新詞填在詞語花籃中
3、 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詞語說說句子
四、 小結:
教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