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形態的教學設計範文
地球表面的形態的教學設計範文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在大氣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體外殼—地殼。地殼表面不是一個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態多樣,有各種各樣的地貌。在宏觀上,地球表面最顯著的特點是海陸分佈,即有高起的大陸和深淵的海底。
本節內容總體分兩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陸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論高度的大陸漂移說與板塊學說。
教材中選用了6幅插圖,圖5-6揭示了海拔與相對高度的關係;圖5-7陸地地貌示意圖,增強學生對四種地貌的感性認識;圖-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況;圖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輪廓形態,推出大陸漂移的設想;圖5-11表示大陸板塊的劃分、運動。教師在授課時應引導學生關注、運用課本插圖,增進理解。
教法指導
一、授課的思路與方法
1、本節教材在教學中應注意海平面與基準面的區別,板塊運動學說與大陸漂移學說的區別,如有條件,在教學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態”的教學錄影,使學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態,以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程度。
2、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觀察學校附近地貌,獲得充分的感性知識。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例項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兩個概念,初步學會海拔與相對高度的判斷與計算。
2.瞭解陸地地貌的五種基本型別及主要特徵。
(二)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興趣和探索精神及熱愛科學的情操。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陸地地貌的五種基本型別及特徵。
2.教學難點:海拔與相對高度兩個概念的聯絡與區別。
三、教學準備
1.海拔與相對高度的示意掛圖或投影片。
2.“地貌型別”掛圖或投影片。
四、教學過程
新課開始前,先播放“地球表面形態”教學錄影或投影片,如無條件,可用“地形地球儀”替代。然後教師提問,我們在地球表面看到了什麼?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表面積有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有一個固體外殼,稱為地殼。地殼的平均厚度有17千米。地殼有一個很不平坦的表面,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球表面最顯著的特點是有海陸分佈,有陸地和海洋,即高起的大陸和深淵的海底。而且陸地表面和海洋底部的形態多樣,有各種各樣的地貌,如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地球最低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11034米)。那麼,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如何在地圖上表示這種高低起伏的地貌呢?今天我們學習“地球表面的形態”這一節課,共同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海拔和相對高度
教師用投影儀或地理光碟出示“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圖”(課本圖5-6),講授海拔和相對高度這兩個概念。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2.相對高度;表示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教師在講授時應注意:
(1)我國將青島(黃島)附近的黃海海平面作為海拔的基準面。
(2)向學生講明一般地圖上所表示的高度多為海拔高度。
(3)相對高度的計算方法:(a)與(b)的相對高度=(a)的海拔高度-(b)的'海拔高度。
(二)陸地地貌
教師提問:課餘時間我們觀察學校附近地貌,請學生回答學校附近有那些地貌型別。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地球表面有各種各樣的形態,總稱地貌,陸地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類。教師出示五種地貌的示意圖投影片或地理光碟,講解地貌特徵。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也比較大,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
2.丘陵: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
3.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內部相對高度較小,範圍比較大。周圍常有明顯的坡度(高原與平原的區別,主要是高原海拔較高;與山地的區別主要是高原內部地面比較平坦)
5.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周圍是山地或高原,中間是平地或丘陵。
五、板書設計
1、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一)地殼 2、平均厚度17千米。
3、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陸地。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
(二)海拔與 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 2、相對高度;表示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坡度較陡。
2、丘陵: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
(三)陸地地貌 3、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內部相對高度較小,範圍大。
5、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六、習題解析
1.隨堂練習
(1)地球表面有一層 ,它的總表面積約 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 ,小部分是***。
(2)如果你學校所在地的海拔是150米,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的相對高度是 ***米。
(3)將下列地貌型別和地貌特徵用線連線起來
(A)平原 ①地勢起伏,坡度較緩
(B)丘陵 ②寬廣低平,起伏很小
(C)高原 ③峰巒高聳,溝谷幽深
(D)山地 ④海拔高,起伏小
(E)盆地 ⑤四周高,中間低
(4)馬裡亞納海溝為世界最深的海溝,海拔為-11034米,珠穆朗瑪峰為世界最高峰,海拔為8848米,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多少米?
2.課後作業
(5)我國海拔高度的衡量標準是: ( )
(A)東海海平面 (B)黃海海平面
(C)渤海海平面 (D)南海海平面
(6)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差別在於 ( )
(A)相對高度較小 (B)相對高度較大
(C)海拔高低不同 (D)高低起伏不同
(7)海拔高而相對高度小的廣闊地區是 ( )
(A)平原地區 (B)丘陵地區
(C)山地 (D)高原
(8)觀察學校附近的地貌形態,判斷它們屬於哪種型別,簡要描述該地貌型別的主要特徵。
3.參考答案
(1)地殼 5.1億 海洋 陸地 (2)8698米(3)(A) ② (B) ① (C) ④ (D) ③ (E) ⑤(4)19882米 (5)(B) (6)(C) (7)(D) (8)略
4.簡要分析
(2)海拔是表示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表示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學生在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來進行相對高度的計算,其計算方法則為兩地的相對高度是兩個地點海拔的差值。
(4)這道題跟第2題的型別相同,但難度加大。馬裡亞納海溝的海拔應是負數,這是答題的關鍵,千萬不能將“負”號遺漏掉,否則就全錯了;其計算方法:則兩地的相對高度=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馬裡亞納海溝的海拔=8848米-(-11034米)=19882米。
(6)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寬廣平坦,起伏很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內部相對高度較小,範圍比較大。周圍常有明顯的坡度。高原與平原的區別,主要是高原海拔較高;
(8)1)認真觀察學校附近的地貌型別,屬於五類地貌 型別 中的哪一類; 2)根據五種地貌型別的特徵,對學校附近的地貌特徵進行簡要分析。
七、參考資料
地殼 地球層圈的最外層,由岩石組成的固體硬殼。按成分可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花崗岩層,又稱矽鋁層;下層為玄武岩層,又稱矽鎂層。其底界,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5千米,中國青藏高原處厚達70千米,是世界地殼最厚的地方。海底地殼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環太平洋深海溝區域的地殼厚度不足2千米,是世界上地殼最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