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高一物理《彈力》教學設計

  高一物理《彈力》學案

  一、設計思想

  因此將彈力這節課設計成了探究性學習課,採用了“參與──體驗──內化──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由教師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全班同學的討論,自評和互評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透過具體的例項、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能力

  本教學設計特別強調了對實驗的挖掘。透過引入新課時設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教學中的若干個演示實驗的設計,特別是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使學生感悟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創新的意識。

  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獲得探究的成功體驗,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二、教材分析

  《彈力》是高中物理新課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透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例項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

  並透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援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彈力有無的判斷和方向的確定是本節課的重點和能點。

  三、學情分析

  透過前面的對“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學習,學生已經對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在初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也對彈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認識和一定的理念基礎。

  在高中教學中要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對彈力的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學生普遍感到難以把握的問題。為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實驗,透過形象直觀的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突破難點,並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形變和彈性形變,能識別常見的形變。知道任何物體都會發生形變。

  2.知道彈力及彈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彈力的有無及彈力的方向。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生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透過分組“探究彈簧的彈力與形變數之間的關係”的實驗,培養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資料,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簡單器材顯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體會放大法的實驗思想,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

  2.透過學習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發展將知識服務於人類的`願望。

  3.從任何物體都能發生形變入手,培養學生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去認識事物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的科學觀。

  五、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二)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課以探究式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問題法、演示法、啟發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學方法。

  (1)本節課流程設計:實驗引入(產生疑問)→設計實驗→學生探究→分析歸納→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拓展應用(產生新疑問)。

  (2)對探究實驗設計好實驗的內容、步驟和表格,便於學生的探究。

  七、教學準備

  細鋼絲、鋼鋸條、彈簧、橡皮泥、透過橡皮塞插有細玻璃管的橢圓形玻璃瓶、鐳射光源、平面鏡及支架、小車、橡皮筋、氣球等。

  八、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感悟 親歷體驗

  (學生實驗)用細鋼絲繞制的小彈簧,輕輕地拉一拉或壓一壓,感受彈簧被拉伸或壓縮的同時,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思考】這種力是什麼性質的力?它產生的條件是什麼?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又如何呢?讓學生親身感受彈力的存在,從而揭示課題《彈力》。

  (演示實驗)讓學生了解物體的形變。

  (小組討論)上面的這些形變有什麼特點:有的形變可以恢復原狀,有的不可以恢復原狀

  【結論】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不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叫非彈性形變。

  讓學生舉例在日常生活中所發現或觀察到的一些形變,看看哪些是彈性形變哪些是非彈性形變。

  觀看影片,形成印象,物體的形變、由於形變而產生的彈力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很實用,物理就在我身邊,從而調動起其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放大形變 突破難點

  一本書放在桌子上,我們知道書本對桌子有壓力,桌子對書本有支援力。

  【提問】那麼壓力和支援力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會不會也象彈簧一樣由於物體的形變而產生的呢?若有這個形變與彈簧、橡皮條的形變有什麼不一樣?

  【學生猜想】沒有,可能發生了形變,但是由於形變數太小,所以肉眼觀察不出來。我們怎樣來體現微小的形變數。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滲透微觀放大的物理思想方法。設計微小形變實驗,在一個大桌上放兩個平面鏡,用小型鐳射源發射鐳射照射平面鏡M,用力壓桌面,讓一束光依次被兩面鏡子反射,透過反光鏡的放大原理可以使牆上的光點移動很大的距離。

  透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讓學生認識到任何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後都會發生形變的事實。

  【體驗】請幾個學生上臺體驗表演,激發了學生的積極心,信心,進一步體會自然科學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真諦。

  (演示實驗)彈簧在較大的力作用下始終處於拉伸狀態,不能恢復原狀。

  引導得到原因,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是有條件的,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超過一定的限度,即使撤去力的作用,也不會恢復原狀,這種限度叫做彈性限度。從而說明,彈簧秤不能稱量過大的物體的原因。

  【引出概念】我們把這種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像上面我們所熟知的拉力、壓力和支援力就是最常見的幾個彈力。

  (三)分析類比 引出條件

  (對比實驗)被拉長的彈簧使小車右運動,處於原長的彈簧使小車保持靜止,橡皮泥被小車壓縮,放手後小車不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