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擺的秘密》教案

《鐘擺的秘密》教案

  教學目標:

  1、透過研究擺鐘的構造,瞭解擺鐘,發現擺是擺鐘的控制核心。

  2、透過研究擺速與擺線、擺錘之間的關係,認識擺的運動規律——擺臂越短,擺的越快;擺臂越長,擺的越慢;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無關。

  3、能夠對影響擺速有哪些因素作出猜想;能夠根據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驗證;能夠使用控制變數的方法收集資料;能夠透過測量蒐集、記錄資料,並選擇有效的資料作為證據。

  4、懂得人只有認識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掌握鐘擺的運動規律。

  教學難點:學習利用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

  實驗用品超市:

  支架、鉤碼(3個)、線繩、秒錶、直尺、記號筆等。

  實驗內容設計: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講伽利略發現鐘擺的規律的故事引入新課;由課件展示擺鐘及其內部結構,引出鐘擺是擺鐘的運動控制核心。

  2.玩自制擺,練習操作

  老師展示自制的鐘擺,讓學生上臺啟動,教師介紹鐘擺的三要素(擺線、擺錘、擺角)和擺的實驗注意事項;全班一起數一數10秒鐘內擺動的次數。

  學生分組自制鐘擺並測量10秒內擺動的次數,

  3.發現問題,大膽猜想

  教師板書不同小組三次實驗資料,發現同一個擺擺動的快慢一樣,不同小組的不同的擺擺動快慢卻不同,從而提出:“為什麼有的擺擺得快,有的擺擺得慢?”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並做出猜想:可能與鐘擺的擺線長短、擺錘輕重、擺角大小有關。

  4.設計實驗,分組驗證

  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驗證自己的猜想,重點討論如何利用變數控制法進行對比實驗。

  全班交流實驗方案,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對分組實驗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實驗結論: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與擺錘輕重和擺角大小無關。

  6.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探探家的擺鐘走得太快了,怎麼調一調?

  (2)、公園裡,8歲的究究和爸爸分別坐在兩個完全相同的鞦韆上要比賽盪鞦韆,比一比相同時間內誰蕩的次數多。究究說:“我身體輕,肯定比你快!”爸爸說:“我力氣大,肯定贏你!”對他們父子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怎麼能讓究究比爸爸蕩得快?

  (3).課下自制一個1分鐘擺動60次的擺。

  7.分享收穫,整理器材

  讓學生談談各自的收穫,教師順便稱讚同學們經歷了一次偉大的科學探究過程,介紹400多年前伽利略發現鐘擺的規律的故事,介紹後來慧更斯利用伽利略的鐘擺的規律發明了擺鐘,讓學生明白偉大的科學發現總是來源於生活,然後又服務於生活,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勇敢探究,就會有科學的發現和偉大的創造。

  教學方法:

  教法:課件導情、實驗導疑、活動導練;學法:全班參與、分組討論,“提問——猜想——驗證——分析——總結”。

  教學過程:

  第一步,講述伽利略發現鐘擺的秘密的故事引入新課並板書課題。

  第二步,揭開擺鐘的神秘面紗,讓學生髮現問題。我用課件出示擺鐘的內部結構圖,因為同學們四年級學過有關齒輪的相關知識,對齒輪的作用有一定的瞭解,透過仔細觀察,能夠發現因為有了擺的擺動擺鐘的指標才會走,可見擺是擺鐘的控制核心,同學們在頭腦中立刻就會產生“為什麼要用擺來作為時鐘的控制核心”或“為什麼要用擺來控制時鐘的快慢”這樣的問題。發現問題是學生想進一步解決問題,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原動力,激發同學們探求新知的濃厚興趣。

  第三步,認識擺,玩擺。教學中往往有這種情況,當學生已經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慾望,若教師沒有抓住時機而是讓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或問題佔具學生頭腦,就會抹殺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課堂上強調這個“玩”字。教師先來玩,在玩中介紹了擺的構造(擺線、擺錘、擺角),說明了怎樣計擺的次數,接下來讓學生自由玩,從桌上隨意選擇材料,動手組裝,製作成一個擺,小組內先來玩一玩。接下來在玩中學生分組測出10秒時間各自的.擺擺動多少次,老師把同學們的資料板書在黑板上。學生會發現不同小組的擺擺動的次數是不同的,從而提出“為什麼有的擺擺得快,有的擺擺得慢”這個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第四步,針對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為什麼有的擺擺得快,有的擺得慢”,讓學生提出猜想,放手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最後動手實驗來驗證猜想。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突破重難點的教學關鍵。

  我先是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無論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只要敢於猜想就是一件可喜的事情,教師千萬不能用“你猜的對嗎?”這樣的置疑來限制學生的思維。這裡學生會猜擺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擺錘輕重、擺角大小、手對擺的推力等等因素有關,這些猜想都值得肯定,但根據擺的構造這節課就只研究擺的快慢跟擺線長短、擺錘輕重、擺角大小這三個因素的關係。

  接下來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在彙報交流中我有意引導學生明白自己設計的其實就是對比實驗,明白應控制哪一個變數,怎樣控制這個變數,明白哪些條件要保持不變,這樣才能探究出某個因素跟擺速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記錄表,會設計表格的小組,他們對控制變數的這個實驗掌握得會更牢固。這一環節會讓學生明確任何探究活動必須要有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從而逐漸形成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的習慣,並且還要學會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最後各小組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動手實驗,教師強調各組要注意合理分工。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明確分工,因為五年級學生能夠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來進行合理分工,細心的同學來數數,會用秒錶的同學來計時,動作標準的同學來放擺,語言組織能力強的同學來記錄並彙報,充分給學生以信任。在彙報交流各組的實驗結果時,我強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的實驗資料,並給學生留有一定的分析歸納的時間,這是完成這一單元二級目標“能對蒐集到的眾多資料和資料進行分析和整理”的教學環節,所以從時間、空間上給了充分的重視。經過資料整理與分析,學生就會得出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短,擺的越快;擺線越長,擺的越慢。),與擺錘輕重和擺角大小無關。在這一過程中,有的組會因實驗誤差導致無法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這時我適時地讓該組同學反思誤差產生的原因,建議他們重做一次。目的是強調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一些細節,如:計時與放擺的同學動作要一致,手要把擺錘輕輕鬆開等,這樣才能減小誤差,提前教會學生下一步的實驗時應掌握的操作要領和注意事項。

  第五步,應用自己探究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在掌握了擺的運動規律後,我提出一個問題:小明家的擺鐘走得太慢了,怎麼調一調?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解決辦法。第二個問題:公園裡,8歲的究究和爸爸分別坐在兩個完全相同的鞦韆上要比賽盪鞦韆,比一比相同時間內誰蕩的次數多。小明說:“我身體輕,肯定比你快!”爸爸說:“我力氣大,肯定贏你!”對他們父子的觀點你有什麼看法?怎麼能讓小明比爸爸蕩得快?然後我又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讓學生挑戰自我,課下製作一個1分鐘擺動60次的擺。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明白科學來源於生活,科學最終還要服務於生活。

  第六步,課堂結束時大力讚揚學生,激發科學探究慾望,培養科學精神。我讓學生談談各自的收穫,在同學們共同分享成就感的基礎上,動情地說同學們的發現其實就是科學家的發現,400多年前的伽利略也發現了擺的規律,另一個科學家惠更斯在伽利略理論的基礎上發明了擺鐘,用擺作控制核心,使擺走得快慢均勻,走得更精確,同學們其實都具有科學家的潛質。在激發情感的同時,照應開頭,讓學生明白為什麼用擺作為時鐘的控制核心,因為擺的運動有一定的規律(同一個擺的擺動有等時性),它可以讓鍾走得快慢均勻。

  第七步,整理實驗臺。送上老師衷心的祝福:祝同學們幸福快樂!

  板書設計:

  鐘擺的秘密

  快慢

  擺線長短的影響:有關(越長,越慢;越短,越快。)

  擺錘輕重的影響:無關

  擺角大小的影響:無關

  教學反思:

  本堂課我是遵照科學探究活動的步驟設計的:情景引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既獲得知識,有鍛鍊多種能力,同時培養濃厚的學科興趣和情感。但是,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好課永遠是下一節。力求完美,將是我永恆的追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