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反思

《數學中的搭配問題》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P50-51

  目標預設:

  1、經歷對兩種事物搭配的過程,初步發現簡單搭配現象中的規律,能運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抽象、合作、交流等活動中,體會解決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初步的符號感和數學思考。

  3、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透過觀察、操作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教學難點:在具體情境中能表述簡單搭配中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師談話:星期天老師去商店,看到商店的貨架上擺放著兩頂帽子和三個木偶,老師想買一頂帽子和一個木偶,可以怎麼買?(學生回答:帽子和木偶搭配或木偶和帽子搭配)

  師:是的,如果買一頂帽子和一個木偶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數學中的搭配問題(出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知規律

  1、師:一共有多少種搭配?同學們可以在自己的隨練本上畫一畫、選一選、連一連

  2、學生自主操作並要求向同桌說說自己的想法

  (1)、學生動手操作

  (2)、教師巡視

  教師找出典型的例子有正確的、有錯誤的(遺漏的、重複的),或者有圖形的、文字的、字母的……

  (3)、交流比較

  進行交流、評價: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即時板書(遺漏、重複)

  (評講時要求一類事物用同一種符號,兩類事物用兩種符號)

  比較:哪種方法比較好?好在哪裡?

  教師適時板書方法,並讓學生說說怎樣連線,(彩色粉筆連線)

  師:按照一定的順序去連,這樣比較“有序”。(板書)

  追問:有序地連線有什麼好處呢?

  (5)、錯誤的要求訂正。

  3、抽象規律

  師:一共有幾種方法?

  如果出現2×3、3×2這兩道算式與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之間是什麼關係?

  如果沒有,那麼2頂帽子和3個木偶和一共有6種搭配方法之間是什麼關係?

  △再增加一頂帽子,現在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讓學生回答,並追問你是怎樣得到的?)

  △再增加一個木偶,現在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讓學生回答,並追問你是怎樣得到的?)

  4、教師小結(結合例項加以說明)

  三、拓展延伸,鞏固新知

  1、小華在吃早餐時,也碰到了這樣的搭配問題。邊出示黑板,邊說:媽媽為小華準備了以下幾樣點心和幾種飲料:

  點心飲料

  餅乾果汁

  蛋糕

  包子牛奶

  年糕

  如果點心和飲料只能各選一種,早餐有多少種搭配方法?

  允許直接說出種數,也可以再一次藉助連線來幫忙。

  2、小華吃過早餐來到學校,聽說學校今天組織學生去少年宮,請看書上P51第一題,這就是去少年宮的路線圖,你認為有

  幾條路可以走?說說你的想法。

  3、想想做做第三題

  (1)衣服和褲子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2)衣服和裙子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3)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重點說說第三小題,一共有15種穿法你是怎麼想的。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作業

  補充習題:1、2

  完成後集體訂正。

  (挑戰題)李叔叔有一些領帶和一些襯衣,領帶和襯衣一共有12種搭配方法,你知道李叔叔可能有幾條領帶和幾件襯衣嗎?

  教後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數學教學要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具體化,指的是數學教學要在聯絡生活創設情境中,透過操作、活動等具體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現直觀性原則,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但最終要擺脫直觀的外殼,進行抽象,上升到理性思考,體現數學味。本節課我從日常生活中的購物引入課題,搭配的方法和搭配的種類都是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尋求解決的策略。沒有讓學生機械照搬老師的方法進行練習,在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練習中慢慢地終於學會本節課的內容。學生是在探索、比較、判斷中感悟、理解搭配中隱藏著的乘法規律,這裡既有模仿性學習,更是主動性學習。這樣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學生逐步從直觀走向抽象,輕鬆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