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景文》和《山行》兩首古詩的教學反思
《贈劉景文》和《山行》兩首古詩的教學反思
這個題目雖然和教學反思關係不大,但是老師對教材的理解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寫一寫也是對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爭鳴。
《贈劉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蘇軾。這首詩是明顯的“借景抒情”詩,透過對深秋景色的描寫抒發對朋友的美好祝願。最後一句“正是橙黃橘綠時”很能讓人聯想到是在祝願朋友能夠事業有成,碩果累累。情景結合的巧妙,正是體現了蘇軾的功底,而這種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對蘇軾好用比喻手法也有專門的評述。
但是,從現在人們用詩句相互贈言的習慣上來看,這句“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並沒有流傳開來,人們到是喜歡用“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這句詩當初並不是當作贈言的)。在我看來,蘇軾的這句詩的情感太過直白,缺少詩的玩味。另外,有比較多的限制:必須和時間(深秋)場景(果實豐收)聯絡起來,因此日常使用的頻率並不高,限制了它的流傳。所以這首詩,雖稱佳作,卻成不了蘇軾詩中的頂峰。
這首詩能成佳作,和第一聯的出色有很大關係。這一句描寫深秋殘景的句子,卻是抑揚交融,情理兼備。雖是敗荷殘菊,但是依然透露著來年再現盛景的生機。“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這一聯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開來理解。對待敗荷殘菊蘇軾是既有可惜又有對來年的嚮往。這種情感的處理相當理智,不失含蓄,讓人讀後留下深刻印象。
從整首詩來看,在情感的處理上就略顯虎頭蛇尾,後一句破壞了前一句所營造的氛圍,前句的抑到後句的`揚讓人感到突兀。
晚唐詩人杜牧的《山行》,從字面上看,用字簡單,並不生僻,但是蘊情深刻,是杜牧詩中的較為獨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動的時間在晚唐,少年的報國之志卻被現實無情地打壓。因此,杜牧詩風成熟之作多有時代的“憂傷”,譬如“欲斷魂”的失落、“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哀嘆。然而這首《山行》卻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脫俗。詩人看到那一林的楓葉雖經冰霜卻依舊紅於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壯志。平易近人的詩句中飽含了自己滿腔的熱情。
這首詩貴在全詩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過程。如果把詩句拆分成一句一句來理解解釋,你會覺得索然無味。
《贈劉景文》和《山行》雖然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兩首詩比較一下卻是可以對宋詩和唐詩的某些特點有一定的瞭解。宋詩偏重“理”,詩中往往要說一個道理,蘇軾詩中的如“橫看成嶺側成峰”等;唐詩則偏重“情”,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詩注重對仗工整,因此詩中常有妙對佳聯,如《贈劉景文》中的第一聯;唐詩雖有對仗要求卻更注重全詩情感的描寫,如《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