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訓民正音的歷史介紹

朝鮮訓民正音的歷史介紹

  《訓民正音》對於進一步豐富、發展朝鮮民族文化和語言有重要意義。訓民正音構字原理與字型獨特,字母筆劃簡潔,拼讀簡便靈活,能夠標記朝鮮語的一切發音,也可以比較自如地表現出任何一種語言。它的創制成功是朝鮮歷史上的劃時代大事。

  訓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誰、具體在什麼時間創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韓國指定為國寶第70號,1997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訓民正音為一拼音文字。1443年李氏朝鮮世宗李祹命學者鄭麟趾等創制。又稱諺文,今多稱韓文。原有28字,其中子音字母17個,母音字母11個。

  訓民正音是韓語所使用的'字母,為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所創造(實際上則是由大王指派的文人班創造的),於1446年10月發表。古時的訓民正音有二十八個字母;而現代朝鮮語有一共有二十四個字母,十四個為子音(聲母)字母和十個為母音(韻母)字母。朝鮮語的語音結構比歐語簡單,每個訓民正音代表一個音節,每音節最多有四個音素;而每字的結構最多由五個字母來組成,拼成方塊字的模樣,以便於與漢字同時使用。

  該文字發明當初被稱為諺文,諺的原意為俗語,相對於漢語而言,朝鮮語被稱為諺或諺語。因此諺文一詞則有表記俗語(朝鮮語)的文字的意思。後來諺文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直到近代的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半島古代使用漢字表記,文言分離。古代唯士大夫可習漢文,於此平民多文盲。相傳三國末年薛聰藉漢字音義標註朝鮮文字,創吏讀,此外尚有鄉札、口訣等以漢字表記朝鮮語的方法,但這些由於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漢文。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深感漢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語音之文字,故特設諺文局,召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學者,在研究朝鮮語音和漢語音韻的基礎上,以方塊字組合,一音節佔一字,創立表音文字。這個名稱中為韓語固有詞大的意思,為韓語固有詞字的意思,意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

  公元15世紀之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漢字為書寫文字。但朝鮮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多為文盲。朝鮮王朝第四代大王世宗大王以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為由命令鄭麟趾、申叔舟、崔恆、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於音律學的研究。1443年朝鮮公佈了創制的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新文字發明後,世宗國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並責令用訓民正音創作《龍飛御天歌》。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並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

  不過,訓民正音的推行受到朝鮮貴族和文人的抵制,因為他們認為捨棄漢字就等於捨棄中華文明而成為夷狄之邦。崔萬里曾說:自古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由於朝鮮貴族和文人的抵制,諺文直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