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留客》張旭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山中留客》張旭唐詩註釋翻譯賞析

  作品原文

  山中留客⑴

  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⑵,莫為輕陰便擬歸⑶。

  縱使晴明無雨色⑷,入雲深處亦沾衣⑸。

  作品註釋

  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暉:春光。

  ⑶莫:不要。輕陰:陰雲。便擬歸:就打算回去。

  ⑷縱使:縱然,即使。

  ⑸雲:指霧氣、煙靄。

  作品譯文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氣象萬千。何必初見陰雲,就要匆匆回家?就算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走入雲山深處,也會沾溼衣裳。

  作品鑑賞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

  首句“山光物態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鬥豔,呈現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全詩正面描寫山景只有這一句詩。因為只有一句,所以詩人就不去描繪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從整體入手,著力表現春山的整個面貌,從永珍更新的氣象中,渲染出滿目生機、引人入勝的意境。因為只有把這一句寫得很濃,而且先聲奪人,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留”才有意義,客人所擔心的問題才顯得無足輕重。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遊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遊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並非不戀山景的心靈資訊。次句與首句緊密相關。由於第一句蘊含豐富,很有分量,第二句雖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卻顯得順流而下,毫不費力。

  最後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採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溼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了一個晴天遊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雲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濛濛,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溼的。這也就是說,雨天遊山,要“沾衣”;晴天遊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遊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遊山的一大樂趣,那麼,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兩句不只是消極地解除客人的疑慮,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積極地去誘導、去點燃客人心中要欣賞春山美景的火種。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還表現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複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於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遊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作品點評

  一、唐汝詢:響調未嘗不佳。(《唐詩解》)二、譚元春:極有趣諳練語。(《唐詩歸》)三、黃生:“入雲深處亦沾衣”,非熟識遊趣者不能道。(《唐詩摘鈔》)四、焦袁熹:“縱使晴明無雨色”,不工死句。(《此木軒論詩彙編》)五、吳煊、胡棠:巧穩可誦(“縱使晴明”句下)。《唐賢三昧集箋註》六、王士禛:清詞妙意,令人低徊不止。(《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七、劉宏煦:恐客未諳山中事,誤認將雨也。“留”字意雅甚。身在雲中,不見雲也,溼氣濛濛而已,結語信然。(《唐詩真趣編》)八、俞陛雲:凡遊名山,每遇雲起,咫尺外不辨途徑,襟袖盡溼,知此詩寫山景甚確。(《詩境淺說續編》)九、劉永濟:此詩末句,最能寫出深山雲霧溟濛景色。(《唐人絕句精華》)

  作者簡介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性好酒,據《舊唐書》的記載,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時稱張顛。實也說明他對藝術愛好熱狂度,被後世尊稱為“草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