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連萬家評課稿範文

通訊連萬家評課稿範文

  《課程標準》要求:品德與社會學科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大膽改革課堂教學,營造開放式氛圍。實施開放式教學,就要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課堂侷限,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今天廖老師的這節課讓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

  從廖老師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現代社會通訊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連。在教學中廖老師從通訊的種類入手,讓學生了解各種通訊方式的特點。再讓學生聯絡生活學會選擇最適合的通訊方式。最後透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通訊。在教學中廖老師語言親切自然,教態大方得體,展現了極高的教學素質,師生關係融洽,課堂氛圍和諧,從而圓滿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廖老師這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上有三個亮點。

  一、開課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強調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教學的內容要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生活。

  拜年是我們傳統的文化習俗,也是孩子們在春節期間經歷過的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拜年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廖老師將拜年的方式作為開課的引入,一下子就將孩子拉進了生活。從開課就讓孩子真切的感受到,哦!原來通訊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平時做的很多事都和通訊有關。讓文字與學生的距離更近了,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激發起來,為完成後面的教學打好了良好的基礎。

  二、創造性地解讀教材,成功突破了教學難點。

  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通訊方式多種多樣,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什麼樣的.通訊方式,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一個難點。

  在教學中廖老師深入淺出,透過學生學習文字瞭解郵寄程式和通訊分類。然後透過學生自主活動“給通訊方式分家”,讓學生清楚地辨析了各種通訊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給通訊的分類只提到了“看得見的信使”和“看不見的信使”。而廖老師結合行業分類又將它們歸納為郵政和電信兩種。個人感覺讓孩子這樣認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讓孩子分清郵政和電信的業務範圍,對孩子的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由此可以看出廖老師在設計教學中依託了教材,更能根據社會發展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孩子的實際生活提供了幫助。

  三、走進日常生活,有效運用資源,演繹課堂精彩。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強的課程,然而在品德教材中卻只選取了兒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幾張圖片和幾句文字說明等“範例”簡單呈現,因此資料的整合運用這一教學環節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課堂上廖老師尊重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大膽開發、利用了課程資源。

  最值得肯定的是善用生活資源,學生是課程資源的主體,因此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應關注學生生活,“生活及即課堂”,廖老師從學生的資源入手,透過現場對講機連線感受通訊的方便和快捷;透過真實的故事,讓學生觀看影片,感受通訊在危急時刻給人類帶來的幫助;透過真實模擬,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煩惱。演繹了一幕幕精彩的課堂瞬間。

  貼近學生生活、幫助學生生活的理念貫穿在整課堂教學之中。這些都是我們《品德與社會》課程所倡導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相信廖老師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中體現的新的理念、方法一定會給我今後平時的教學帶來幫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