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農村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論文
貧困縣農村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論文
[論文摘要]文章從開展對標活動,創新管理激勵機制,挖掘自身潛力;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促進學校間教學質量的均衡;推行教育革命,引進優秀教師等幾個方面闡述瞭如何解決貧困縣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師生“薄弱意識”、人才嚴重“缺失”等問題,以期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論文關鍵詞]貧困縣農村教師教師發展
貧困縣是一個相對意義的概念,主要是指人均年收入在千元以下,以老少邊窮為核心的農村地區,這些地區社會成員生活水平低下、發展機會匱乏、發展能力不足。這些地區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等方面,仍然面臨著很大困難,集中表現為發達縣級市與貧困縣之間義務教育不均衡的問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重要因素就是師資質量的欠缺,所以,本文僅就貧困縣教師的發展問題提出幾點看法。
一、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薄弱意識”的困擾。貧困縣的一些學校,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其在各方面相對薄弱,如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差、學生生源差,使學校的所有主體在社會處境和學業成績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這種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累積形成的薄弱意識,在不斷比較中而逐漸成為內化的意識,成為學校師生自我意識消沉的根源,也成為學校現實中、心理上的沉重包袱。因薄弱學校而帶來的自我貶低,使得薄弱學校的師生看不到出路和希望,侵蝕了他們的.自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念,把希望寄託於外部世界,寄託於外在力量的介入。
2.人才的嚴重“缺失”。我國農村教育最可悲的是將其功能定位“遊離”於農村社會發展之外。個人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對現有鄉村生活進行改造和建設,而是自我抽離出“鄉土社會”,完成“由鄉野到廟堂”的空間轉換,透過“學而優則‘仕’”或“學而優則‘市’”而成為“城裡人”。大量農村學生精英“棄鄉入市”,造成農村社會“人才和資源的空洞化”。這是造成教師隊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現實因素之一。“沒有梧桐樹,引不得金鳳凰”,目前校長和教師隊伍力量相對薄弱,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待遇差;職稱崗位有限,沒有升職機會;沒有住房,或買不起房,年輕教師找物件都困難;工作任務太重,高負荷運轉,致使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寧可留在城市打工,學非所用,也不願意到貧困縣當老師。另外,由於縣級財政有限,缺編現象嚴重,中小學代課老師偏多,工資少,轉正沒有希望,現有人才留不住,更枉談人才的引進。這是造成教師隊伍人才短缺的重要現實因素之一。
3.職業發展的前景“黯淡”。貧困縣學校教師編制過少,不能滿足教學需要;頸椎病、心臟病、婦科病、脂肪肝、癌症發病率較高,缺編的事實也比較普遍;教師學歷相對較低,代課現象嚴重,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年齡過大,知識陳舊,教學方法單一;音體美老師缺乏,教非所學的現象極其突出;沒有或很少有學習和進修的時間和機會,無法進行教育教學思路的拓展和科研;教育領導者辦學理念陳舊、管理能力有限。
二、應採取的對策
1.採取綜合措施以消除薄弱意識,激發學校自身潛力。要想消除薄弱學校的薄弱意識,除了需要提高辦學條件、提高教師待遇等外源帶動之外,最重要的是學校師生要有“革命”精神,挖掘自身潛力,燃起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奮鬥意識,透過自身的努力,促進教學質量的內涵性發展。具體方法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透過對標行動,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工作水平。所謂“對標行動”,就是選擇先進典型作為學習和追趕目標,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實現工作的飛躍。貧困地區的學校透過對標活動有利於學校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拓寬工作思路,少走彎路。貧困學校開展對標活動,選準學趕目標是關鍵,最好選擇客觀條件基本相同或不如自己,但主觀努力、工作業績卻超過自己的學校作為學趕目標,這樣才能學得服氣,趕得有勁,不斷取得新成果。
另一方面,透過各種激勵機制或教研活動,營造積極的工作學習氛圍。引導教師深化對教育工作意義的認識,逐步培養教師的事業傾向。學校可以透過講座、座談、演講等形式,認識到自己工作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挖掘自身的潛力,激發師生的成就動機,為學校的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透過師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及各種教研活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強化師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信念、意志、能力與水平,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校風,使學校透過苦練內功,形成教育內部均衡發展的良性迴圈。
2.加強對現有教師隊伍的培養,促進學校間教學質量的均衡。調查發現,真正困擾學校的是缺乏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在教師隊伍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方面,義務教育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別、城鄉差別和學校差別。因此,改革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政策推動。全市財政新增教育事業發展經費優先用於農村;組織教師培訓時,增加農村教師參訓人數,培訓內容是學員“點菜”,教師“下廚”,新聘任教師首先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評聘專業技術職稱、評優評先優先考慮農村教師。第二,城市帶動。建立城區學校對口支援農村教育的長效機制,每年選派城區教師到農村支教。建立農村學校教師到主城區學校掛職學習、跟崗培訓制度和省骨幹教師、特級教師巡迴送教下鄉制度。第三,縣域聯動。將義務教育辦學水平較高的縣(市、區)與相對薄弱的貧困縣結成“盟縣”,縣域之間、校際之間實行對口幫扶,聯動發展。第四,資訊化促動。實施“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透過“校訊通”“同步課堂”“遠端協同教學”“網路協同教研”等形式實現“校校通”“班班通”,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第五,校長輪崗。從優質校選調校長到薄弱學校當校長。設定以行政部門投入為主的城鄉義務教育校長交流專項基金,以確保城鄉校長持續順利交流,完善校長交流的考核評價與激勵機制,提高交流質量與效益。
3.推行教育革命,引進優秀教師,提高教師質量。一方面,堅持並加強“農村學校教師特崗計劃”,挖掘並留住特崗生中優秀人才。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在特崗教師踏入教師崗位之前,首先要接受為期六週的集中崗前培訓,使他們鞏固所學的教學論知識,培養專業實踐精神,增強管理學生的才能。為保證特崗教師能夠獲得一流的專業培訓和支援,可挑選大學教育學院作為合作培訓機構,採取在校集中模組式學習和課外作業自我學習相結合的教師培養方式。第二,在特崗教師分配到實習學校之後,學校指派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其提供課堂指導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幫助其儘快適應學校環境、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有條件的學校還可配備專家型教師進行診斷性指導,每兩週左右對特崗教師進行督導,幫助其提高教學水平,確保其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狀態和得到各方面的有力支援。第三,為排除特崗教師的後顧之憂,可使表現優秀的教師提前進入正式教師編制;透過提高教師待遇,如透過蓋教師公寓樓解決教師的住房問題等,使他們在完成三年的教學任務後繼續留教。鼓勵特崗教師建立志願教師的校友網路,透過網路的聯絡凝聚更多有志於教育事業的人共同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另一方面,設法吸引免費師範生到貧困縣從教。我國在全國十所重點師範大學招收免費師範生,這是一場教育革命,需要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出臺,以保證優秀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如按照地理位置遠近、教學條件的好壞實行反向分配製度,即越是條件艱苦地區的教師待遇越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保證偏遠地區和條件差的學校教師收入的相對穩定,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抑制優秀教師流入名牌學校,吸引優秀教師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