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讀後感範文
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讀後感範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讀後感1
美國米歇爾·沃爾德羅普著,陳玲譯《複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一書共分為九章,以敘述性的手法闡發了複雜科學的產生、研究過程,將各種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用故事的形式通俗的表現出來,其理論的形成給人以逐步滲透、水到渠成之感。 獲得的收穫:
1、關注複雜系統,重視複雜科學。取消非此即彼、普遍適用某一規律解決所有問題的錯誤思想。“當你受過我這樣的訓練,受過數學、工程學和經濟學的訓練,你也會傾向於把科學自成一種非得是能用定理和數學表現的東西。但只要把視線一移向窗外的生活、移向生物體和自然界,我不知怎麼就會覺得,科學變得無能為力了。”(《複雜》,第24頁)以實踐和客觀存在的需要來尋找方法,而不是想方設法將現實歸到自己的視野中,因為你往往“為一系列或多或少理想化了的問題尋找解題的方案,但卻因此背離了真實世界,把問題限制到你能發現解決辦法的地步。”(《複雜》,第72頁)因此,應擴寬研究視角,綜合運用系統論、混沌理論、協同論、控制論、自組織理論等各種研究方法。
2、打破學科界限,從整體上,以廣泛聯絡的系統的觀點研究自我生成、自我進化、自我調整的事物。“我們無法在任何一個自動催化組織中發現事情的本質,事情的本質存在於這個自動催化組的整體動力上:它的集體行為。”(《複雜》,第167頁)正是各個分立學科在研究範圍、方法上的侷限性,使科學家不斷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複雜科學的理論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推動了它的發展。現實世界要求我們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問題,關注系統內部和各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絡。
3、複雜科學的貢獻在於利用複雜本身的規律:雜亂無序、自生自組的世界總的來說是以一種進化選擇的狀態存在的,這種狀態是各個系統中互相關聯的事物之間不斷作用的複雜過程(簡單的系統也有複雜的行為模式),同時複雜的系統具有將秩序和混沌融入某種特殊的平衡的能力,使整個過程表現出高度的調適性、自我組織性。介入其間的偶然因素時而也會成為相互作用的催化劑,使系統在進化過程中,或處於混沌狀態,或處於秩序之中,“微小的不可測性不會總是很微小。在適當的條件下,最小的不確定性可以發展到令整個系統的前景完全不可預測——或用另一個詞來形容:混沌。”(《複雜》,第80頁)兩種狀態轉變的關鍵是臨界點的突破,我們可以預知總的運動趨勢,但不可能預測其中的某些細節。由於複雜世界中偶然因素造成的不可預測性,現有的一些定律、公式只是科學家透過觀察總結出來解釋現實的工具,它們是否能準確預測事物發展存在一定機率。因此,要想促成一種理想狀態的實現,既要注意與事物聯絡的相關因素,又應重視對臨界點的突破,達到“相變”。
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讀後感2
《複雜——誕生於秩序與混沌邊緣的科學》講述了一群傑出的美國科學家試圖打破傳統主導科學的直線和簡化的思想束縛、闡明非線性和複雜思想的真實性和巨大作用並進而尋求“科學的大整合”的故事,“透過描繪一小群跨學科研究的精英分子的個人史,烘托出一幅極具魅力的複雜系統的影象”(汪丁丁:《面向綜合的時代》)。阿瑟對於報酬遞增率的執著、考夫曼對於自動催化論的研究、荷蘭德對於複雜適應性系統的研究、朗頓對於人工生命的不懈努力等都向我們展示了“科學整合”以及“互相關聯與互相進化”的“複雜思想”。這群“邊緣人”的不可抑止的創新衝動使物理學、經濟學、生物學、化學、天文學、計算機科學甚至哲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在桑塔費研究所進行思想的碰撞與學科的融合,衝擊著傳統的科學及其方法,朝著重建科學傳統的目標邁進。 《複雜》使我們感到科學思想大變革的腳步,桑塔費研究所的“複雜性科學”研究,“正是近百年各學科新思想、新觀念的最集中的體現”(陳禹:《現代科學的前沿——<複雜>和SFI談起》)。它在思想方法上克服了近代科學形而上學的還原論的嚴重傾向,強調“綜合”的方法論,以它帶有方法論性質的深邃思想、 對於真實世界現象的強大的描述力和解釋力重新詮釋了“科學”的內涵。雖然複雜科學還無法準確加以界定,但這種模糊不清是因為它“正在試圖解答一切常規學科範疇無法解答的問題”。這種“模糊不清”的複雜科學的巨大意義就在於它對傳統科學的方法論革新,其對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科學研究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和啟蒙性的.: 首先,《複雜》強調學科的整合,當然這種整合決不是要絕對否認學科的分類(在知識爆炸性增長面前專業化是無法否認的),但這種學科分類決不能“老死不相往來”,而是要儘可能的予以合作或相互借鑑思想尤其是方法問題,以便不斷檢驗和審視本學科。
在《複雜》中,作為經濟學家的阿瑟在自己報酬遞增率等的研究成功,與不斷吸取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等的思想與成果密切相關;考夫曼、荷蘭德、朗頓等所進行的研究無不求助於計算機科學技術。事實上桑塔費研究所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它為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提供了一個交流與對話的平臺,提供了一個相互理解與促進的機會。各種科學之間應當相互傾聽、相互合作,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也應打破絕對分離的狀況,雖然自然科學同社會科學的區別是巨大而顯而易見的,但它們絕非沒有相似之處,它們合作與相互吸收的可能性仍是廣泛存在的。 其次,具體到某一學科的研究,《複雜》認為對於線性和簡化的過於迷信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事物內部的“關聯與進化”才能接近於事物的本來面目。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概念就是一種極其簡化的概念,雖然這是經濟學尋求研究的確定性所邁出的重大步驟而且顯示出巨大分析功能(因為“經濟人”的假定減少了變數,增加了可計算性,而這種可計算性與確定性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但將這種“無限理性”的“經濟人”概念的侷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社會中的生物人並沒有無限的理性,而且其理性的程度也千差萬別,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無知”。
人們的行動依賴於自己有限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對他人行動的認知。因此人們之間的互動關係更能解釋人的行為,也更能解釋社會現象。對於社會科學而言,“簡單”方法與“複雜”方法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個都無法單獨完成解釋和預測的任務。《複雜》雖然指出了線性與簡化方法的缺陷與不足,但並未否認線性與簡化的功能與意義。 再次,《複雜》向我們提供了複雜中的秩序與結構的真實圖景。這種秩序與結構不再純粹是基於自然定理而推演出的邏輯必然,而是給予偶然和隨機以極大的關注;不是預先設計平衡狀態,而是以偶然事件為切入點,尋找最後的平衡。複雜科學就是“要顯示偶然的事件在隨機的程序中怎樣不斷的積累,從而從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其中一個平衡點”。這對社會科學研究意義重大,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決定了社會科學必須對於秩序與結構給予極大的關注,但如何關注卻是個問題。事實上,《複雜》中展現的生命形成、進化中的那種自動自發的秩序與結構來源於事物“自我組織”與“共同演化”的功能,對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起重要作用的“自由市場”經濟與“私法自治”原則也在一定意義上印證了這種功能,即社會本身也具有一種自我組織的功能,這種自我組織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社會的秩序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