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精選7篇)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精選7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1
細節是什麼,可以說我們身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算得上是細節。我是一名幼教工作者,老師的工作是很繁瑣的,只有在工作中關注到細節,我們在幼教這行才能走得更遠。
首先,關注細節,培養孩子良好常規。
新區老師都在行動中:睡前聽故事、輕拿輕放、衣服鞋子的擺放、離開位置塞小椅子等等,我們讓孩子把每件小事細化,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習慣,讓我們工作越來越輕鬆。
第二、關注細節、拉近家園的關係。
孩子們在園活的,免不了一些小摩擦,哪位孩子的臉被同伴劃傷了或咬到了,老師們一定要事先弄清原由,與家長及時溝通,相信會得到家長的諒解,家園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第三、關注細節、可以排除安全隱患。
二號操場的滑梯,孩子們很喜歡玩,一次孩子們四散開來,爬的爬、滑的滑、鑽的鑽,很開心,一旁的王老師就提醒我說:“晃橋下面不要讓孩子去鑽,板子下面全是鐵釘,上面孩子跳,下面的孩子會被釘子傷到頭皮的。”是呀,老師們及時關注到的細節,讓孩子在園安全度過每一天。
關注細節,好處真多,我們不能圖一時之快,而應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2
本書的第四編“環境創設”中,運用了較大的篇幅來講述了環境在幼兒一日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書中各個案例中老師門充分考慮到了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可見的一些資源進行了利用,變成了深受幼兒喜愛的教育素材,效果非常的好。其實,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也是這麼去做的,經常利用身邊的可利用資源進行活動,有時也能根據教學或活動的需要為幼兒創設相應的環境,一以此來促進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皮亞傑的相互作用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識發展是在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在教學實踐中,我也有相同的感受,環境的創設有著對幼兒的教育和促進幼兒發展的價值。所以我透過營造濃郁的龍獅文化藝術氛圍,促進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對龍獅文化所蘊涵的美的感知能力,讓幼兒進一步感知龍獅作品藝術形象,增強對龍獅文化內涵的敏感性。比如在班級內做了一面龍獅的主題牆,讓幼兒隨時觀看自己在舞龍獅活動中的身影,激發學習興趣;平時課間活動時帶領幼兒敲小鼓掌握鼓點節奏;觀看舞龍舞獅的影片,進行相關動作的學習模仿;利用每天的晨間活動帶領幼兒進行舞龍、舞獅,練習隊形變化等等。
不但如此,由於我園處在氣息濃厚的龍獅文化藝術之鄉——雙鳳,不僅能親眼目睹“龍獅館”裡的各種龍獅資源,更能與舞龍舞獅的大師們面對面的交流。每年一度的羊肉美食節上的保留節目舞龍舞獅,更是幼兒親近舞龍舞獅的絕好機會。日常生活,我們也會督促家長帶孩子們去觀看各種節日裡的舞龍舞獅表演。我常常會想起“生活既教育”這句教育名言,是啊,只要我們肯做教育的有心人,又何怕不能將教育工作出色地完成呢?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3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一書中講的第一個細節是:對“你最棒”的質問,文章對“你最棒”這一類語言行為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我在工作中同樣會經常運用類似於“你最棒”的話語,即“你真棒!”,所以,我覺得文中的字字句句彷彿都在“質問”著我,引發了我的思考。
“你最棒”這類表揚語起源於90年代,在幼教改革的潮流中,賞識教育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大家所讚揚的、認可的一種教育手段與方式。於是,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就出現了一片讚揚聲,一個活動中“嗨、嗨,你真棒!”的表揚聲會反覆出現,不管孩子問題回答得是否真的到了值得這樣誇獎的程度,都會發動全體幼兒鼓勵一番,表揚就變成了一種程式。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可見表揚鼓勵對一個人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賞識教育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提倡尊重孩子、多鼓勵孩子,表揚就成了集體教學活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我們幼兒教師特別好學、樂學,所以,一次市級公開教學活動後,大家都“批發”到了“嗨、嗨,你真棒!”的話語,隨即,程式化的表揚“遍地開花”。
走過一段路程再回過頭來思考,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如果超過了這個“度”,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陶行知先生說過:“當我們讚美學生如何了不起時,要想想他是否真的了不起,不要忘了,我們該做的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想,這樣的過多的不值得表揚的表揚,失去了賞識教育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會讓孩子們盲目自滿、沾沾自喜。現實生活中好多例子都告訴我們,不適當的表揚會留下後遺症,一直在老師和家人的表揚聲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經不起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常常會有極端的行為。所以,一味表揚如同一味批評同樣不可取。孩子需要表揚,就像小樹需要陽光雨露,孩子也需要批評,就像小樹需要修剪枝葉。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適度運用表揚,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這樣,才能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茁壯成長。
讀《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中“對‘你最棒’的質問”一文後,使我對“你最棒”這類的語言行為有了重新的認識,其實,出現程式化表揚的情況,不是“賞識教育”的錯,而是我們盲目跟從,一味追求,不會把握表揚的度的問題。然而,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以後一律不用這類語言,適度的鼓勵還是需要的,如果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確實是努力了、進步了,值得表揚的我們一定要好好表揚。看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時,要會思考、會把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有效地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自己積極的教育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孩子教育好,培養好。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4
最近,閱讀了陳遷主編的《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感觸彼深。本書圍繞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細節問題展開論述,全書50個細節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從語言運用、非語言行為、教學探索、環境創設、因材施教和處理突發事件這六個不同的`側面來反映當前我國幼兒園教育中需要引起高度關注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語言和行為,每個案例又分為“細節描述”和“細節透視”兩個部分,使讀者能夠從案例的描述與分析中得到某種啟發。
我對書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編環境創設中“書香縈繞的世界”一文。這裡所描述的是杜老師幫助心心小朋友,形成閱讀習慣的方法。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為幼兒創設良好閱讀環境的重要性。
回想工作中,本班幼兒在中班時不喜歡到圖書區閱讀,我就從巧設圖書區,提供良好環境入手,激發幼兒閱讀興趣,使幼兒喜歡閱讀。我的做法:
(一)巧設圖書區,提供良好環境
我在教室的一角創設了《圖書屋》,四邊沒有嗓音影響,書架如房子,綠頂黃牆,一間一間中平放著一本一本彩色圖書,書屋的絢麗多彩,吸引著幼兒。
為孩子投放的圖書貼近他們生活。我們還發動家長,讓孩子帶一本圖書,與同伴分享閱讀,每週更換一本。這些接近孩子生活的圖書投放到圖書區後,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
(二)激發閱讀興趣
1、透過故事引發興趣
每天利用日常生活的時間,聲情並茂地講述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聽時,幼兒一雙雙渴求的目光牢牢地注視著老師,顯得興趣盎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計劃地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耳濡目染,學幼兒就會覺得書是那樣的神奇,慢慢的也會覺得書裡有很多故事在等著他。
2、留下疑問激發興趣
在講故事的時候,有時會設定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幼兒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幼兒的求知慾,激發他們想讀書的活動。
讓幼兒帶著問題看書。圖書投放到圖書區以後,我有意識地給孩子講書,使孩子對書裡的內容有初步的認識。然後再告訴他們,書裡還有老師沒有講的內容,請小朋友自己看。這會給幼兒留下一些懸念,從而激發孩子產生自己要看書的願望。或者在幼兒進入閱讀區前向幼兒提出問題,請幼兒帶著問題看書。看完後請幼兒給大家講一講,教師適當給幼兒鼓勵與表揚,使孩子產生成就感,並知道認真看書會有收穫。
(三)提升閱讀品位
孩子開始喜愛讀書了,但是僅僅憑著他們的興趣,隨意地瀏覽。顯然是收效甚微的。讓幼兒自由閱讀時。教師注意觀察幼兒是否會按順序一頁一頁地翻看,讓幼兒找一找書中講的是誰?講的什麼故事。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5
在《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這本書中的第一編中,作者針對教師的語言運用方面給我們列舉了八個細節,對於我們每一位老師或許都不陌生,這些細節或許曾經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或許正發生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但希望閱讀和思考之後再也不會發生。
一、對“把你送到小班去”的思考
類似在這一細節描述中所提到的鑫鑫這樣的孩子,或許在我們每個班級中都存在,當幼兒違反規則或頑皮淘氣時,很多保教人員就會用“把你送到小班去”這句話來警告幼兒,期望幼兒不再犯錯誤,當幼兒再次犯錯“忍無可忍”時就真的把幼兒送到小班作為一種懲罰。對於老師,可能是因為氣急了做出這樣一種懲罰的選擇,覺得送到小班就清淨了,就可以以此警示其他幼兒了,似乎可以很快地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正如書中所分析的,“把你送到小班去”這句話可以造成幼兒強烈的內心衝突,並可引發幼兒強烈的反感、牴觸乃至怨恨等負面情緒與消極心理。
這樣的一句話說的輕鬆,但卻給幼兒造成了嚴重的不安全感,損害了保教人員在幼兒心目中的形象,而同時也並沒有完全解決幼兒的行為問題,那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何不尋找其他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呢?當幼兒出現搗亂行為時,教師應慎用“行為改變技術”,尤其是不能以他喜歡的活動作為條件來“制止”他的行為,相反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成人忽視他,或在他自己出現良好行為時再讓他玩喜歡的遊戲,慢慢會鞏固、強化他的良好行為。這將比“把你送到小班去”的.懲罰顯得明智而有效。我們給孩子的教育不能採用簡單而粗暴的做法,只要老師耐心加用心地引導,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二、對“正話反說”的思考
正話反說在語言運用中其實是一種強調的作用,是為了增加話語的力度和效果而表達的一種口語形式。對於幼兒來說,他們還不具備反語的認知能力,但是,他們會從老師的表情、語調、手勢、動作中感知到一些消極負面的資訊。如果老師經常把這種語言運用在與幼兒對話中,無疑會對幼兒身心發展造成諸多消極負面的影響。細節七中的王老師隨著調皮軍軍的表現不斷地說出了一些挖苦、諷刺的反語,不但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了整個班級的混亂,給師幼關係造成了緊張的氣氛,可想而知,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多麼的重要。
當遇到幼兒問題行為時,我們需要堅持正面引導的原則,要用幼兒能聽懂的語言表達形式,讓幼兒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裡,到底應該怎麼做,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透過一些鼓勵的、激勵的話語幫助幼兒明確努力的方向,還可以輔助一些動作去提醒幼兒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需要不斷地修養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努力追求一種積極向上、文雅適宜的語言風格,一定不能養成“正話反說”的語言習慣。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6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老子就告訴我們細節決定成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抓好細節,那麼我們的幼兒教育也是如此,只有從細節入手,才能不斷積少成多。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讓幼兒教育在這些簡單、平凡的事情中彰顯獨特的光彩。語言是教師和幼兒溝通的橋樑,也是傳遞知識海洋的鑰匙,蘇霍姆林斯基同樣也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因為教師的語言不僅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所以,教師的語言藝術也應該從細節開始,綻放出語言的魅力。
一、把你送到小班去
“把你送到小班去”這句話,我想每一個幼兒園老師都曾經說話過,這是我們面對調皮搗蛋的孩子時,一種不約而同的做法。但現在想想這句簡單的話語背後似乎藏著些什麼。我們每次總是從教師自身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一句“把你送到小班去”就可以讓調皮的幼兒頓時變得安靜下來,因為他們將不再屬於原來的群體,他們會害怕和恐懼,所以他們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於是,我們反反覆覆地嘗試用這種方法,殊不知這樣會對幼兒的心靈帶來創傷。
同時教師雖然經常說“把你送到小班去“,卻從來沒有實行過,久而久之,在幼兒的心中就成了“狼來了”的故事,幼兒就不再害怕了。就如我們班總有幾個小朋友吃飯的速度太慢,於是我們就對他們說“誰吃得慢,就要去小班吃。”可是幾次下來,小趙就說:“老師,你不要再說了,這都是騙人的,你又沒有把他們送下去過。”看來,在幼兒的心目中,教師已經變成了“放羊的孩子”,所以後來我們不再是說“吃得慢,把誰送到小班去”,而是以鼓勵的方式好,誰吃得快或者有進步,就能夠得到小紅星,這下子幼兒都能加快進餐的速度了,而且在他們的心中老師也不再是“放羊的孩子”,因為老師總會兌現自己的承諾。
二、不容商量的“商量”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是以幼兒為主導地位,所以教師現在不再是命令式地與幼兒交流,而是改成商量的口吻,殊不知這樣的商量已經變了味,因為它是不容商量的“商量”。不過這也不能全然的責怪老師,因為一個老師要面對四十幾個幼兒,不可能根據每一個幼兒的特點去對待他們,所以不得已地採取了統一化的方式。就如吃飯的案例,老師是苦口婆心地告訴幼兒這個多麼的有營養,一定要全部吃光光,可是每一個孩子的飲食特點不同,有些孩子就是食量小,這麼硬讓他吃光反而對身體不好,所以我們後來給孩子盛飯盛菜就有意識地根據幼兒的食量來分配,食量小的就少一些,食量大的就多一些,這樣即使是統一化的吃光光標準,孩子們也能量力而行了。
當然,這種不容商量的“商量”的背後,還是教師的權威的在作怪,所以教師應該嘗試去釋放一些自己的權威,敞開心扉地真切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如果你用一分的`真心去面對孩子們,我想孩子們定會用他們十倍、百倍的真心來回饋我們,因為孩子的心是最純真無邪的。就如有時候我並沒有完全想好這個遊戲該怎麼玩,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和幼兒一起生成,這樣他們不僅玩的樂在其中,也體驗到了自己當“決策者”的快樂。
三、如果你們不聽話
“如果你們不聽話,就……”這也是幼兒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特別是新教師。當面對吵得一鍋粥的幼兒時,新教師往往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讓幼兒安靜下來,於是就想到了這句“至理名言”,可是試了幾次下來,新教師們往往發現,孩子們的安靜只是暫時的,它們一會兒就又吵鬧起來了,反覆幾次下來,累的是新教師,樂的是孩子們,因為他們又快快樂樂地鬧騰了一陣,就像打贏了一場勝仗似的。所以,新教師都非常羨慕、佩服老教師的班級管理能力,往往老教師前面一站,底下的小朋友都鴉雀無聲,正襟危坐著,而新教師一站,孩子們是繼續玩的玩,樂的樂,不管新教師的“歇斯底里”。所以,新教師就尤為需要學習與幼兒溝通交流的藝術,避免使用警告性的語言,只要恰當掌握溝通的藝術,班級管理一定手到擒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我們做一個有心的教師,將點滴的細節凝聚成教育的碩果。
《幼兒園教育的50個細節》教師讀後感7
“細節決定成敗”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這句話對幼兒園的教育尤為重要。教師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話語,傳遞出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意義,對稚嫩而敏感的幼兒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書中的每一個事例都很貼近我們的教學生活,以下就將我的體會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正話”為何總要“反說”
在這個案例中對於幼兒不好的行為,教師想運用過了“正話”反說的方法制止一些幼兒的不好的行為,如:當活動中有幼兒在說話時,王老師說:“還有誰沒有做好?還有誰在那裡說話?”幼兒暫時安靜了一會,又開始說話。當一名幼兒將繪畫作品畫到桌子上,王老師說“你真夠可以啊,都能在桌子上作畫了,行為藝術啊!”
結果不僅沒有達到效果,反而其它的小朋友也學著在桌子上亂畫。在案例中教師說的這些語言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有時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老師也會說出上面的話語。在案例中這些語言明顯是無效的,並沒有達到效果。那為什麼我們還會說呢?在這本書中進行了分析。對於教師而言,一些教師對幼兒說話隨便,很少考慮自己說出的話對幼兒的身心影響。教師的心情處於消極狀態時,會用“正話反說”的形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對於幼兒而言,6歲以下的幼兒,他們理解反語的能力還十分有限,特別是小班中班的幼兒,他們很難理解反語背後的真正含義。
我的感悟:教師在指導幼兒教育行為的時候,應該先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信任幼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要給幼兒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要正話正說。老師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耐心的指導幼兒的行為。
二、你終於做對了
這是一個操作活動的案例,活動中幼兒操作時教師沒有關注指導幼兒,而是忙於給完成的幼兒貼一朵小紅花。當有一個能力弱的幼兒操作空白的時候,教師沒有透過提問進行指導,而是運用表情暗示,讓這個幼兒最終完成操作。最後,老師還說了一句“你終於做對了”。這雖然是一個小細節,在案例的後面卻反映了教師的理念及行為。“你終於做對了”說明老師關注於操作結果。
教師的表情暗示,說明這個老師很重視幼兒的操作結果,而忽視了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是如何與操作材料進行互動的。因此,在最後能力弱的幼兒已經不去想如何透過嘗試來解決操作的問題,而是依賴於教師表情暗示來判斷操作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沒有透過操作得到發展,而在無形中喪失了自己的思考的意識,可能會養成依賴的習慣。在綱要中提到:“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透過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帶動幼兒自主的去參與活動,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對於這個案例中的情況,老師可以給予幼兒犯錯的機會,讓幼兒在反覆操作中真正體會到操作的方法。
我的感悟: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原有水平,允許幼兒犯錯。教師教育觀念要不斷更新,不要只關注於結果,要更多關注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獲得的收穫和得到的發展。教師還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教學語言,儘量用啟發性的語言,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積極主動地完成操作和探索的過程。
教學中的細節無處不在,只要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關注幼兒,相信會有更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