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外交的禮儀

關於外交的禮儀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國際的,是個有趣命題,在外交禮儀和國際禮儀中得到有力證明。

  國與國交往,為了鄭重起見,必須講究禮儀。接待外國客人,不能完全使用本國、本民族的禮儀,必須使用外交禮儀,也就是本國與其他國家接軌的國際禮儀。沒有通用的國際禮儀,世界各國無法交往。但是,只靠國際禮儀,而沒有本國的外交禮儀,也是不行的。現在各國的外交禮儀,在內容、程式上大體一致,即對來訪的外國客人都能行得通,也就是說與所謂國際禮儀接軌。而每個國家的外交禮儀,彼此之間又不完全一樣,都會加入本國的民族禮儀傳統因素,使其具有本國的特點。

  西方歐美國家在近代史上扮演主角,當今國際禮儀受到歐美國家較大影響。當今國際禮儀的很多形式、程式,直接來自歐美國家,如歡迎國家元首鳴放禮炮21響,來自英國、美國;西服上的領帶據說來自法國;親吻禮大約來自義大利,等等。

  國際禮儀中不僅吸納了西方歐美國家禮儀,同時也有其他國家、民族的貢獻。如貴賓到南亞諸國訪問,主人會向客人獻花環,並將其套到客人的脖子上,花香撲鼻、熱烈隆重;訪問俄羅斯和其他屬於斯拉夫民族的國家,主人會讓盛裝美麗的少女向客人獻上新烤制的麵包,外加一小碟鹹鹽,請客人撕一小塊麵包蘸點鹽吃下;訪問阿拉伯國家,主人會向客人獻上馬奶、椰棗。

  由各國優秀的民族禮儀形式匯合而成的國際禮儀,也會影響各國的民族禮儀,也會被各國學習、仿效。因此可以說,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國際的;反之亦然。優秀的禮儀文化,都會不脛而走,造福於人類。

  接軌、選擇、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外交禮儀就與國際上通行的禮儀接了軌,因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不少西方歐美國家的禮儀形式。但是這種吸收,具有明顯的選擇性,決不是照搬照套,決不是一股腦兒拿來為我所用。我們把國際禮儀中的一些成規、慣例,經過選擇、消化,逐漸變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本國禮儀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還有一些國際禮儀,即使在國外很時髦、很流行,卻並未被我們接受。

  如在西方和很多國家流行了多年的親吻禮、吻手禮、曲膝禮等,在我國的對外交往實踐中,很少能看到。又如,歐美人士舉行宴會,其座位排列,習慣於女主人陪同男客人,男主人陪同女客人,其他出席宴會的主方人員,也大體是女陪男、男陪女,而在我國卻不是這樣。為了談話方便,宴請活動以及其他一些有夫婦一起參加的活動,我們基本上採取男陪男、女陪女方式。

  中國外交禮賓,不僅善於學習別國的長處,而且又注意保持本國特色,發揚光大本民族優秀禮儀傳統,並不斷充實到自己的外交禮儀實踐中。20xx年北京奧運會,一系列奧運會之“最”在我國產生了。大型焰火“大腳印”造型、漢字書寫以及方塊字團體操等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大大豐富了中國對外禮儀活動的內涵,也是中國對國際禮儀的一次重要貢獻。

  中國的禮儀文化早已在世界上引起廣泛關注,遍佈世界各個角落的中餐館,不斷地把中餐禮儀文化傳給各國人民。中餐中獨有的“雜碎”,歷史悠久,味道很好,已被收入《牛津大辭典》。另外,像中餐詞語“點心”、“炒鍋”、“炒麵”、“豆腐”等也已深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詞語中。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建立孔子學院,就是對中華禮儀文化的認可。瑞士日內瓦湖畔小鎮格里昂,有一座收費昂貴的貴族禮儀學校,為世界各國貴族年輕女子傳授禮儀知識,其中在其餐桌禮儀中,專門講喝中國蓋碗茶的禮儀。

  中國的服飾禮儀也在影響著世界,外國女士穿中國旗袍已是司空見慣,外國裁縫參照旗袍剪裁女士服裝,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增長,中華民族禮儀文化也必將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向前邁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