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小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論文
新課標下小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論文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計算方法,許多問題有的只需要瞭解大致結果,有的很難算出準確的結果,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重視,在倡導“有用的數學”這一大的教學環境下,估算更是備受青睞。那麼,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能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
《國家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那麼,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貼近生活,感受估算價值
過去,教師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筆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學生缺乏估算意識和估算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比筆算用得更為廣泛。要想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體的情景中改變學生對估算的態度,正確地認識並體驗到估算的實用價值,才能變“不願估算” 為“喜歡估算”。一開始接觸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實用價值的話,學生就會覺得學習估算有什麼用呀,還不如準確計算呢,那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就無從談起。實際上估算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也極為廣泛,關鍵是有沒有細心地發現。
所謂估算,是指在計算、 測量中無法或沒必要進行準確計算和判斷時所採用的大致推測。估算要以培養學生對計算或測量的結果能有概括性、 整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並且要對數學關係和空間形式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能夠提高學生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購物需要的錢,估算一個房間的面積有多大,估計外出旅遊的費用,一個體育場能容納多少名觀眾,2千克雞蛋大約能稱幾個,賽前估計2008年奧運會中國能拿多少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涉及這類有關物體的質量、 數量 、長度等的估算問題。面對上述問題時,沒有必要計算出準確的結果或暫時無法得出準確的結果時,估算不失為“一劑良方”。那麼,如何引導學生去關注這類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呢?首先,教師要有估算意識。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相關教學內容,有步驟地將估算與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聯絡起來,逐步滲透,讓學生不斷加深認識。如在學習“千克的認識”以後,可讓學生嘗試估算日常生活中有關物品的質量 ;學習“米和釐米的認識” 以後,可讓學生嘗試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寬度或厚度;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以後,可讓學生試著估算一把花生大約有多少個……
總之,教師要做啟發學生運用估算的有心人,儘量結合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尋找契機組織學生觀察 、分析;再透過交流估算方法、 技巧等途徑,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感受估算的樂趣,並切身體驗用估算解決問題的實用性和便捷性,凸顯估算應用的價值。
二、結合教學,滲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雖然是一種大概的估計,但並不是憑空猜想的,那種沒有根據的、臆 想亂猜往往與實際結果相差較大,那麼如何進行估算才能更具有合理性和準確性呢?小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的培養和教師的教學關係十分密切,教師教學中要強化估算意識並結合教學內容作好估算方法的示範。而教師的估算方法又著重體現在對各冊教材中的估算題材的挖掘和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滲透上,這種滲透則需要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去。這就需要教師加強估算教學對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數感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良好數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體就是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將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一) 近似估演算法。根據實際情景把兩個數估成整十 、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或範圍。
(二) 規律估演算法。就是運用各種運算規律 、性質判斷運算結果,如判斷9.4×0.18=1.692的結果正確嗎?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一個因數(0除外)乘以一個比1小的數結果肯定比這個數小’的性質,輕鬆地對結果作出推測和驗證,用這種估算的方法就很適合驗算一道題是不是計算正確。
(三) 聯絡實際估演算法。如人數 、租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速度一定比腳踏車速度快等。
(四) 據零求整法。如一張報紙有多少個字,一個操場大約能站多少名學生……例如,我在教學“1000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給學生建立10000的概念,就準備了很多的黃豆,想透過實物加深學生對萬的認識,那10000粒黃豆到底有多少呢?學生乍聽到要數10000這個大數時都會被唬住,但如果這時滲透估算的方法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先數出10袋100粒的黃豆放在一個合適的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裝滿,這就是1000粒。那要數10000粒黃豆這樣數下去該多慢呀?有什麼辦法能很快地看到10000粒黃豆呢?一個孩子回答到:“用這個杯子滿滿地裝上10次倒在一起大約就是10000粒。”他的辦法得到同學們的一致認同,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約10000粒黃豆……在這個實驗中那些黃豆並不是準確的10000粒,也是一種估算,根據單量估算出相應數量,“據零求整”,整個實驗不僅讓學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時在實驗中滲透給學生一種量化估計的方法,便於他們以後進行較大數量的估測。
再如,隨著計量單位的出現,在學過米、 釐米 、克和千克以後,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數學單位概念,同時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填寫恰當單位:黑板長4—— ,課本寬18——,一條大青魚重2——,一輛大卡車載重2——,透過這些練習,加深孩子們對生活經驗的認識,再讓學生估計學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師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學生就會以以前練過的東西為參照來判斷,感覺容易多了。
三、創設情景,增強估算應用意識
學生數學素質的核心是應用數學的能力,其主要體現在用數學的'觀點和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引導學生在課內外能自覺運用數學方法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的資源,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歷,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開展富有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變估算由“可有可無”到“無處不在”,增強他們自覺運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意識。例如,帶學生參觀新的教學樓的教室和準備裝修用的地板磚,讓學生估算要裝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約需要多少塊地板磚?學生有的用手比著量,有的用步子跨著量,有的想出了先估算教室橫著大約能擺幾塊地板磚,豎著大約能擺幾塊地板磚,將橫豎能擺的地板磚的塊數相乘就知道大約需要多少塊地磚了。甚至有些學生還發現了自己家的房子在裝修時有的地方整塊的地板磚擺完了離牆還有一段距離,需要多準備些來填補空缺,所以他建議在實際購買中還要多買幾塊磚來以備填補地面接觸牆處。
在“五一”黃金週放假前,許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遊的計劃,藉此契機,我設計了一個“理財小能手”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出行前先估算出這次旅行大概要花費多少錢,比如說,車費多少、餐費多少、景點門票多少、 紀念品費多少等等,合計大約是多少。旅遊結束後,與你的估算進行比較。這樣,學生既豐富了與數學有關的生活體驗,又增強了他們估算的應用意識。
四、感悟方法,鼓勵策略多樣化
在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利用估算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首先,讓學生掌握預測策略。就是對問題結果的取值範圍進行合理的估計,計算結果如果超出這一估計的取值範圍,說明答案是錯的。當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主動對資訊作出整體把握,並迅速運用直覺思維作出判斷,以指導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達到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其次,讓學生掌握調整策略。在估算中由於運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當運用調整策略,能保證估算結果會更接近準確值;例如286+312,有的學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結果約是600;有的學生則把286估成整百數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結果也會不同。再次,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在交流討論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中,訓練最佳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總之,讓小學生具備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師生一起增強意識,共同努力。在引導學生實踐、分析和總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以拓寬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的思路。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潛移默化的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嚐到估算的甜頭,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