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飲水觀調查報告

中國人飲水觀調查報告

  公眾對健康飲水的認知度究竟如何?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凱迪資料研究中心撰寫的《中國公眾健康飲水藍皮書》在當天釋出,該報告主要針對當下公眾對於健康飲水知識的掌握、行為以及認知態度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研。資料顯示,華南和東北地區的被調查者認為自身飲水習慣最為健康,而西北和華北被調查者則認為飲水習慣最不健康。

  據悉,凱迪資料研究中心透過推送公眾飲水健康調查問卷進行報告撰寫,其中,有效問卷超過10萬份,調查範圍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參與調研的調查者普遍認為,飲水早已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是健康需求。此外,相對於品牌、口感等要素來說,水質成為了國人購買瓶裝水時最看重的因素。

  此次藍皮書專案在去年11月21日舉行啟動釋出會,由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健康飲水專業委員會、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吉林省白山市人民的政府、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人民的政府主辦,恆大農牧集團協辦,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凱迪資料研究中心承辦,並獲得上百家主流媒體的支援。

  飲水已非生理需求

  在日常習慣飲用水的調查中,飲用天然礦泉水的人數比例佔46%,而選擇自來水作為日常飲用水的則佔到調查人數的1/4。在被調查者日均飲水量中,佔比最多的是每天喝4-5杯水的群體,比例達到39.8%,有接近1/4(24.9%)的被調查者每天的飲水量在6-7杯之間(一杯水約250毫升)。

  參與調研的調查者普遍認為,飲水早已不再是生理需求,而是健康需求。問卷資料統計顯示,40.9%的'被調查者選擇將水質作為購買瓶裝水時最看重的因素,這說明目前公眾在飲用水消費方面,已經由完全的價格驅動逐漸轉向以健康為核心關鍵。

  對於公眾而言,對哪些因素會影響飲用水水質的判定,會影響其日常對飲水的態度。對於相關部門而言,瞭解公眾對誘因的主觀認定,能夠在日常飲用水知識普及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根據統計,“各類汙水排放”成為近半數(48.3%)被調查者認定影響飲用水水質的主要誘因,其次則是“水源地的水質”(36.7%),而供水管理和消毒副產品所佔比例不到1/5。

  一瓶礦泉水2-3元接受度最高

  該調查顯示,地區群體間同樣存在觀念的差異。依據傳統的七大區劃分,課題組對比了不同地區被調查者對自身飲水習慣不健康程度的評價差異,結果顯示,華南和東北地區的被調查者認為自身飲水習慣最為健康,而西北和華北地區的被調查者則自認為飲水習慣最不健康。

  對於自身飲水習慣健康與否的看法,會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華北和西北作為傳統上相對缺水的地區,因此被調查者對自身飲水習慣的健康程度評價偏低,而華南和東北地區則反之。這一資料或是受到華南地區恆大冰泉等幾大水生產企業的高速發展的影響。

  目前市場上的天然礦泉水分成不同檔次,不同產品有著各自的定位。大多數被調查者都將天然礦泉水的價格定在了2元和3元。其中44 .5%的被調查認為一瓶天然礦泉水應定價在3元,而39%的被調查者則認為一瓶天然礦泉水應該賣2元(一瓶約500毫升)。儘管公眾普遍認可天然礦泉水,但價格仍是影響其實際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天然礦泉水的售價高於公眾的普遍心理預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