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調查報告

老年痴呆調查報告

  導語:老年痴呆,也被稱為阿爾茨海默病,它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病。接下來小編整理了老年痴呆調查報告,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9月21日是“世界老年痴呆症日”。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痴呆症正大步向我們走來。世界衛生組織釋出資料顯示,每4秒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痴呆症病例。專家估計,我省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60萬,老年痴呆症正成為嚴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

  老年痴呆症,又稱阿爾茨海默病。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5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4.2%,65歲以上為7.2%,80歲以上患病比例高達20%-40%,中國老年痴呆症患者佔世界同類人群的三分之一。越來越龐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體成為公共衛生的一大難點。

  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精神科李海林主任介紹,對於老年痴呆的症狀,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近事記憶的遺忘,但是忽視行為動作和脾氣情緒的改變。老年痴呆患者,最早的症狀可能是記憶障礙,隨後還會出現情緒不穩定,表現為焦慮不安,憂鬱消極,或無動於衷,或勃然大怒,易哭易笑,不能自制。近年來老年痴呆症發病率越來越高,成為繼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癌症之後老年健康的“第四殺手”。現有藥物只能控制、延緩病情惡化,尚無法治癒。患者每月僅治療就需花費千元,導致目前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的不足20%,農村則更少。患者後期往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社會和親人的幫助才能度過餘生。

  失智老人走失之痛,如何緩解?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也稱“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世界老年痴呆症日”。據統計,江蘇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60萬,家庭與社會如何應對失智症人口增加所帶來的考驗,已成為未來發展、衛生及社會政策研討的重大議題。而失智老人屢屢走失,就是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朋友81歲的父親從吳江松陵鎮迎松小區走失,穿藏青色長褲、紅黑相間布拖鞋,腦子有些糊塗……”昨天,記者的朋友圈被大家接力轉發的這則資訊刷屏。

  這樣的“走失之痛”,時不時在朋友圈觸動人心。在公安部門的接警記錄裡,類似報警也不鮮見,僅7月21日到9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指揮中心110報警臺接報60歲以上老人走失警情就達170多起。

  “最近老人走失的警情特別多,幾乎每週都有三五起,其中大部分當事人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南京玄武公安分局新莊警務工作服務站焦衛清警長告訴記者。今年8月10日晚上,警務站接到群眾報警稱,在白馬公園北門路邊有一位老人摔倒,顯得有些神智不清。焦衛清透過警務平臺找到老人的女兒高女士,半個小時後高女士趕到現場,哭著擁抱母親,此前家人已經找了老人四五個小時。

  還有不少老人則沒有這麼幸運,走失多日甚至從此失蹤,其遭遇令人揪心,家屬備感焦慮痛苦。

  不戴手環不去養老院,家人無助

  怎樣防止老人走失?2015年1月13日,江蘇省紅十字會與南京市紅十字會曾聯合向社會免費發放1萬隻預防走失的“紅手環”,那是一種矽膠材質腕帶,家屬可將家庭住址、家人聯絡方式、配帶者病史、血型等重要資訊寫在紙條上存放其中,佩戴者如遇突發情況或走失,有關部門和熱心市民可據此獲得相關資訊,及時聯絡其家人。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防走失手環的推廣使用效果並不理想。臺灣恆安照護集團文山老人服務中心督導金敬軒告訴記者,老人通常並不願意戴防走失手環。鐘山職業技術學院老年事業管理系副主任華夏告訴記者:“在關注失智症群體方面,政府、社會力量都做了一些努力,包括開發防走失手環等智慧裝置、運用GPS技術的定位手機等,還有些標記類物件,比如老年人穿戴式名牌胸牌等,但有些老年人要面子,不願承認自己有痴呆症狀,拒絕使用。”

  失智老人的子女通常已到中年,工作繁忙、各方面壓力較大,面對不願去養老機構或醫院的失智老人往往一籌莫展。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顧海教授介紹,大概有90%的失智老人患病後並未接觸專業的養老院和醫院,而是由家屬在家承受護理壓力。這是一個龐大而沉默的群體,他們像一個個無助的孤島,急需專業力量的支援。

  根植社群的照護,亟待扶持

  記者調查中發現,失智老人中有一部分是輕度患者,子女不太願意將老人送到專門的養老機構,而失智老人一旦得不到專業的醫療照護,往往病情發展迅速,加劇走失的風險。這中間,凸顯社群以及養老機構對於失智失能老人專業照護體系的缺乏。

  吳江區震澤鎮頤養院主任倪菊芳曾嘗試接納失智老人,但現實結果是“糾結與為難”。震澤鎮頤養院由吳江市第四人民醫院負責管理,常年有專業內科醫生、護士值班,看護生病老人具有較大優勢。“照顧中風偏癱、晚期癌症等不能自理的老人容易,護理失智老人則感覺難度太大。”倪菊芳解釋,有些老人力氣大,護工都拉不住,個別老人可能傷害他人,還是要有專業的`照護人員,但目前這類人員嚴重匱乏。

  在臺灣,照護失智失能老人這幾年來積累了不少經驗。恆安照護集團文山老人服務中心力推“根植社群的特殊照護”,對老人實施多層級照護。中心督導金敬軒告訴記者,臺灣自20xx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劃”,服務包括機構式照顧、居家式照顧和社群式照顧三種類型,服務專案包括失智症機構照顧、失智症居家服務、失智症老人日間照顧中心、失智症老人團體家屋、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早期失智症患者瑞智學堂、專業人員培訓及教育倡導、中低收入老人家庭照顧者特別照顧津貼等。“這些立體式的照護,有效緩解了失智老人家庭的擔憂。”

  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模式在實際運營中需要大量的技術和服務支撐。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方明認為,在我國,由於目前養老服務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民政部門對養老服務管理的重心還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方面,老年人的繼續醫療、康復服務等則大多由醫療衛生部門負責,這導致我國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領域存在“醫護分離”的尷尬。她呼籲,國家儘快加大對於失智失能老人專業機構的扶持、社群照護人員的培育,加大這部分老人在專業機構或社群得到專業照護的機率,從根本上減少走失造成的家庭之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