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特色農業發展調查報告

縣特色農業發展調查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縣特色農業發展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所謂特色農業,就是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特優新產品,並將其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於“特”,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唯我獨存或唯我獨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較典型的特色農業範例,如荷蘭的鮮花、加拿大的小麥、美國的牛肉、日本的紅富士蘋果、紐西蘭的牛奶、哥倫比亞的香蕉、澳大利亞的羊毛、韓國的羅州梨、泰國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夠世界聞名,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東施效顰”,落個勞民傷財的後果。

  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絕對不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興農”靠的就是科技進步,一個技術不過關的產業是根本無法振興的。其關鍵在於,要真正地形成傳統,就不僅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過程,而且一定要順民心、合民意,即農民願意幹。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時,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本地區所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地理環境優勢、旅遊資源優勢以及後發優勢,緊隨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國際化、技術支撐高新化、經營模式多樣化等大趨勢,我縣發展特色農業資源獨特,潛力巨大。

  XX概況

  XX這座西部邊陲重鎮,國境線長148.07公里。東西寬69公里,南北長137公里,國土總面積5686.75平方公里。境內有國家級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植物園”、“綠色寶庫”、“動物王國”。20__年統計上報耕地面積39067公頃,土地詳查耕地面積81262.4公頃,其中水田51032.4公頃;旱地30229.7公頃。

  全縣20__年末農業人口55.33萬人,鄉村勞動人32萬人,年末人均佔有耕地0.07公頃,詳查0.147公頃。具備充足的生產、加工、銷售的人力資源。全縣21個鄉(鎮)及絕大多數村民委員會都通公路、電、程控電話,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城市基礎設施趨於完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鄉(鎮)集市建設初具規模,電力供應充足,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提供了必要條件。

  就自然條件而言,XX縣地處橫斷山脈南端偏西,為橫斷山脈與德宏低山的過渡帶,東部高黎貢山與西部姊妹山、狼牙山形成屏障,向西南極急降低,呈向西南開口的馬蹄形。因地質構造運動與龍川江、大盈江、檳榔江及其支流沿斷裂帶割切,使XX地形呈現為不同高度的山體和沿河分佈的河谷盆地。縣城海拔1638米,境內最高點為高黎貢山大腦子峰,海拔3780.2米,最低點為南部速慶江邊,海拔930米,高差達2850米。

  XX地形地貌型別複雜,分割槽分帶交錯,具有“立體氣候”、“立體農業”和火山地貌的特點。全境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即:北部高山、中山狹谷區(海拔20__—3000米);中部湖盆、熔岩臺地中低山區(海拔1600—2500米);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海拔1300—1800米)。

  境內有龍川江、大盈江二大水系,均屬伊洛瓦底江上游,由北向南流。龍川江包括其支流明光河、瑞滇河、蒲川河、新華河,總長359.5公里,集水面積3585.2平方公里,年產水量51.29億立方米,發源於高黎貢山火草地等地;大盈江由疊水河、檳榔江、緬箐河、勐連河匯流而成,總長136.5公里,集水面積2104平方公里,年產水量29.97億立方米。

  地下泉水502處,年產水量4.4億立方米。汽泉、熱泉、溫泉群80多處,熱能儲量約25—40萬千瓦。小(一)型水庫6個,小(二)型水庫45個;小塘壩707個,蓄水量共計20__萬立方米。天然湖泊青海、北海,水面積0.63平方公里。

  XX縣土壤大面積是亞熱帶山地垂直帶的土壤型。分為10個型別,主要的是:黃壤、黃棕壤、黃紅壤、火山灰土、水稻土,依次為土地總面積的30.9、16.7、14.8、12.4、7.4。

  XX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氣候特點:①立體氣候明顯;②雨季、乾季分明;③山區、壩區,南、中、北部的光能有差異,呈南、中、北部氣候分割槽;④光、熱、水的分佈協調;⑤受孟加拉灣西南暖溼氣流影響,造成雨量大、溼度大、日照不足。

  年均氣溫14.8℃,最低元月平均氣溫7.5℃,最高8月平均氣溫19.8℃;日最高氣溫30.5℃,最低氣溫-4.2℃。年均降雨量1469.4mm,年均降雨180.4天,是雲南多雨縣之一。無霜期年均234天,初霜期11月17日,終霜期3月23日。年均日照2176小時,光照年總輻射130.6千卡/cm2。年均相對溼度79,全年盛行西南風,平均風速1.6米/秒。

  XX農業發展情況

  一九九八年以來,在縣委、政府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下,我縣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根據XX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組織實施“種子工程”、“畜禽良種工程”等工程,改善農產品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提高農民人均資源佔有率。五年來,我們克服了自然災害頻繁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持續、協調發展的態勢。

  一是農村經濟總量增加,農業產業結構漸趨合理。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12961萬元,比97年增30249萬元,增長36.6;實現農業總產值96473萬元;比97年增21685萬元,增長37.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7元,比97年增457元,增長39.7。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中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65.3:14.6:20.1,與97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上升了3.3個百分點。

  二是種植業結構調整有了較大進展,培植出一批骨幹產業。糧經比例有所調整,20__年,糧經比例為69:31,經濟作物比例比97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優質特色作物品種面積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業產品生產逐步擴大。主導產業得到鞏固發展,到20__年,全縣糧食總產量為22733萬公斤,比97年增12.2;油菜籽總產1900萬公斤,增800萬公斤,增長72.7;林業社會產總值實現4億元,增109.27;烤煙產業實現產值6460萬元,稅收1160萬元,菸農收入5300萬元;茶葉總產329萬公斤、產值3455萬元、茶農收入2419萬元,分別增55.2、150.8、105。特色產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以冬早包穀、冬早季菜等為主的冬季農業開發和熱區開發取得新進展,到20__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萬畝,總產9萬噸,加大了大棚菜、無公害菜和野菜的開發力度;幹(水)果總面積達到4.14萬畝,比97年增195.7,新植銀杏10萬畝,培植了北部地區烏梨、白花木瓜等水果產業,擴大南部地區桔子和晚柑種植面積,積極探索訶子等野生水果栽培技術;香料種植面積達到4.2萬畝,比97年增40,形成了以草果、花椒、八角等為主的香料種植格局;藥材、花卉等特色產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種植面積達到2200畝。

  三是畜牧養殖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產品。到20__年,全縣肉類總產量達到3.2萬噸,比97年增長67.2;奶產量71噸,增208.7,畜牧業產值實現1.42億元(90不變價),增60,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23,比97年提高5個百分點;水產品產量達到2565噸,擴大了稻田養魚養殖面積。

  四是農產品加工業有了新的發展,湧現出一批涉農龍頭企業。全縣共有糧油加廠(作坊)24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上檔次的加工專業大戶有17戶,開發出一批食用油系列產品,如菜籽油、草果油、八角油、花椒油、紅花油茶茶油等。古林實業、雲騰快餐、太極果脯、清涼山茶業、高黎貢山生態茶廠等龍頭企業的帶動力逐步增強。以蔬菜為原料的加工企業有了一定規模,如寸師傅幹醃菜、綺羅醃臘製品等。

  五是科技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有一定改善。20__年全縣優質稻種植面積12.5萬畝,其中餌絲專用米3萬畝,雙低油菜面積16萬畝,雜交包穀面積14萬畝;建成無公害茶園2.7萬畝。

  六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農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透過發展加工業和旅遊業,開展境外勞務輸出,逐步把農民引導到二、三產業上來,改變了農民就業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我縣特色農業的發展。

  一是質量標準檢測監測體系建設嚴重滯後。目前我縣生產的農產品,絕大部分僅在縣內及周邊地區相互調劑,少數進入省內外市場,除部分肉豬、肉牛外銷外,缺乏出口創匯農產品,因此對農產品的質量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國外農產品基地有很具體的標準,細緻到有幾個廁所都有明確要求,但我們至今在農藥殘留、維生素等指標及ISO9002等各種國際標準認證方面尚未起步。

  二是市場秩序混亂。首先,市場缺乏信譽,缺乏商標、專利、訂單等方面的法律保護。其次,許多農產品,特別是加工產品,在銷售上,基本實行單打獨鬥的現象,未形成合力、集團銷售,而是無序競爭。最後是農業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產者關係不密切,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原料生產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護,生產積極性未充分調動起來,原料質量沒有保證。

  三是科技培訓不到位,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低,市場意識與風險意識不夠。目前,農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較低,他們缺乏接受新知識、新資訊,應用新技術、新裝置從事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包裝的能力;缺乏市場意識、品牌意識、風險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缺乏科學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從而制約了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最佳化。同時,基層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特別是市場資訊體系,缺乏必要的設施、裝置和手段。科技人員及科技設施挪做他用的現象實有發生,在科技推廣中,僅注重產中服務,缺乏產前、產後服務,多數農民及農業企業得不到銷售服務的指導。

  四是農產品市場供求資訊與資金投入缺乏,資金扶持難以落實。農業的市場化離不開資訊化,農戶資訊不靈,會導致生產趨同化。由於許多農戶不熟悉市場,不能對未來市場變化進行科學的預測,在生產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從,導致市場供求失衡,生產效益低下。而且,由於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資金積累少、生產週期長、風險大等原因,使投資農業的資金明顯不足,制約了農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近年來儘管各級財政不斷增加資金扶持力度,扶持農業產業化重點專案,但實際上扶持重點產業資金制約因素很大,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均未設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用於以良種為主的重大科技推廣和新技術開發,用於特色和專用原料基地建設,用於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用於市場資訊等體系建設的扶持資金無保證。

  五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後與多頭管理並行。各農戶在生產與經營中的“各自為政”,使農業生產難以形成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格局,也不利於形成規模優勢、創特色品牌。同時,目前農技推廣人員中從事經濟作物生產、特種養殖和多種經營的人員太少,大部分技術人員是“只懂糧棉油、豬牛羊,不懂名特優”,不能提供發展“名特優新”的技術指導與服務,不利於農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農業產業化是一、二、三產業的組合體,引導、推進工作並非農業部門一家之力所能承擔。沒有像東部一樣有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產業化領導小組。同時,因為涉及產業化的各項權力分屬不同部門,生產歸農業主管部門,流通和出口歸經貿局和外經局,專案審批歸計劃發展局,投入歸財政局,科技推廣歸科技局,分工雖細卻協作弱化,造成條塊分割、政府服務扶持跟不上等尷尬局面。

  六是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不足。由於過去的農業生產只重產量不重品質,重實用不重加工、銷售與包裝,加工技術落後、加工水平低,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等,致使農產品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狀態進入消費領域,其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相應的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銷售中介組織的缺乏,市場供求資訊不靈、銷售渠道不暢,使生產效益難以提高。

  七是農業關聯產業一體化經營機制沒有形成。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的相互脫離,使農業產中環節仍處於僅僅為產後環節生產原材料的地位。不僅無法分得產後加工、銷售環節產生的部分利潤,反而是大量利潤流向產後加工、銷售環節,加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獨自為政”,導致農業關聯產業之間難以形成利益互補機制。

  XX特色農業發展潛力

  特色農業的發展儘管存在著以上一些問題,但從發展的角度看,我縣發展特色農業潛力巨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的需求——“九五”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我國長期存在的農產品短缺現象已經有了根本改變,過去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已被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狀況所代替。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向小康邁進,人們對食物的需求已由數量型、單一化向質量型、多樣化方向轉變,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也在不斷上升,傳統的農業生產正逐漸喪失優勢,其生產效益逐漸下降,生存空間漸漸縮小。農產品市場對具有特色的產品需求日益旺盛,給特色農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這一切表明,我國農產品市場水平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發展特色農業是適應新的形勢,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2)、資源優勢

  1.生物物種優勢。生物物種繁多、分佈廣泛、野生比例大、珍稀比重大、經濟利用價值高、利用程度低。

  2.土地資源優勢。表現為土地總面積和土地人均面積大,草地資源總面積和人均面積大,耕地人均面積大。

  3.環境優勢。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這決定了農業生產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程度較低,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從而農業生產及工業生產的環境汙染較輕,加之地域遼闊,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狀況要明顯優於我國開發較早、開發程度較高的東部及中部地區。這是發展特色農業、特別是發展無公害特色農業的優勢所在。

  4.農村勞動力價廉而豐富。全縣20__年末農業人口55.33萬人,鄉村勞動人32萬人,從農村就業結構看,農業勞動力佔農村勞動力的比例為87.1%。

  5.空間優勢。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導致農業立體條件複雜而多樣。對於農業,特別是對於以資源、氣候、立地條件為基礎的特色農業而言,空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3)、加入WTO後特色農業面臨的新機遇

  作為當代最大的多邊貿易體系,WTO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和作用。就農業方面而言,其實質就是農業資源流動的國際化,就是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以各國的資源稟賦為基礎,各國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出售用豐裕資源生產的農產品,買回本國難以生產或者即使能夠生產也是使用稀缺資源生產的農產品,從而在世界範圍內實現資源的互補和最佳化配置。

  中國加入WTO後,為我們利用國際資源調整國內農產品供求關係提供了充分的機會,也為我們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配置農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國際市場,大力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適當縮減不具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實現在參與國際市場運作狀態下的農產品供求平衡。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國,我國農業面對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廣闊的國際市場,這無疑會促進農業進一步參與國際分工和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分享到巨大利益。

  加入WTO後,將有利於我國農業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引進國外的資金和先進技術,有利於利用國內外的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現代化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於加速改造國內的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的經濟效益;國民經濟發展為我國農業發展創造了日益寬鬆的環境,農業即將進入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新階段。

  基於以上情況,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的今天,我們認為推動騰衝的特色農業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應提高對特色農業的認識:

  1、農業仍然是我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色農業是實施新一輪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重點任務,是實施“農業穩縣”戰略的重點。透過發展特色農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可以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

  2、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化經營的主攻方向。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和產業,培育具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帶和產業群,可以實現農業資源多層次、多途徑的開發利用,滿足多樣化、優質化的市場需求,有利於開闢新的市場空間,促進我縣農業結構的最佳化和升級。

  3、發展特色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目前我縣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比較突出。透過發展特色農業,建設一批規模化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可以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區域性的支柱產業,把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民增收目標。

  4、發展特色農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特色農產品對於資源和生態環境有著特殊的要求。發展特色農業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既能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特色農產品,調動農民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其次要加強領導,轉變職能,搞好服務。

  各鄉鎮、各部門要把搞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推動全域性工作的重點,擺到重要議事日程來抓,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組織領導、協調指導。要切實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卓有成效地搞好服務。要克服重生產、輕流通的舊觀念和老作法,由不注重市場需求指導生產向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轉變,由只注重指導生產向既指導生產又指導銷售轉變,市場需要什麼就發展什麼,什麼產品能賺錢就發展什麼,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好農產品市場開拓和銷售工作。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深入調查,選好專案;搞好論證,爭取上級支援。要健全領導責任制,周密計劃安排,精心組織實施,加強督促檢查,任務和目標一經確定,每個專案、每項產業必須安排專人負責,成立相應工作機構,定人員、定任務、定措施、定考核獎懲辦法,保證計劃實施件件有著落。各級幹部必須發揚求實務實精神,講實話、辦實事、講實效,反對形勢主義,真心實意為農民辦實事,大力實施“民心工程”。農業是關聯全社會的產業;解決農業中的問題,光靠農業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各部門都要把支援農業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增強服務意識,採取切實措施,支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的效益不僅體現在農民收入上,還體現在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上,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還體現在社會效益上;我們不能因為農業的比較效益低,就忽視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援。因此,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計劃,各鄉鎮、各部門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重點專案的投入,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必要資金,各相關部門必須服從服務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這一中心,制定行業規劃,搞好本職工作,提供優質服務。

  三、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

  發展特色農業,要把農民增收作為根本出發點落腳點,突出環境特色、突出物種珍稀特色、突出氣候特色、突出野生特色、突出旅遊特色、突出文化特色。要因地制宜,立足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選擇具有一定區域規模、產業基礎較好、市場前景廣的特色農產品和產業,依靠科技,培育名牌,走集約化生產、區域化佈局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路子,扶持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專案,建設各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基地,發展區域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綜合開發整體效益。不斷提高特色農業的生產水平和產品檔次,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高起點和跨越式發展。

  四、遵循發展特色農業的基本原則:以市場為導向。

  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立足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重點發展商品率高、市場需求強的特色農產品;突出發展重點,培育主導產業。要以優勢資源為依託,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等方面因素,優先發展優勢比較突出的產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規模生產。要考慮特色農業生產條件的獨特性和消費需求的特點,堅持在適宜區域進行生產,做到規模適度,確保產品特性;按產業化進行開發。要著眼於特色農產品整個產業的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群體,形成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區;兼顧生態建設。要從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出發,發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產品,調動農民進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五、制定發展目標、重點和發展規劃。

  針對我縣的實際情況特色農業發展目標如下:經過5年的努力,形成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相適應的特色農產品基地,並建成一批特色農產品加工骨幹企業;建立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健全特色農產品加工製品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點、知名度高的產品品牌和特色產業帶區,提高特色農業的產業化水平,形成區域經濟支柱,構建合理的農業生產力佈局,顯著提高特色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促使特色農產品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較大提高。農業總產值年遞增3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5,達到20xx元。並培植企業與農民形成穩定的利益連結體,促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收部分有60左右來自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全縣50以上的特色糧油基地、經濟作物基地和畜禽養殖基地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的農業增加值在全縣農業增加值中的比重。

  發展重點:

  ①特色種植業產品。騰衝特色種植業產品主要有餌絲米、蕎麥、優質油菜、香料、中藥材等,要注重品種改良和加工技術改造。透過新技術的採用、品種改良和增加投入等措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化生產優勢,健全市場營銷體系,拓寬市場渠道。中藥材生產要加快人工栽培,建設生產基地,扶持加工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水平,改進加工工藝。

  ②特有園藝產品。騰衝縣具有特殊的物種和氣候資源優勢,園藝產品品種繁多,特色突出,發展潛力大。這些產品大多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能夠大量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要堅持採用優良品種和先進實用栽培技術,改造園藝產品的傳統生產方式,提高產品檔次,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發揮鮮切花、野生花卉的優勢,加快新品種引進、選育,加強加工、保鮮等設施建設。優質反季節蔬菜實施精品戰略,推行精細化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調整品種結構,培育品牌,加強市場營銷,提高園藝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③特色畜牧業。騰衝縣草地資源豐富。畜牧業在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點推廣種草養畜,加快優質肉牛羊、奶水牛等草食家畜的發展。調整畜群結構,改良畜群品種,提高優質肉牛、肉羊比重,改革傳統的養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飼圈養,提高畜產品商品率。在外來有毒生物入侵區域及嚴重退化區域,加快草原植被恢復,逐步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加快草業加工技術和裝置的研究、開發和引進,帶動草業發展。要加強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畜牧業質量和效益。

  ④高效生態特種水產養殖業。騰衝水資源豐富,發展漁業生產具有較大潛力。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水庫、壩塘水面資源和冷水性資源,發展水產養殖。推廣普及健康養殖模式,發展稻田養魚等高效生態型水產養殖。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重點開發特有魚種“上樹魚”,利用“三文魚”移殖成功的例子,發展冷水性魚類等特種水產品生產,提高名特優新水產品產量的比重。不斷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做好良種培育、病害防治、飼料生產、科技推廣和技術培訓等工作。

  ⑤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附加值、帶動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把特色初級產品變為特色加工產品,提高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著眼農村市場;既要發展成規模的現代加工業,又要發展各種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傳統技術生產。努力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名牌產品,建立健全市場營銷渠道和網路,形成以糧油製品、肉製品、果蔬製品、木材製品、火山石製品等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農產品加工業體系。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要立足於現有加工能力的技術改造,著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鋪新攤子。要把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與鄉鎮企業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合理佈局,形成規模,更多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發展規劃

  糧油產業,要調新品種結構,調優區域佈局,突出加工升值。一是在中和、騰越、小西、打宜、曲石、界先建立餌絲谷基地,使其發展到10萬畝。三是在明光、猴橋、馬站、曲石等地發展優質蕎麥3萬畝。四是在界頭、曲石、龍江及大盈江沿線發展油料20萬畝,雙低油菜達100%,同時抓好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提高油菜種植科技含量。要用2-3年的時間,爭取有較強勢力的龍頭企業入駐騰衝,帶動油料、餌絲、蕎麥加工升值,做大做強糧油產業,實現糧油產值2.6億元。

  茶葉產業要合理佈局,把茶葉集中在三個區域(高黎貢山、清涼山和熱海)重點發展。採取發展一批,退出一批,換種一批,改造一批,建設穩定、優質、高產、生態的茶葉生產基地10萬畝。提高茶葉產業化經營水平,使兩個龍頭企業的加工能力從目前的130萬公斤增加到35O萬公斤。加工銷售量佔總產的比例從目前的39%提高70%。同時提高茶葉的加工增值水平。平均單價要從目前每公斤10.5元提高到每公斤15元。要依託龍頭企業,把品牌做大做強,使茶葉產值達7500萬元。

  搞好林下資源開發。一是繼續鞏固發展草果,使之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二是開發林下山葵0.5-1萬畝;三是人工種植石斛1萬畝;四是探索林下種植重樓及木耳等。

  抓好無公害蔬菜產業。建設10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抓好野菜的人工馴化栽培,生產反季馬鈴薯;引進蔬菜加工企業,搞好於醃菜、臘醃菜加工,使之成為產值上億元的產業。

  積極發展山葵產業。依託保山山葵發展有限公司,在適宜區積極發展山葵產業,今年抓好350畝,明年種植0.2萬畝,20__年發展到1萬畝,爭取在騰衝建設一座初加工廠,形成農業產值6000萬元,工業產值上億元的產業,把我縣打造成山葵種植的主產區。

  立足我縣的林地和耕地資源優勢,開發天然藥物,打響騰藥品牌,依託科研單位及龍頭企業,建設高黎貢山天然藥物資源基地,積極開發以重樓、石斛、茯岑為主的天然藥物人工馴化種植,20__年達到1萬畝,使之成為農業產值、工業產值各上5000萬元的產業。

  培植亞麻產業。今年在南、中、北搞好100畝的示範,明年爭取列入扶持加快發展,20__年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同時在南、中、北建設三條初加工生產線,按畝產原莖500公斤計算,實現亞麻原莖總產1.5萬噸,真正成為替代甘蔗種植及解決糧煙矛盾的新興產業。

  開發綠化樹木及花卉產業。一是要充分利用我縣森林物種多樣性的優勢,透過篩選、假植、分類,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綠化樹種假植基地,開拓綠化市場,培植綠化產業。二是積極引進名、特、優、新鮮切花品種,開發旅遊產品,做好技術儲備,待機場建成後,把鮮切花培育成我縣的新興產業,使產值上5000萬元。

  大力發展草食畜。重點採取農田種草、草山開發、秸稈利用、優質飼料生產四項措施,發展草食畜,實施農田種草20萬畝,草山開發120萬畝,秸稈利用30萬噸,優質精飼料基地26萬畝。養牛35萬頭,達到年出欄優質肉牛10萬頭,產奶1萬噸,養羊30萬隻,年出欄肉羊20萬隻。

  突出特色,抓好20萬畝山桂花蜜源基地建設,以山桂花蜜為主的蜂產品加工達到400噸。建設年出欄肉鵝及以雪雞為主的土著雞200萬隻基地;穩步發展生豬,按優質肉豬標準進行生產,努力提高出欄率,出欄率達80;突破畜產品加工,依託保龍公司,整合縣屠宰廠,加速雞、鵝系列產品開發,建設乳品加工企業,提高畜禽商品率,使加工增值比例達到50%以上,抓好種、料、管、防措施,實現畜牧業產值年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0%。

  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一是扶持建立一個日處理油菜籽30至50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保持全省第二大油菜生產縣的地位;二是扶持一戶餌絲加工的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10萬畝生產基地的發展,做大餌絲產業;三是繼續扶持兩個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寬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四是加大果脯加工扶持的力度,整合果脯加工,培植壯大果脯龍頭企業;五是建設年加工6000噸鮮奶的乳品加工廠一座,突出水牛奶加工,促進騰衝奶水牛基地的發展;六是建設上規模的騰衝幹醃菜加工廠,開發系列旅遊產品;七是依託科研單位及企業,加工銀杏系列保健食品。同時積極籌建麻類加工企業,與基地建設相配套,建設初加工、精加工生產線。

  六、制定各項措施保證計劃的實施

  (1)廣泛開展產前資訊與金融服務。

  目前,各種新聞媒體釋出的有關農業方面的資訊不少,但這些資訊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必須透過新聞媒體、計算機網路等各種渠道,及時準確地收集、分析、預報、釋出國內外市場供求資訊,提供政法、科技、生產、金融、民情等動態資訊,為農戶的生產經營決策服務。同時,應以財政、金融部門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依託,多渠道籌集資金,設立農業風險基金,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風險性投資提供保障。

  (2)立足資源優勢,合理規劃,抓好重點,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

  基於發展特色農業的需要,要充分發揮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生產佈局與生產技術指導,一要突出主攻方向;二要突出重點地區,不要強求完全覆蓋所有地區。建立起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特定區域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的統分結合型生產體系,透過正確分析國內外市場資訊和當地資源優勢,以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特色、創名牌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使產品有市場、生產有效益。研究制訂相應的優質、高產、高效、無公害的生產技術方案,制訂出能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複合型生產技術方案,研究、引進生產新技術、新裝置,發展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等,使農業生產的可控程度和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培育、壯大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創匯多、對農業生產帶動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三要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標準化生產是提高特色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按照產業化的思路,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良種供應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建設。對特色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標準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創立一批特色品牌產品。加強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推動標準入戶。

  (3)注重科技的推廣應用,加強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民和農技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

  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專案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在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大新品種的引進、選育、開發、示範和推廣工作,加強縣級科技示範園建設;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力度,轉變經營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完善農業科技開發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開發、推廣和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專案的科技含量,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要加大“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動物保護工程”等專案向特色農業的傾斜力度,注重新品種的引進繁育和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著力解決好特色農業生產中的各項關鍵技術。採取技術入股、有償服務等形式,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協作關係,鼓勵科技人員參與多種經營專案建設。

  透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對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進行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及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與農產品加工、營銷技術的培訓,提高其基本素質;應促使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轉變觀念,樹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聯為一體,進行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一體化經營的新觀念。

  建立和完善八大體系即良種推廣、農產品安全監測檢驗、農村市場資訊服務、農業科研教育、農業機械化服務,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保障、農作物病蟲害及畜禽疫病防治服務、人才培養服務等八大體系。

  (4)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至今,已經從計劃經濟發展到了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所有農業生產風險最後都是由農民承擔。在發展特色產業時要十分注意這一點,把生產經營的主動權交給農民。同時要注意到,現階段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在新的市場條件下如何發展生產還必須透過政府正確引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實際工作中要把重點放在引導和服務上,切實搞好規劃引導、政策引導、示範引導,做好資訊服務、科技服務、銷售服務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5)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

  市場是特色產業發展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開拓特色農產品市場的力度大小,直接關係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如何。當前,必須進一步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為特色產業發展營造充分的空間。一是在研究把握市場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透過召開農產品產銷定貨會、展銷會等,促進訂單農業的發展。二是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大力發展農民流通合作組織。三是努力開闢多元化國內國際市場。抓住即將加入WTO的機遇,進一步鼓勵和扶持採取合資、合作、股份制以及智力引進、勞務輸出等方式,共同進行農業開發,將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或省外市場。

  (6)扶持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化經營,帶動特色農業規模化發展。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重要載體。要落實國家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依託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產業化龍頭專案不同於一般的工商企業,它負有開拓市場、科技創新、帶動農戶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產業化龍頭專案真正實現帶動農民致富,關鍵是要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要透過簽訂產銷合同,穩定雙方購銷關係。鼓勵龍頭專案透過確定保底收購價、按收購產品的數量向農民返回利潤。提倡農民利用土地使用權等要素入股,採取股份制形式,與龍頭專案形成利益共同體。

  針對以上特點,發展特色農業加工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發展需求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加工業。要適應市場細化的需要,重點發展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搞好農產品加工業的開發。從橫向講,應繼續擴大農產品加工覆蓋面,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產值的比重。在這個領域,加工業還有較大的發展範圍。例如,目前在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中,對糧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費基本上還是初級產品,加工品消費比重極低。從縱向講,企業應圍繞某一產品進行系列加工品的開發。不管是進行橫向還是縱向開發,都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搞好農產品深加工開發;二搞好農產品的精細化加工;三爭取多出優質名牌產品。

  其次,農產品加工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相結合,走產加銷一體化的道路。農產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節性、易腐敗性以及品種品質都決定了農產品加工質量,因此,原料生產與加工有必要緊密聯絡起來。加工業對農產品的形狀、大小、質地、顏色、氣味、酸性、枯性,成熟度、輕重和營養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將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用公司 農戶或基地的形式連線起來,可以產生“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效應,以此協調供求矛盾,帶動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面發展。

  再次,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深加工水平,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農產品加工轉化,必須狠抓龍頭企業建設。一是要選好專案。農產品種類繁多,特點各異,搞加工必須選準專案,適合本地資源特點,符合市場需求,不能盲目亂上專案。二是要科學佈局。龍頭企業建設必須有選擇的進行,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因素: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具有市場競爭優勢;預期效益好,具有資金償還能力;帶動能力強,產、加、銷、服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健全,能切實帶動專案區農民增收致富(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所需原料三分之二以上來自農戶);專案單位資信度高,經營管理能力強,有較好的經營管理機制。

  結全我縣實際龍頭企業的扶持建設要從以幾個方面入手。重點抓好餌絲、果脯、茶葉、幹醃菜、高烹油、水牛奶、山桂花蜜的精深加工,不斷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一是扶持建立一個日處理油菜籽5O噸、年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帶動我縣油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二是扶持一戶優質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帶動熱區5萬畝優質稻生產基地建設。三是繼續扶持兩個茶葉龍頭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拓展市場,擴大產業輻射面,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四是依託雲南保農食品公司,培植養牛、養羊大戶各20__戶,年出欄肉牛10萬頭、肉羊20萬隻,並在特色養殖、畜產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使畜牧業產值達農業總產值的50%。五是加大餌絲和果脯加工的扶持力度及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帶動餌絲專用米和水(幹)果生產。

  (7)建立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制度。

  特色農產品原產地獨特的資源條件和地理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壟斷性,是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的前提。要儘快研究制定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組織開展特色農產品區域劃定、原產地命名、品牌標註等工作,實行依法保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信譽,保證質量和特色。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防止假冒偽劣產品衝擊市場。

  (8)引導特色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總體看,傳統農業是一種粗放型的生態特色農業,亦即粗放型的可持續發展特色農業。然而進入工業經濟時代後,機器、化肥、農藥大量引入特色農業,並用工業組織方式經營特色農業生產過程,既提高了特色農業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產量,同時也在特色農產品中造成有毒物質積累,這些有毒物質進入作物和禽畜體內,最終會損害人的健康。同時,依賴化學肥料和一些工業技術,使地力減退、水體汙染,水土流失,特色農業生產環境惡化,使特色農業也處於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況和模式。因此,特色農業產業化中運用科學技術也有一個選擇問題,有一個興利避弊的問題。對此,必須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要維護土地、水、動植物遺傳資源,使其成為一種不退化,技術上應用適當,經濟上能發展下去以及社會能夠接受的特色農業。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特色農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搞好退耕還林、還草,採取工程、農藝、化學控制和生物技術等節水措施相結合,建立田間蓄水、抗旱保水、節灌補水和土壤培肥等節水技術體系,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注重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保護,實施保護性耕作。積極推廣沼氣等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技術,發展生態農業,保護生態環境。

  七、在發展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特色不一定高效。有特色並不一定有市場,特色必須以滿足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而不應唯獵奇為目標;即使是有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若無科技支撐、資訊支撐、管理支撐,再具特色也很可能是低效的,即使一時效益不錯也是難以為繼的。特色須與市場、科技、資訊和管理結合在一起,才有持久的高效,否則又會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變賣資源。

  (二)、規模越大不一定越好。發展一個產業如果不做詳細的市場調查和經濟可行性論證;不瞭解市場情況,不掌握資源情況,盲目上馬會出現市場有限、資源有限與大產業之間的矛盾。

  (三)、不計生態環境效果。對野生特色產品的開發,在沒有重大技術突破的情況下,特別是在野生人工馴化栽培技術尚不過關的情況下,此類特色產品的開發必須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否則將會造成破滅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

  (四)、推行“命令農業”。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主體地位是無可爭議的,然而在現實工作中,政府官員無視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政府的過多幹預,勢必導致農民動作的整齊劃一、難有特色,農民也主要聽命於政府而忽視市場需求,其結果對於發展特色農業來說可能又是災難性的。

  (五)、發展特色農業與節水的關係。特色農業中的蔬菜、水果、瓜類、花卉等均是耗水作物,部分特種養殖業不僅消耗水資源還有可能造成水源汙染。因此,應處理好發展此種特色農業與節水間的關係,積極發展節水的特色農業,農業節水措施、工程節水措施、材料節水措施及管理節水措施的應用在發展特色農業時非常必要。否則,特色農業即使經濟效益再高也是難以為繼的。

  (六)、發展特色農業與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的矛盾。發展特色農業和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是密切關聯的兩個問題:增收和增產。發展特色農業也要有一個過程,二者均不應追求不現實的速度,否則既可能帶來市場問題,更可能影響本地區的食物保障,同時亦可能導致經濟波動。

  (七)、區際產品和產業結構趨同。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外經貿部聯合釋出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中,將糧食、蔬菜、水果、禽畜產品,水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均列為西部各省、市、區的優勢產業和重點投資領域,這就有可能引致區際農業產業結構的趨同,並進而導致無序競爭、效益下降和生產波動等一系列問題。對此決不可忽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