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模板(通用5篇)

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模板(通用5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 篇1

  第一單元 地球和地表的變化

  (一)、地球結構模型的製作

  【實驗目的】透過製作地球結構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部的構造。

  【實驗材料】各種顏色的橡皮泥。

  【實驗過程】

  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

  2、用橘色的橡皮泥在黃色球形的外面再包圍一層,把黃色的球形裹起來,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紅色的橡皮泥外層包圍一層,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構模型就制好了。

  【注意事項】

  1、 製作之前先考慮:各個橡皮泥圈層該有多厚?

  2、 便於觀察可以將球狀模型切開,展現其剖面,以便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內部構造。

  (二)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

  【實驗材料】三腳架、鐵盒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在鐵盒子裡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並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洞。

  2、往洞裡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鐵盒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受熱後外溢的現象。

  【實驗現象】番茄醬受熱後,番茄醬在土豆泥的裂縫部分或有空隙的地方溢位。

  【實驗結論】岩漿受熱後,透過岩石空隙或裂縫部分向上運動並溢位。

  (三)地震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生時的情景

  【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

  【實驗過程】

  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

  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有用小木塊壘成樓房。

  3、在紙箱底部敲擊,使樓房倒塌。

  4、根據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

  【實驗現象】紙箱底振動,樓房倒塌。

  (四)地震成因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生的原因。

  【實驗材料】竹筷——地表的岩層

  【實驗過程】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麼感覺,觀察發生的現象。

  2、同時用兩根筷子試一試。

  【實驗現象】筷子會斷裂,手感覺到麻木。

  【實驗結論】地表受到巨大的力時,會產生褶皺或斷裂,形成地震

  (五)卵石磨圓的模擬試驗

  【實驗目的】透過卵石磨圓的模擬實驗,認識卵石是怎樣形成的?

  【實驗材料】有蓋得大口玻璃瓶、誰、磚、錘子。

  【實驗過程】

  1、用錘子把磚敲成塊。

  2、把磚塊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裡,把瓶口擰緊。

  3、用力搖晃瓶子,過一段時間後進行觀察。

  【實驗現象】觀察到碎磚塊沒有了稜角,變成了圓形。

  【實驗結論】在誰的沖刷和碎磚塊得相互碰撞、摩擦的過程中,碎磚塊稜角消失,變得光滑起來。

  (六)溫度對岩石破壞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溫度對岩石破壞作用的實驗

  【實驗材料】酒精燈、頁岩、燃燒鉗。

  【實驗過程】

  1、先點燃酒精燈,用燃燒鉗夾緊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熱。

  2、掌握好加熱時間,加熱岩石後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覆做幾次。

  【實驗現象】岩石表面出現裂縫,有的一塊塊往下掉碎屑。

  【實驗結論】岩石在溫度等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破碎現象。

  【注意事項】

  1、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石頭。

  3、岩石選取易碎的頁岩效果最好,也可以用板岩或風化花巖做實驗。

  4、冷水的溫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七)滴水穿石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研究水滴的力量

  【實驗材料】黑色手工紙、麵粉、滴管、燒杯、水、米尺。

  【實驗過程】

  1、在黑色手工紙上用麵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從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發現面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麵粉濺落的範圍直徑。

  【實驗現象】麵粉堆在水的衝擊下四處濺出。

  【實驗結論】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時所產生的衝擊力越大。實驗室條件下水滴下落的高度遠遠低於自然界中雨水的高度,由此推斷雨水對地表有強大的衝擊力,天長日久,能形成“滴水穿石“等改變地貌的現象。

  第二單元 聲音的秘密

  (一)聲音的產生

  【實驗目的】研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實驗材料】空紙盒、橡皮筋、小鼓、音叉、一盆水。

  【實驗過程】

  1、把空紙盒去掉盒蓋,把橡皮筋緊繃在盒子上,用手撥動橡皮筋,使它發出聲音,觀察現象。

  2、在鼓面上放少許豆粒,用鼓槌把鼓敲響,觀察現象。

  3、用錘敲音叉,聽到聲音後,用音叉接觸水面,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

  1、皮筋在震動。

  2、鼓面在振動,豆粒在上下跳動。

  3、水面有波紋,並有水滴濺起,音叉振動。

  【實驗結論】聲音是有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實驗目的】聲音是有什麼傳播的?

  【實驗材料】鬧鐘、塑膠袋、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鬧鐘放在空氣中,能否聽到聲音?這聲音是透過什麼物體傳入耳朵裡的?

  2、用手指輕輕撓桌面或桌腿,知道耳朵聽不見為止,然後將耳朵貼在桌面上,繼續撓,這是能聽到聲音嗎?

  3、把鬧鐘用塑膠袋紮好,放入水槽中。將耳朵緊貼水槽,你能聽到腦中的聲音嗎?

  【實驗現象、結論】

  1、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氣體傳入耳朵的。

  2、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固體傳入耳朵的。

  3、能聽到聲音,聲音是透過液體傳入耳朵的。

  (三)鼓膜作用的模擬實驗

  【實驗目的】模擬鼓膜作用

  【實驗材料】紙筒、橡皮筋、火柴、細線、小鏡子。

  【實驗過程】

  1、把紙箱去掉底當外耳道;在紙筒的一端蒙上一塊橡皮膜,繃緊後用橡皮筋固定,當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棒系在細線上,並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的現象。

  2、將橡皮膜扎破,在對著鏡子在紙筒的另一端發出各種聲音,觀察火柴棒的現象。

  【實驗現象、結論】

  1、聲波透過紙筒傳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動,帶動著火柴棒跳動起來。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動,不能帶著火柴棒跳動。

  (四)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目的】聲音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實驗材料】鼓、碎紙屑。

  【實驗過程】

  1、在鼓面上放些碎紙屑,輕敲鼓,聽發出的聲音,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2、敲擊由輕逐漸加重,再聽聲音強弱的變化,並觀察鼓面上紙屑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象、結論】

  響聲越大,紙屑跳動的越高。說明振幅越大,聲音越高。

  第四單元生活中的材料

  (一)木材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木材、錘子、放大鏡、酒精燈、鑷子、小刀、電流表、電池、導線、水槽。

  【實驗過程】

  1、用點燃的酒精燈燒木柴,看哪種木材更易燃燒。

  2、用放大鏡觀察木材的花紋,比較木材的形狀和花紋的粗細。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軟硬程度。

  4、將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5、把不同的木材連入電路,看木材的沉浮現象。

  6、和其他物品比較輕重。

  【實驗現象】

  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紋(年輪)。

  3、木材軟硬程度不同,有的很軟,有的很硬。

  4、木材有沉浮現象,浮得多沉得少。

  5、幹木材不導電,是木材導電能力很弱。

  (二)紙的吸水性試驗

  【實驗材料】各種長寬厚相同的紙條、膠水、尺子、水槽、水。

  【實驗過程】

  1、把各種紙條一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裝入少量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讓各種紙同時浸入水中。觀察哪種紙爬升的水漬高,哪種紙的吸水效能就好。

  (三)陶瓷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各種陶瓷、錘子、小刀、酒精燈、鑷子、白紙、放大鏡、電池、導線、小閘門、電流計、火柴、水槽、木頭、鐵絲、銅絲、冷熱水。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陶瓷的軟硬。

  3、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看陶瓷的沉浮現象。

  4、把陶瓷放入熱水中,觀察陶瓷是否容易傳熱。

  5、把陶瓷聯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陶瓷從高處落下,看是否易碎。

  7、有陶瓷碎片切割紙片。

  【實驗現象】陶瓷不易燃,硬度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易導電,不容易傳熱,易碎,碎片很鋒利等。

  (四)金屬特點的實驗

  【實驗材料】鐵、銅、鋁等金屬,小刀、導線、電池、小閘門、酒精燈、放大鏡、玻璃杯子、

  錘子、木條、陶瓷等。

  【實驗過程】

  1、用火燒,看是否易燃。

  2、用錘子砸,用小刀刻,研究金屬的硬度。

  3、放入盛有熱水的水槽中,看金屬是否容易傳熱。

  4、用放大鏡,砂紙打磨,觀察金屬的花紋、光澤。

  5、把金屬連入電路,看是否導電。

  6、讓金屬從高空處落下,看是否易碎等等。

  【實驗現象】金屬不易燃,硬度較大,容易傳熱,有金屬光澤,容易導電,不易碎等。

  第五單元 水迴圈

  (一) 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目的】探究水蒸發時要吸收熱量

  【實驗材料】溫度計、棉紗、支架、表。

  【實驗過程】

  1、將溫度計的液泡包上棉紗,把它浸入水中,觀察溫度是多少。

  2、把溫度計提出水面,掛在支架上,觀察溫度計液泡上的水在蒸發時溫度有什麼變化。邊觀察邊做記錄。

  【實驗現象】溫度計液泡上的水蒸發時,溫度在不斷下降。

  【實驗結論】水蒸發時要吸收周圍的熱量。

  (二)沸騰

  【實驗目的】研究水沸騰的現象

  【實驗材料】鐵架臺、石棉網、燒杯、酒精燈、溫度計、彩筆、鐘錶。

  【實驗過程】

  1、組裝好帶有兩個鐵圈的鐵架臺,在鐵架臺的下一鐵圈上墊一石棉網,放上半燒杯涼水,下面放好一個酒精燈。在鐵架臺上鐵圈上掛一支溫度計,溫度計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2、未加熱之前,先記錄下溫度計的讀書,然後點燃酒精燈,開始加熱。每隔一分鐘記錄一次溫度計的讀書。

  【實驗現象】水的溫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溫度時,水就會沸騰。水沸騰後,繼續加熱,溫度不會再升高。

  【實驗結論】把水加熱到一定程度(通常是100℃)水會迅速變成水蒸氣並不停地翻騰起來,這叫做“沸騰”。水沸騰後,溫度計讀數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就是這杯水的沸點。

  (二) 凝結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水凝結

  【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試管夾、燒杯、小碟子、少量冰塊、三腳架、石棉網。

  【實驗過程】

  1、在三腳架上市啊棉網,把裝有水的燒杯放在上面。在燒杯上面裝有冰塊的小碟子上。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

  3、觀察現象。

  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 篇2

  實驗名稱:粉體真密度的測定

  粉體真密度是粉體質量與其真體積之比值,其真體積不包括存在於粉體顆粒內部的封閉空洞。所以,測定粉體的真密度必須採用無孔材料。根據測定介質的不同,粉體真密度的主要測定方法可分為氣體容積法和浸液法。

  氣體容積法是以氣體取代液體測定試樣所排出的體積。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對試樣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損壞試樣的優點。但測定時易受溫度的影響,還需注意漏氣問題。氣體容積法又分為定容積法與不定容積法。

  浸液法是將粉末浸入在易潤溼顆粒表面的浸液中,測定其所排除液體的體積。此法必須真空脫氣以完全排除氣泡。真空脫氣操作可採用加熱(煮沸)法和減壓法,或兩法同時並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懸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結果可靠等優點,已成為目前應用較多的測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實驗採用比重瓶法。

  一、實驗目的

  1、瞭解粉體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與生產中的作用;

  2、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測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透過實驗方案設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驗原理

  比重瓶法測定粉體真密度基於“阿基米德原理”。將待測粉末浸入對其潤溼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氣泡,求出粉末試樣從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體,就可計算所測粉末的真密度。

  三、實驗器材:

  實驗儀器:真空乾燥器,比重瓶(2—4個);分析天平;燒杯。實驗原料:金剛砂。

  四、實驗過程

  1、將比重瓶洗淨編號,放入烘箱中於110℃下烘乾冷卻備用。

  2、用電子天平稱量每個比重瓶的質量m0。

  3、每次測定所需試樣的題記約佔比重瓶容量的1/3,所以應預先用四分法縮分待測試樣。

  4、取300ml的浸液(實際實驗中為去離子水)倒入燒杯中,再將燒杯放進真空乾燥器內預先脫氣。浸液的密度可以查表得知。

  5、在已乾燥的比重瓶(m0),裝入約為比重瓶容量1/3的粉體試樣,精確稱量比重瓶和試樣的的質量ms。

  6、將預先脫氣的去離子水注入有試樣的的比重瓶內,到容器容量的2/3處為止,放入真空乾燥器內。啟動真空泵,抽氣約20—30min時暫停抽氣。

  7、從真空乾燥器中取出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並在電子天平上稱其質量msl。

  8、洗淨該比重瓶,向瓶內加滿浸液,稱其質量為ml。

  9、重複操作5、6、7、8測下一組資料,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 篇3

  一、創意說明:

  實驗是科學之母,才智是實驗之子。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學會積極地動手動腦,在實驗中學習、體會科學與真理,必定會為孩子的成長之路灑下一片更燦爛的陽光。我們大家都知道人、動物、鳥類都是用腿走路的,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杯雖然沒有腿也可以走路,你相信嗎?

  二、實驗材料:

  玻璃杯1個、蠟燭1支、火柴1盒、玻璃板1塊、厚書2本、自來水少許

  三、實驗步驟;

  1、首先把玻璃板放在自來水中浸泡一下。

  2、接著把玻璃板的一頭放在桌子上,另一頭用兩本書墊起。

  3、再次將玻璃杯的杯口沾一些水,然後倒扣在玻璃板的上端。

  4、最後將蠟燭點燃後去烤杯子的底部和四周。

  四、實驗結果

  我神奇地發現倒立在玻璃板上的玻璃杯居然自己慢慢地從上面“走”了下來。

  五、注意事項

  經過自己多次反覆的實驗,我發現兩本書加起來的高度大約只要在5釐米左右,如果太高或太低的話,玻璃杯在“向下走”的過程中不會很自由順利、很自然。

  六、研究結果

  用蠟燭去烤玻璃杯底部和四周的時候,杯子中的空氣受熱膨脹,體積變大,裝不下的空氣就會往外擠,但是由於杯口是倒立著的,並且又被一層水封閉著,熱空氣出不去,就只能把杯子向上頂起一點,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杯子就自己慢慢地向下“走”了。

  七、實驗心得

  透過這個實驗我認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強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人才成長的基因,小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 篇4

  實驗一:

  實驗名稱: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材料:製取一瓶二氧化碳備用,製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備用、燒杯一個

  實驗過程:1)、將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燒杯中,觀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麼樣子的,

  2)、倒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搖晃後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二:

  實驗名稱: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固體體脹演示器、酒精燈、火柴、水槽、冷水

  實驗過程:

  (1)銅球穿過鐵圈

  (2)、給銅球加熱,不能穿過鐵圈

  (3)把銅球放入冷水中,銅球又穿過鐵圈

  實驗結論; 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三:

  實驗名稱:研究液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細管、膠塞、平底燒瓶、紅顏色的水、水槽、熱水

  實驗過程:

  (1)細管插在膠塞中間,用膠塞塞住瓶口

  (2)、往瓶里加紅顏色的水

  (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記下細管裡水的位置。

  (4)往水槽里加熱水,觀察細管裡水面的位置有什麼變化。

  實驗結論; 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四:

  實驗名稱: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

  實驗材料:氣球、水槽2個、平底燒瓶、熱水、冷水

  實驗過程:

  (1)把氣球套在平底燒瓶口

  (2)、把燒瓶放在熱水中,歡察現象。

  (3)把燒瓶放在冷水中,歡察現象。

  實驗結論: 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實驗五:

  實驗名稱:空氣的成分

  實驗材料:水槽、蠟燭、玻璃片、去掉底的飲料瓶、火柴

  實驗過程:

  (1)把蠟燭放在水槽中點燃,罩上飲料瓶,擰緊瓶塞。觀察現象。

  (2)、把水槽內的水加到飲料瓶裡的高度。

  (3)擰開瓶蓋,迅速將火柴插入瓶內,觀察現象

  實驗結論:空氣中至少有兩種氣體,一種氣體支援燃燒,另一種氣體不支援燃燒。

  三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報告 篇5

  準備材料:一個玻璃杯、一枚硬幣、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顏色的)、蠟燭和一個平底的容器。

  實驗內容:在一個盤子裡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幣。手既不許接觸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來,怎樣才能把硬幣取出來呢?

  實驗過程:

  第1次:我們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沒硬幣。然後點燃一節蠟燭放在盤子裡,罩上玻璃杯,蠟燭會因為缺氧停止燃燒,這時,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斷地湧進玻璃杯。(可惜吸水不夠多,所以沒有把硬幣取出來)結果:失敗。

  第2次:和第一次一樣,失敗。

  第3次:我們換了一根大一點的蠟燭,這次流進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們用了兩根蠟燭,不過因為杯子扣的太緊,杯口被盤子吸住,水沒能流進玻璃杯,失敗。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點點,導致蠟燭提前熄滅,失敗。

  第6次:同樣是放了兩根蠟燭,這次很正常,成功。

  實驗總結:我做這個實驗是為了證實氣體冷卻後,能讓壓力下降,於是外面正常的大氣壓把盤子中的水擠進了杯中。另外,在實驗中,我觀察到,用玻璃杯蓋住蠟燭的時候,火焰不是馬上熄滅,是繼續燃燒一會兒才熄滅,說明玻璃杯的空氣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氣的。

  而做這個實驗應注意:

  1、 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則會讓火焰提前熄滅導致實驗失敗。

  2、 水最好是有顏色的水,我選擇在水中滴藍墨水,效果不錯,這樣方便觀看。

  3、 可以用燃燒的紙片代替蠟燭,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點,放多了難吸光。

  4、 要保持距離,讓火焰離自己遠一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