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

藥材名稱:獐肉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基源:為鹿科獐屬動物獐的肉。

原動物:獐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又名

(《詩經》),

(《說文》),

(《經典釋文》),牙獐、河麂(《中國藥用動物志》)。

歷史:本品首見於《別錄》,《綱目》列於獸部第五十一卷,李時珍曰:“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似鹿而小,無色,黃黑色,大者不過二三十斤。雄者有牙出口外,俗稱牙獐。”所述基本與今之獐相符。

形態:獐是一種小型鹿類,體型略似赤麂而稍小,比麝大些,體重約15kg,體長約1m。四肢粗壯發達,肩高和臀高大致相等,尾甚短,幾被臀部的毛所遮蓋。雌雄均無角,雄性獠牙顯露,側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鼻端顯露裸出,其面積超出兩鼻孔外。耳中等大小,基部有兩條軟骨質的脊突,頂端較尖。眼前方有狹袋形的眶下腺,比赤麂的小。鼠蹊部有一對鼠蹊腺,沒有跗腺和腳腺。體毛多棕黃色,顯著濃密粗長,體側及腰部的冬毛長達40mm,呈波形彎曲。每一條毛基部為蒼灰,中段為暗褐色,毛尖淡黃而帶有黃褐色。幼獸身上縱行排列的白色斑點。(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457頁.圖465)

生境與分佈:生活于山地草坡灌叢中,不上高山,喜歡在河岸,湖邊等潮溼地或沼澤地的蘆葦叢中生活。廣泛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帶: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生藥

採集:四季均可捕捉,捕獲後,殺死,取肉備用。

藥性

性味:甘,溫。 ①《千金·食治》:“味甘,溫。” ②崔禹錫《食經》:“味鹹,溫。”

功效:補益五臟。

主治:①崔禹錫《食經》:“主大風冷氣,口僻,消渴。” ②《子母祕錄》:“主乳無汁,獐肉(作)臛食。”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

使用注意:①《金匱要略》:“獐肉不可合蝦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 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鵠肉食之,成癥痼也。”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子母祕錄》:“治乳無汁:獐肉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