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枝葉

藥材名稱:薤白

名稱出處:《中國藥典》

概況

異名:幹薤、野薤(《王禎農書》)。

基源:為百合科蔥屬植物小根蒜的鱗莖。蔥屬全世界約450種;中國有120種,其中藥用有近20種。

原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unge[A.grayi Regal;A.nipponicum Franch.et Sav.;A.macrostemon var.uralense(Franch.)Airy-Shaw],又名小蒜(通稱),小根蒜,密花小根蒜、團蔥(《中國植物誌》),子根蒜(東北)。

歷史:本品為常用中藥。《綱目》載:“按《王禎農書》雲:野薤俗名天薤,生麥田中,葉似薤而小,味亦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即此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鱗莖卵圓形或球形,直徑0.8~2cm,旁側常有1~3個小鱗莖附著,鱗莖外包以白色膜質鱗被,有時帶淡紫色。葉互生,半圓柱狀狹線形,中空,長20~45cm,寬2~4mm,頂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光滑無毛。花莖單一,傘形花序頂生,球形,下有膜質苞片,卵形;花梗細,長1~1.5cm,有的花序只有很少小花,而間以許多肉質小珠芽,甚至全部變為珠芽的;花淡粉紅色或淡紫色;花被短於雄蕊,花絲細長,下部略擴大;子房上位,球形。蒴果倒卵形,頂端凹入。花期5~6月,果期8~9月。(圖版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565頁.圖420)

生境與分佈:生於耕地雜草中及山地較乾燥處。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湖北、貴州、雲南、甘肅、江蘇等地。北溫帶亦有分佈。

生藥

採集:春、夏季採挖鱗莖,洗淨泥土,除去殘葉及鬚根,蒸透或在沸水中燙透,取出,晒乾。藥材主產於東北、江蘇、河北、湖北等地。

鑑別

性狀:鱗莖呈略具多角狀不規則卵圓形,大小不一,高0.5~2cm,直徑0.3~1.8cm,基部鈍圓,有一略突起的鱗莖盤,其表面粗糙可見鬚根痕,頂部具截斷的葉痕。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時鱗莖上附以1~3個小鱗莖,外具數層有縱條紋理的膜質鱗片包被,揉之即脫。質堅實,角質樣,不易粉碎,斷面黃白色。具蒜樣異臭,味微辣。以粒大勻稱整齊,質堅,色黃白,半透明,無外層膜質鱗葉,無黑褐色個體夾雜其中,味辛者為佳。

顯微 粉末黃白色。 ①鱗葉表皮細胞多呈長方形,長60~260μm,寬20~60μm,少數呈多角形,無細胞間隙,部分細胞中可見細胞核,細胞核具1~2枚核仁。偶可見氣孔散在,圓形,直徑10~16μm,副衛細胞核5~6個。 ②較老的鱗葉表面細胞中未見細胞核,只存在草酸鈣方晶,長5~10μm,多單個散在;但少數細胞中具2~4個方晶,粉末中也散有大小不等的草酸鈣方晶。 ③導管主為螺紋導管,直徑6~16μm。(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566頁.圖421)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從小根蒜鱗莖中得到30餘種成分,鑑定其中26個化合物:小根蒜皁甙(Macrostemonoside)A、B、C、D、E、F、G、H、I、J、K、L,拔葜皁甙元葡萄糖半乳糖皁甙(Smilagenin-O-β-D-gluc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de);皁甙元有:拔葜皁甙元、吉祥草甙元(Kitigenin)、替告甙元(Tigogenin)、Ramongenin;β-谷甾醇及其甙,丁香甙(Syringin)、丁二酸、腺苷、胸苷、21-甲基二十三烷酸、2,3,4,9-四氫-1H-吡啶並[3,4-b]吲哚-3-羥酸及其1-甲基化合物[1~3]。又用GC/MS檢定其揮發油組成分30餘種,包括21種含硫化合物,其中二甲基二硫、甲基丙基三硫、甲基丙基二硫各佔油的20%上下,異丙基丙基二硫約佔10%,甲基烯丙基三硫雖然約佔3%,但有較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1,4,5]。另分得前列腺素A1、B1(Prostaglandin A1、B1)[6]。

附 中藥薤白中除小根蒜鱗莖外,尚有蕌頭(A.chinense G.Don)的鱗莖,從中分得22種化合物,鑑定有:小根蒜皁甙(Macrostemonoside)B、C,蕌頭皁甙(Chinenoside)Ⅱ,即[(25R)-26-O-β-glucopyranosyl 3β,26-dihydroxy-5α-furost-20(22)-en-6-one,3-O-β xylopyranosyl-(1→4)-[α-arabinopyranosyl(1→6)]-β-ghacopyranoside],蕌頭皁甙Ⅲ即(25R)-26-O-pglucopyranosyl-3β,26-dihydroxy-5α-furost-20(22)en-6-one,3-O-α-arabi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拉肖皁甙元(Laxogenin)-3-O-α-阿拉伯吡喃糖(1→6)-β-葡萄吡喃糖甙,拉肖皁甙元-3-O-β-木吡喃糖(1→4)-[α-阿拉伯吡喃糖(1→6)]-β-葡萄吡喃糖甙;皁甙元有:拉肖皁甙元、Tigogenin,腺苷、色氨酸(Tryptophan)、2,3,4,9-四氧-1H-吡啶並[3,4-b]吲哚-3-羧酸[1],又用GC/MS檢定其揮發油組成成分,有16種含硫化合物,其中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強的甲基烯丙基三硫佔油的23%,二甲基三硫佔19.82%[1,7]。

參考文獻

[1] 瀋陽藥科大學博士生(彭軍鵬)論文1993(6)。


[2]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93;10(1):45;1992;9(1);69。


[3] 藥學學報 1992;27(12):918;1993;28(7):526;1994;29(7):526。


[4]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93;10(1):45。


[5] 中草藥 1992;23(5):232。


[6] 中草藥 1991;22(4):150。


[7] 中草藥 1988;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