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剪刀
藥材名稱:蕘花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黃芫花(《綱目》)。
基源:為瑞香科蕘花屬植物蕘花的花蕾。
原植物:蕘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Meissn.,又名老龍樹(湖南),老虎麻(陝西、湖北)。
歷史:蕘花始載於《本經》。《綱目》引宋《圖經本草》雲:“絳州所出芫花,黃色,謂之黃芫花,其圖小株,花成簇生,恐即蕘花也。生時色黃,幹則如白。”應為本種。
形態:落葉灌木,高約1m。上部分枝,小枝細長。葉柄、葉下面、花序皆被灰色或淡黃色柔毛。葉常對生、稀互生,寬橢圓形、橢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1.5~2.6cm,寬0.6~1.2cm;上面無毛;中脈和6~10對側脈在下面顯著;葉柄短。花黃色,穗狀花序或數個合成圓錐花序,生於小枝頂端和葉腋;總花梗長;花被筒狀,長約8mm,被灰黃色絹狀毛;裂片4,近卵形,頂端鈍;雄蕊8;花盤鱗片1,條形;子房被黃色絹狀毛。果狹卵形,包閉在宿存花被內。(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54頁.圖3637)
生境與分佈:習見於海拔1500~2600m的山地。分佈於湖南、湖北、陝西、江西、雲南等地。阿富汗、印度也有。
藥性
性味:辛、苦,寒。有毒。 ①《本經》:“苦,寒。” ②《別錄》:“辛,微寒。有毒。”
歸經:《本草求真》:“腸、胃經。”
功效:瀉水飲,破積聚。
主治:痰飲咳逆,咽喉腫閉,留飲,水腫,癥瘕痃癖。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 ②《別錄》:“療痰飲咳嗽。” ③《藥性論》:“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劑。
使用注意:體虛無積及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捶鑿丸(《範汪方》)治腹中積聚邪氣,寒氣:蕘花、甘遂、芫花、桂心、巴豆、杏仁、桔梗各等分。蕘花,芫花熬令香,巴豆、杏仁去皮熬令變色,各搗,細篩,以白蜜搗作丸如小豆,每服1丸,日3服。” ②幹棗湯(《千金方》)治腫及支滿澼飲:蕘花、芫花各15g,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各30g,大棗10枚。水1000ml,煎至380ml,分4次,空心服,以快下為度。
單方應用:《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乳腺炎,腮腺炎,淋巴管炎:蕘花3~9g,水煎服。”
醫藥家論述
①寇宗奭《本草衍義》:“張仲景《傷寒論》以蕘花治利者,以其行水也;水去則利止,其意如此。然今人用時,當以意斟酌,不可使過與不及也。仍須是有是證者方可用。” ②汪昂《本草備要》:“蕘花,辛散結,苦洩熱,行水捷藥。主治略同芫花。” ③黃宮繡《本草求真》:“蕘花雖與芫花形式相同,而究絕不相似,蓋芫花葉尖如柳,花紫似荊,蕘花苗莖無刺,花細色黃。至其性味,芫花辛苦而溫,此則辛苦而寒。若論主治,則芫花辛溫,多有達錶行水之力;此則氣寒,多有入裡走洩之效。故書載能治利,然要皆屬破結逐水之品,未可分途而別視也。” ④李時珍《綱目》:“蕘花,蓋亦芫花之類,氣味主治大略相近。” ⑤張璐《本經逢原》:“蕘花,能破積聚癥瘕,治痰飲咳逆,去咽喉腫閉。《本經》治傷寒溫瘧者,即苦寒以攻蘊積伏匿之邪也。言下十二經水,又治飲食寒熱邪者,以其苦寒峻利,飲食之邪亦得盪滌,而寒熱自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