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卷柏
藥材名稱:紅藍地花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
概況
異名:燈盞花、白帶丹(雲南)。
基源:為菊科飛蓬屬植物長莖飛蓬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長莖飛蓬Erigeron elongatus Lédeb.
形態: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10~50cm,中部以上分枝,帶紫色或少有綠色,疏被微毛。葉全緣,質較硬,基生葉整合蓮座狀,花後枯萎,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19cm,寬0.1~1cm,頂端鈍,基部狹成長柄;中部以上葉無柄,長0.5~7cm,寬0.7~0.8cm,頂端尖或鈍。頭狀花序常少數,排成傘房圓錐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層,線狀披針形,紫色,被腺毛;花三型,外層舌狀,淡紫色,內層細管狀,無色,中央兩性花管狀,黃色,上部裂片暗紫色。瘦果長圓狀披針形;冠毛白色,2層,剛毛狀,外層極短,內層長為瘦果的3~4倍。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4卷.330頁.圖版81∶1-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900~2600m的山坡草地。分佈於華北及甘肅、新疆、四川、雲南。原蘇聯中亞、西伯利亞以及歐洲中部至北部、蒙古、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季採挖,洗淨,切碎,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微苦,平。
功效:解毒消腫,活血。
主治:①《雲南中草藥》:“治結核型、瘤型麻風。”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結核型、瘤型麻風,視物模糊。”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全草3~9g,根9~15g。
臨床應用
食療:《雲南中草藥》:“治眼霧:紅藍地花根10~15g,燉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