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絨飄拂草

藥材名稱:草靈脂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巖兔屎、巖鼠糞(《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鼠兔科鼠兔屬動物藏鼠兔、紅耳鼠兔及達烏爾鼠兔的糞便。

原動物: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 Milne-Edwards,又名啼兔、兔鼠子、西藏啼兔(《中國藥用動物志》)。紅耳鼠兔Ochotona erythrotis Buchner,又名鳴聲鼠、啼兔(《中國藥用動物志》)。達烏爾鼠兔Ochotona davurica(Pallas),又名蒿兔子、鳴聲鼠、啼兔、達烏里啼兔、鳴鼠、耗兔子、蒙古鼠兔(《中國藥用動物志》)。

形態:藏鼠兔 體形較細。體長約130mm,體重為43~67g。頭部長而狹,耳小而呈橢圓形,其長不過27mm。四肢短小,後肢略長於前肢,無尾。頭頸部為暗棕色,耳緣白色,耳前有一稀疏的淡色毛叢。體背為暗棕褐色,腹部汙灰或汙灰黃色,腹中間多有界線不清的淺黃色條紋。四足背面淺黃色,蹠底密生深褐色細毛。冬毛色較淡,呈均勻的黃褐色。兩側稍淡。腹面與夏毛相同。

生境與分佈:棲息於海拔較高的山坡灌叢潮溼地。群居。一般築洞於草根下方,洞道距地面深約10cm,形式不規則,常有多個洞口。分佈於西藏、青海、陝西、山西以及雲南、四川等地。

紅耳鼠兔 為較大型的鼠兔。體長165~250mm,體重為125~350g。耳較大而圓。無尾。夏毛體背呈棕黃褐色,腹部為白色或汙白色,頭部自鼻端沿額部至兩耳殼呈鏽黃色,四肢內側略呈紅褐色,四肢背面為白色或汙白色。冬毛顏色略有改變,體背呈灰褐色。常見於西南及西北部的高原地區。棲息於紅土巖、石巖、亂石堆及植被稀疏的裸露峭壁。在青海有時也見於農田附近的土坡上。洞穴簡單,地下有1~2m長的洞道,很少分支,有的直接利用各種縫隙棲居。分佈於青海、四川的西北部及西藏的昌都地區。

達烏爾鼠兔 體形中等,較粗壯。體長150~200mm,體重73~170g。後肢略長於前肢。無尾。耳大呈橢圓形,有明顯的白色邊緣。冬毛較長。背呈沙堇褐色,吻側有黑色或沙黃色的長鬚。眼周圍有極窄的黑色邊緣。耳外側黃褐,內側沙黃,耳邊緣白色顯著,耳後上方有一明顯的淡色小區。兩側顏色漸淡,為沙黃色。頸下與胸部中央有一沙黃色斑,腹毛汙白色。夏毛較短,背部為沙褐色,耳內褐色。棲息於沙質或半沙質的山坡與平原的草原上。群居。夏洞簡單,多數只有一個洞口;冬洞複雜,有3~6個洞口。分佈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北等地。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主食,亦食植物的根與莖。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收。自洞口或洞中收得後,揀去雜質,篩去泥土,晒乾。主產於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山西、河南等地。

鑑別:本品呈稍扁的圓球形顆粒,直徑3~5m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粗糙。質輕,易碎,捻碎後呈黃褐色或綠褐粉末,具草質纖維。有的凝結成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外表暗褐或黑棕色,可見明顯的糞粒凝結。質稍重,斷面土褐色,氣微臭,味澀微有麻舌感。以粒大,均勻,無破碎、雜質者為佳。

化學性質

含尿素、尿酸、甾類、無機鹽等。

參考文獻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