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鱗毛蕨
藥材名稱:鳳尾蕉葉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鐵樹(《綱目拾遺》)。
基源:為蘇鐵科蘇鐵屬植物蘇鐵的葉。蘇鐵屬全世界約17種,中國約8種。
原植物:蘇鐵Cycas revoluta Thunb.(Cycas inermisLour.;Cycas revoluta var.inermis Miq.),又名番蕉(《群芳譜》),鳳尾松(《花鏡》),避火蕉(《中國樹木分類學》)。
歷史:《綱目拾遺》載:“其樹須壅以鐵屑乃盛,則番蕉葉也。以其食鐵,故變名鐵樹。”《植物名實圖考》載鳳尾蕉雲:“南方有之,南安尤多,樹如鱗甲,葉如棕櫚,尖硬光澤,經冬不凋。”所述及附圖均指本種。
形態:常綠木本,不分枝,高1~4(20)m,密被宿存的葉基和葉痕。羽狀葉從莖的頂部生出,葉柄略成四角形,基部兩側有齒狀刺,刺長2~3mm,羽片一般數十對,最多可達100對以上,條形,厚革質;堅硬,長9~18cm,寬4~6mm,邊緣顯著向下彎曲,先端銳尖,深綠色,有光澤,中央微凹,下面淺綠色,有毛或無毛,中脈顯著隆起。雌雄異株,雄球花圓柱形,長30~70cm,直徑8~15cm,有短梗;小孢子葉長方狀楔形,長3~7cm,上端寬1.7~2.5cm,有急尖頭,下面中肋及頂端密生黃褐色或灰黃色長毛;大孢子葉扁平,長14~22cm,密生淡黃色或淡灰黃色絨毛,上部頂片寬卵形,邊緣羽狀分裂,其下方兩側著生數枚近球形的胚珠,有絨毛;種子卵圓形,微扁,頂凹,長2~4cm,熟時硃紅色。花期6~7月,種子10月成熟。(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85頁.圖569)
生境與分佈:生於暖熱溼潤的環境,不耐寒冷。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現各地普遍栽培。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而乾燥的環境,不耐嚴寒,以重砂質壤土為好。用種子和分株繁殖,但以分株繁殖較多。在春季雨天將老株基部長出的櫱生苗切下,埋插於苗床上,經培育後移栽於大田。育苗,於秋末採收成熟種子,經砂藏後至春季播種,按20~25cm距離點播於苗床,澆水保溼,出苗後精心管理,培育2~3年的幼苗方可移栽。栽後每年須全面撫育管理2~3次,冬季注意防寒。
化學性質
含蘇鐵甙(Cycasin)0.027%~0.061%。此甙有毒,並有抗癌、致癌作用[1]。另含蘇鐵雙黃酮(Sotetsuflavone)[2]、扁柏雙黃酮(Kinok-iflavone)、2、3-二氫扁柏雙黃酮、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2,3-二氫穗花杉雙黃酮及多種茶兒精類化合物[1]。
附 種子含蘇鐵甙、新蘇鐵甙A,B,C,D,E,F,G(NeocycasinA→G)、大澤米甙(Macrozamin)、微量順5,11,14~二十烷三烯[1]、四萜胡蘿蔔烯衍生物和玉米黃質[3]。莖含蘇鐵甙、澱粉、蛋白質、脂肪、糖類、精氨酸、蘋果酸、膽鹼等[2]。
參考文獻
[1]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3。
[2]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2。
[3]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