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鷂魚齒

藥材名稱:蛇莓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蛇藨、地莓、蠶莓(《綱目》),蛇含草、蛇泡草、蛇盤草、哈哈果、麻蛇果(《滇南本草》),九龍草(《綱目拾遺》),雞冠果、野楊梅(《救荒本草》),三點紅、龍吐珠、獅子尾(《生草藥性備要》),地錦(《植物名實圖考》),三匹方(《草木便方》),一點紅(《嶺南採藥錄》),小草莓、地楊梅(《陸川本草》),三腳虎(福建),紅頂果、蛇蒿、雪丁草、血疔草(雲南),紅毛七(湖北),三葉蛇、三面風、紫莓草(江蘇),蛇黽草(湖南),落地楊梅(廣西),老地蜢、金蟬草(貴州),蛇不見(江西),蛇婆、蛇莓、龍吐珠(臺灣)。

基源:為薔薇科蛇莓屬植物蛇莓的全草。蛇莓屬全世界約有5~6種;中國有2種,均藥用。

原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Fragaria indica Andr.;Potentilla indica(Andr.)Wolf;Duchesnea indica(Andr.)Focke var.major Makino]

歷史:蛇莓之名始載於《別錄》。《綱目》:“蛇莓園野多有之,此物就地引細蔓,節節生根,每枝三葉,葉有齒刻,四五月開小黃花,五出,結實鮮紅,狀似覆盆而面與蒂則不同也,其根甚細。”按此說明與附圖對照,應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粗壯;匍匐莖多數,長30~100cm,有柔毛。小葉片倒卵形至菱狀長圓形,長2~5cm,寬1~3cm,先端圓鈍,邊緣有鈍鋸齒,具小葉柄;葉柄長1~5cm,有柔毛;托葉寬卵形,長5~8mm。花單生於葉腋;直徑1.5~2.5cm;花梗長3~6cm;萼片卵形,長4~6mm;副萼片倒卵形,長5~8mm,比萼片長,先端常具3~5鋸齒;花瓣倒卵形,長5~10mm,黃色,先端圓鈍;雄蕊20~30;心皮多數,離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綿質,鮮紅色,有光澤,直徑10~20mm,外面有長柔毛。瘦果卵形,長約1.5mm,光滑或具不顯明突起,鮮時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7卷.359頁.圖版56∶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800m以下山坡、河岸、草地、潮溼的地方。分佈於中國遼寧以南各省區。阿富汗、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亞、歐洲及美洲均有。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採收全草,陰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含三十醇,β-谷甾醇,羽扇豆醇,木栓酮(Friedelin),β-香樹脂素[1],甲氧基去氫膽甾醇[2],含有蛋白質的丹寧多糖,多糖的組成有:沒食子酸、己糖、戊糖、糖醛酸和蛋白質[3,4]。種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為亞油酸,含量佔53.1%[5]。

參考文獻

[1] J Indian Chem Soc 1983;60(5)∶507。


[2] CA 1986;104∶126494y。


[3] CA 1989;111∶166938x。


[4] CA 1991;114∶94729s。


[5]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