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澤蘭

藥材名稱:地丁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箭頭草(《救荒本草》),羊角子(《乾坤生意祕韞》),地丁草(《本草再新》),紫色地丁(《綱目》),黎頭草(《植物名實圖考》)。

基源:為堇菜科堇菜屬植物部分種的帶根全草。

原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Viola philippica Cav.ssp.munda W.Beck.:Viola alisaniana Kiss),又名光瓣堇菜(《中藥志》)。長萼堇菜Viola incospicua Bl.心葉堇菜Viola cordifolia W.Beck.(Viola japonica non Langsd.),早開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尼泊爾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 Sm.ssp.nepalensis W.Beck.,又名箭葉堇菜(《中草藥學》)。東北堇菜Viola mandshunca W.Beck.

歷史:地丁散見於唐·宋各種方書,它始見於《本經逢原》:“地丁有紫花白花兩種……。其花紫者莖白,白者莖紫,故可通治疔腫或雲隨疔腫之色而用之。”《救荒本草》:“堇菜一名箭頭草,生田野中。苗初塌地生,葉似鈹箭頭樣,而葉蒂甚長。其後葉間抽葶,開紫花,結三瓣蒴果,中有子如芥子大,茶褐色。”《綱目》李時珍雲:“紫花地丁處處有之,其葉似柳,微細,夏開紫花,結角。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附圖基本相似。《植物名實圖考》在犁頭草項敘述:“犁頭草即堇菜,南北所產,葉長圓、尖缺各異;花亦有白、紫之別;又有寶劍草、半邊蓮諸名。而結實則同”。其附圖“犁頭草”和“寶劍草”與本品相似。《本草衍義》中之地丁為蒲公英別名。《滇南本草》的紫花地丁為遠志科植物苦遠志。由此可見,長期以來就存在紫花地丁同名異物問題。近代商品中的地丁有下列幾種 ①堇菜屬的多種植物。 ②豆科米口袋的多種植物,習稱甜地丁。 ③罌粟科植物布氏紫堇,習稱苦地丁。 ④龍膽科植物華南龍膽,習稱廣地丁。現堇菜科光瓣堇菜以紫花地丁之名收載於《中國藥典1985年版》一部。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7~15cm,全株密被白色短毛。主根粗短,黃褐色。葉從根部叢生;葉柄長3~10cm,上部兩側稍有翅;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6cm,寬0.5~3.5cm。先端圓或鈍,基部楔形或淺心形,邊緣具淺鈍齒;托葉膜質,離生,部分鑽狀三角形,有睫毛。花腋生,有長梗;花梗長4~10cm,中部有線形小苞片2枚;萼片5,披針形,附屬器長圓形或半圓形;花瓣5,紫堇色,倒卵狀橢圓形,下面1枚較大,基部延長成長囊狀、長筒狀或細管狀的距,長約7mm。蒴果橢圓形,長6~10mm,3瓣裂,各瓣具稜溝,基部有宿存的萼。種子卵圓形,棕黃色,光滑。花期3~4月,果期5~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13頁.圖3555)

生境與分佈:生於草地、路邊、田野較潮溼處。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日本也有分佈。

長萼堇菜,全株近無毛。葉片三角狀卵形或舌狀三角形,基部寬心形,具兩垂片,上面有乳頭狀白點,花後增大變為頭盔狀,花淡紫色。蒴果長約5mm。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904頁.圖3538)

心葉堇菜參見“毛堇菜”條。

早開堇菜參見“早開堇

”條。

尼泊爾堇菜與紫花地丁的區別: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為寬的一倍以上,基部變狹下延於葉柄;托葉基部近褐色;距長3~4cm,直徑約2mm,頂端近圓。分佈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

東北堇菜參見“東北堇菜”條。

除上述者外,尚有戟葉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 Smith(浙江、江蘇),白花地丁Viola patrinii DC.(東北);香堇Viola oxycentra Tuz.,(新疆)的帶根全草也作紫花地丁入藥。

生藥

栽培:宜溫和溼潤的環境,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肥沃、溼潤的土壤均可種植。有種子繁殖,秋季或春季播種,直播,按行距25cm左右開深溝、深1~2cm,將種子播入溝內,用草木灰或細土覆蓋,出苗後勤除雜草,適當追施人畜糞水1~2次。也可在春季,將老蔸挖出,進行分株栽種。

採集:5~8月間,果實成熟時採挖帶根全草,除淨泥土,晒乾。紫花地丁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

鑑別

性狀:紫花地丁根莖圓柱形,直徑2~3mm,表面多節,凹凸不平。根1~數條,淡黃棕色,有細縱皺紋。葉基生,灰綠色,浸泡後展平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6cm,寬1~2cm,先端鈍,基部截形或稍心形,邊緣具鈍鋸齒,兩面有毛,葉柄細長,上部具明顯狹翅。花莖纖細,萼片5,披針形,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距細管狀。蒴果橢圓形或3裂,內有多數淡棕色種子。氣微,味微苦而帶粘性。以色黃綠、有花或果者為佳。

顯微 紫花地丁根(直徑約2.8mm)橫切面:最外為4~6層木栓細胞,壁微木化。栓內層廣闊,薄壁細胞類圓形。韌皮部寬廣,可見散在的篩管群,韌皮射線不明顯。形成層環狀。木質部導管雜湊或2~4個成群排列,多角形或類圓形,壁木化;木纖維發達,排列在導管的周圍;木射線寬。薄壁細胞中含有澱粉粒與草酸鈣簇晶,簇晶直徑20~30μm,栓內層尚可見到與簇晶同細胞或單獨存在於細胞中的方晶,長10~25μm。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有連珠狀增厚,表面有明顯角質紋理;氣孔較少,不等式;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上下表皮均有單細胞非腺毛,有兩種型別:一種稍短,呈圓錐形,壁厚,有明顯疣狀突起,長50~85μm,直徑20~30μm;另一種長,略彎曲,壁有短線紋,長160~360μm,直徑20~30μm。葉肉組織中可見簇晶,直徑15~40μm。(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圖36~38)

加工炮製:藥材除去雜質,切碎,乾燥。

化學性質

全草含甙類、黃酮類、蠟酸(Cerotic acid)等[1];又有軟脂酸、對羥基苯甲酸、反式對羥基桂皮酸、山柰酚-3-O-鼠李吡喃糖甙、二十四醯對羥基苯乙胺(Violyedoenamide)(1)[2]。

參考文獻

[1] 中藥志.第4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31。


[2] 植物學報 1987;29(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