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排水
[拼音]:shashuji
[英文]:rodenticide
用於控制鼠害的一類農藥。狹義的殺鼠劑僅指具有毒殺作用的化學藥劑,廣義的殺鼠劑還包括能薰殺鼠類的熏蒸劑、防止鼠類損壞物品的驅鼠劑、使鼠類失去繁殖能力的不育劑、能提高其他化學藥劑滅鼠效率的增效劑等。
發展概況
早期使用的殺鼠劑主要是無機化合物如黃磷、 亞砷酸、 碳酸鋇等,以及植物性藥劑如紅海蔥、馬錢子等,藥效低、選擇性差。20世紀40年代後期陸續出現有機合成殺鼠劑,種類繁多,性質各異。40年代末出現的抗凝血劑,開闢了新的殺鼠劑型別,提高了大規模滅鼠的效果,並減少了對其他動物的危害,也不易引起人畜中毒。以殺鼠靈為代表的多種抗凝血劑,稱第1代抗凝血殺鼠劑,曾大量推廣使用。1958年英國首先發現褐家鼠對殺鼠靈產生了抗藥性,其他品種的殺鼠效果也降低。為此許多國家探求新的殺鼠劑。70年代初,英國出現鼠得克,1977年德國開發出溴敵隆。70年代末,英國又試驗成功大隆等新抗凝血殺鼠劑,其特點是殺鼠效果好,且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對其他動物安全,稱第2代抗凝血殺鼠劑,大隆是突出的代表品種。
分類
按殺鼠作用的速度可分為速效性和緩效性兩大類。速效性殺鼠劑或稱急性單劑量殺鼠劑,如磷化鋅、安妥等。其特點是作用快,鼠類取食後即可致死。缺點是毒性高,對人畜不安全,並可產生第2次中毒,鼠類取食一次後若不能致死,易產生拒食性。緩效性殺鼠劑或稱慢性多劑量殺鼠劑,如殺鼠靈、敵鼠鈉、鼠得克、大隆等。其特點是藥劑在鼠體內排洩慢,鼠類連續取食數次,藥劑蓄積到一定劑量方可使鼠中毒致死,對人畜危險性較小。按來源可分為3類:無機殺鼠劑有黃磷、白砒等;植物性殺鼠劑有馬前子、紅海蔥等;有機合成殺鼠劑有殺鼠靈、敵鼠鈉、大隆等。
使用方法和作用機理
使用方法因藥劑品種、使用劑量大小和鼠類棲息地等情況而異。一般製成毒餌、毒水、毒粉、毒糊投放,也可進行飛機滅鼠、 倉庫燻蒸。此外如氟乙醯胺溶液能被牧草吸收並傳導至植株各部分,對營地下生活的鼢鼠具有毒殺作用。
殺鼠劑進入鼠體後可在一定部位干擾或破壞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作用於細胞酶時,可影響細胞代謝,使細胞窒息死亡,從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肝臟、腎臟的損壞而致死(如磷化鋅等);作用於血液系統時,可破壞血液中的凝血酶源,使凝血時間顯著延長,或者損傷毛細血管,增加管壁的滲透性,引起內臟和皮下出血,導致內臟大出血而致死(如抗凝血殺鼠劑)。
趨勢展望
根據鼠類的生物學特性,殺鼠劑除具有強大的毒力外,理想的殺鼠劑還應有以下特點:選擇性強,對人、畜、禽等動物毒性低;鼠類不拒食,適口性好;無二次中毒危險;在環境中較快分解;有特效解毒劑或中毒治療法;不易產生抗藥性;易於製造,性質穩定,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等。兼具上述特點的殺鼠劑是新品種開發的方向。現在,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的第2代抗凝血劑正在大力發展、研製。不育劑、驅鼠劑、鼠類外激素、增效劑等新的化學滅鼠藥劑也正在廣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