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

[拼音]:Liao Shangjing yizhi

遼代都城遺址。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上京為遼代五京之一,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後,於神冊三年(918)開始築城,初名皇都。天顯元年(926)擴建,天顯十三年改稱上京,並設立臨潢府。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196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進行勘測和試掘。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上京由皇城和漢城兩大部分組成。城牆由黃土版築而成,周圍約6400米。皇城在北,是契丹族居住的區域,殘牆最高達9米,現存有南、西、北三座門址。門外都加築甕城,東、西、北三面牆上還保留有馬面遺蹟。城內東、南一帶建築遺蹟很多,有的還殘存院牆痕跡,應為官署、府第、廟宇和作坊。在東南部的一處寺廟遺址內,有一座石雕像,頭部已損毀,殘高4.2米,傳為天雄寺內的菩薩像。自皇城南牆正中向北,有一條大道直通大內。各組建築物間亦有不規則的道路相連線。城內西部的小山上有寺廟和窯址。窯址出土匣缽、支釘等窯具及大量的白瓷片。器形以碗、盤等食具為主,盆、罐等容具次之。城內北部為空曠地帶,沒有發現建築址,應是搭設氈帳的地區。大內位於皇城中部,是宮廷所在,四周有圍牆,殘牆高僅1米多,南牆遺蹟已很不明顯。主殿基址在城中部最高處,原是天然石丘,經平整後興建宮殿。殿後有排列整齊的小型建築臺基。

漢城在南面,是漢、渤海、回鶻等族居住的地方,它的北牆就是皇城的南牆,現存有四座門址。由於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漸北移到皇城南牆附近,城內遺蹟受洪水沖刷,僅儲存了北部中央的部分。